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是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审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机组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务之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亲近古诗文,在古诗文的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古人为后世留下了这么多举世无双的珍宝。因此就应当在诵读的过程中,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注重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语文教材充溢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特质。学习“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等。
  三、语文课堂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还可以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让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等。
  四、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五、在吟唱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是精华之一。诗词吟诵,自古以来是诗词飞遍华夏大地以至海外赢洲的神翼。至今在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韩国和日本,仍保留着对汉诗吟诵的传统,教师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吟诵的担子挑起来,把中华文化的遗产加以发扬光大。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就有了自己的理解,美的旋律唤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学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钻研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利用现代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解读古诗文,了解社会行为规范,能议论、衡量、评定、辨析、分析和说明事理,这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靈魂。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等等。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有意义。古人曰“和易以恩”,就是说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师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教师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让教学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乐趣和收获。
其他文献
一、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意义  小学低段的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指导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片,让学生敢于表达、有序表达,同时训练学生根据图片展开联想,使表达有趣完整。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又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低段看图写话指导训练建议  1.教师心中有数,了解写话类型及相应教学目标。  看图写话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型,如按图片的多少,可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阅读,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呢?一、增强审美意识  叶圣陶
期刊
案例:今天上午听了初三的两节课,一节是数学课“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一节是化学课“原子中的电子”。这两节课存在以下共同问题:  1.教学设计呈点状的、分散的,缺少整体化、结构化的设计。  2.教学过程教师说得多、问的多,学生想得少、说的少、问的更少。教学重心得不到下移。  3.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落实而不是学生思维的状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不是学生课堂的真实状态。  4.教师注重了教知识、用
期刊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但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交流上语言贫乏,所以,我们顺势提出了“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探讨科学的口语交际策略的指导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广开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渠道,把握各种机会,让学生在众多的言语实践中学习
期刊
假如我是一只蜗牛,一只很笨很笨的蜗牛。   当我睁开双眼,看清了世界。一个名叫梦想的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悄然睡下。妈妈,给了我卑微却闪光的生命,我知道,家,不是我温暖的归宿。身上,那重重地黏在我身上的壳,成为,我一生要寄托的东西。那天边,太阳将金色向人间倾倒时,我带着一颗空白的心,出发!   我十分努力地走着,却总走不远。一座巨大的山挺着滚圆的肚子,气势威严地在我面前站立,那黛青的脸,折射出鄙夷的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有众多好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在低年级,甚至在
期刊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启蒙,对学生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与家长的重视。有效的激励策略有助于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本文从几个方面浅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激励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要教文化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德育的培
期刊
首先研究一下全国卷高考大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期刊
《可贵的沉默》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的奉献”为主题,本课是一篇叙事记叙文,以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引导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明确教法學法,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主动性,自律性和专注性。  一、依据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等词语。  2.正
期刊
[摘要]历史教材是老师开展历史教育相关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受到历史教育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载体。想要实施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首先要有优秀教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教材有岳麓版(汕头选用)、人教版、大象版、人民版四个版本,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教材新格局。在此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做个分析。  [关键词]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主要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