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疆要发展就需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创新。而创新的实体是人,是具有创新献身精神的人。随着“疆电外送”工作的展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教育事业的主要研究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新疆地区行情分析
自从新疆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新疆人一直以“新疆效率”书写着新疆历史的新篇章,新疆拥有大量煤炭、油气和新能源资源,在产业援疆政策力度加大背景下,央企集团军大举入疆投资建厂。新疆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二、培养新疆电气行业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电气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能源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是新疆电力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央企业中五大发电集团如国家电网、神华集团、三峡集团等能源企业来疆建设煤电基地,截至去年底,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包括中国神华、国电电力、湖北宜化等上市公司20家。入驻企业中已有37家企业取得探矿权。此外,由于特高压建设对变压器和开关的需求最大,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受益也较明显。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去操作先进的设施设备,这势必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的担当重任。
三、新疆电气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要积极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对在学习方面有较大兴趣、志愿、素养和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2)创建以学研结合为依托、技能大赛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自治区应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的较强行业背景,建立以学研结合为依托、技能大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遴选部分学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大教师教学研讨会制度。(3)搭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源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撑。新疆自治区应不断加大实验教学改革与专业实验室投入力度,使实验软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环节。(4)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2009年新疆对《新疆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公共服务的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记入“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公共服务”项目,以职称评定为载体,进一步健全了激励机制,为教师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四、新疆钢铁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1)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基于校企合作的“二轨三节四驱动车”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校“一年成人、两年成型、三年成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我校提出了“二轨三节四驱动车模型”(简称“二三四模型”)人才培养总模型,并在新疆钢铁学校得到推广。二轨:指德育教育和技能培养,彰显“德技双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节:指成人—职业意识教育、成型—职业技能教育、成才—准职业人教育三阶段。四驱:由公共文化课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专业类课程体系、实践技能体系组成,分别轮压“德轨”和“技轨”。二是基于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与新疆八一钢铁股份公司、新疆众和股份公司、山东信发集团等十几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急需知识纳入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式”培养。(2)构建“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改革实训课程设置,建立“实验训练、能力磨练、创新演练”三大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实行“任务驱动”、“模块型”分层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重实践、强素质”的要求,编写 “工作任务单”和“实训指导书”。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机与变压器、PLC技术应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等课程,采取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工作准备、工作实施、工作检查、工作评价考核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3)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学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创建了800多平方米的电工实训基地,并配备相关仪器设备300多套。二是搭建创新竞赛平台。学校定期举办电工、电子竞赛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内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进而形成传、帮、带的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三是配备指导教师队伍。配备了一支指导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常年有教师在从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
学生的创造潜力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职业院校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改革,我相信,在新疆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电力行业会有一个崭新的开端。
项目课题:《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立项的二级课题。批准文号:新教职成[2011]11号。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新疆地区行情分析
自从新疆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新疆人一直以“新疆效率”书写着新疆历史的新篇章,新疆拥有大量煤炭、油气和新能源资源,在产业援疆政策力度加大背景下,央企集团军大举入疆投资建厂。新疆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二、培养新疆电气行业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电气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能源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是新疆电力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央企业中五大发电集团如国家电网、神华集团、三峡集团等能源企业来疆建设煤电基地,截至去年底,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包括中国神华、国电电力、湖北宜化等上市公司20家。入驻企业中已有37家企业取得探矿权。此外,由于特高压建设对变压器和开关的需求最大,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受益也较明显。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去操作先进的设施设备,这势必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的担当重任。
三、新疆电气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要积极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对在学习方面有较大兴趣、志愿、素养和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2)创建以学研结合为依托、技能大赛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自治区应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的较强行业背景,建立以学研结合为依托、技能大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遴选部分学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大教师教学研讨会制度。(3)搭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源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撑。新疆自治区应不断加大实验教学改革与专业实验室投入力度,使实验软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环节。(4)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2009年新疆对《新疆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公共服务的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记入“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公共服务”项目,以职称评定为载体,进一步健全了激励机制,为教师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四、新疆钢铁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1)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基于校企合作的“二轨三节四驱动车”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校“一年成人、两年成型、三年成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我校提出了“二轨三节四驱动车模型”(简称“二三四模型”)人才培养总模型,并在新疆钢铁学校得到推广。二轨:指德育教育和技能培养,彰显“德技双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节:指成人—职业意识教育、成型—职业技能教育、成才—准职业人教育三阶段。四驱:由公共文化课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专业类课程体系、实践技能体系组成,分别轮压“德轨”和“技轨”。二是基于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与新疆八一钢铁股份公司、新疆众和股份公司、山东信发集团等十几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急需知识纳入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式”培养。(2)构建“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改革实训课程设置,建立“实验训练、能力磨练、创新演练”三大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实行“任务驱动”、“模块型”分层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重实践、强素质”的要求,编写 “工作任务单”和“实训指导书”。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机与变压器、PLC技术应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等课程,采取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工作准备、工作实施、工作检查、工作评价考核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3)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学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创建了800多平方米的电工实训基地,并配备相关仪器设备300多套。二是搭建创新竞赛平台。学校定期举办电工、电子竞赛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内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进而形成传、帮、带的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三是配备指导教师队伍。配备了一支指导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常年有教师在从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
学生的创造潜力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职业院校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改革,我相信,在新疆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电力行业会有一个崭新的开端。
项目课题:《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立项的二级课题。批准文号:新教职成[20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