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喜人的情景: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既体现课改新理念又具语文特色的语文新课堂。但是,由于过分追求体现新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忽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巧设疑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发问,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不得法,所提问题未精心设计,随口发问,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同口头禅般的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所以收效甚微。教师应该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张口就问,有口无心,将提问当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而不问其效果。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问:“别利科夫有哪些与常人迥异的表现?为什么他会这样?”这样就能一下子指出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注意问题的适度性、层次性。教师在上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了解了學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道该如何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问时,一定要难易适度,不能太难,使学生答不出,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太简单,只是单纯的“对”或“不对”,要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得到果子”。同时提问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向纵深方向发展。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只提问“好学生”,而对差生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在提问一个同学的同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并思考他回答的对不对。所以很多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这样说:“这个问题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他回答得对不对,与你自己的观点有何差异。”这样就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学生的回答要正确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总希望教师能给予充分肯定,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并且带有激励性。就算是答错的同学,教师也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但也不能无原则地一味地赞美。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良好品质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合理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但是许多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不管问题的难易,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并且在小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提示、指导和具体的要求,什么都是随心所欲,由学生说了算。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可以说是收效甚微,整个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有的小组是优秀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往往是一言不发、冷眼旁观;有的小组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有的甚至说小话,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精心分组,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到6人为宜,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小组成员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要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确保每一位同学都有事情可做,使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抓住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教师提问,让一位同学回答或者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即可,不需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只有那些重点、难点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时机、精心组织,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3.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应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静等结果,而应该在课堂中来回巡视,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讨论焦点,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状态,同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我们要防止合作探究学习只是浮于表面,而要将合作学习落实到实际当中,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精彩的形象,实现了图文并茂、声画并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过于重视交互式媒体的使用;公开课、评优课离不开多媒体;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等。我们广大教师要科学掌握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防止“合理”变“滥用”。那么,怎样才算是合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呢?
1.教师要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作课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可以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地突出重点。但是,制作课件时,不要插入太多无关紧要的图画或者杂乱的声音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换多媒体页面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不连贯性和视觉疲劳。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教学的根本。
3.将多媒体的优势和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多媒体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官印象。如教学《祝福》时,先放一段电影片断,再用图片展示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过不同形象的直观对比来反映祥林嫂容貌上的巨大变化,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仔细揣摩,体会祥林嫂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从而对“人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一、巧设疑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发问,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不得法,所提问题未精心设计,随口发问,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同口头禅般的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所以收效甚微。教师应该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张口就问,有口无心,将提问当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而不问其效果。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问:“别利科夫有哪些与常人迥异的表现?为什么他会这样?”这样就能一下子指出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注意问题的适度性、层次性。教师在上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了解了學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道该如何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问时,一定要难易适度,不能太难,使学生答不出,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太简单,只是单纯的“对”或“不对”,要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得到果子”。同时提问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向纵深方向发展。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只提问“好学生”,而对差生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在提问一个同学的同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并思考他回答的对不对。所以很多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这样说:“这个问题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他回答得对不对,与你自己的观点有何差异。”这样就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对学生的回答要正确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总希望教师能给予充分肯定,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并且带有激励性。就算是答错的同学,教师也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但也不能无原则地一味地赞美。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良好品质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合理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但是许多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不管问题的难易,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并且在小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提示、指导和具体的要求,什么都是随心所欲,由学生说了算。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可以说是收效甚微,整个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有的小组是优秀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往往是一言不发、冷眼旁观;有的小组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有的甚至说小话,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精心分组,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到6人为宜,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小组成员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要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确保每一位同学都有事情可做,使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抓住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教师提问,让一位同学回答或者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即可,不需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只有那些重点、难点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时机、精心组织,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3.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应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静等结果,而应该在课堂中来回巡视,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讨论焦点,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状态,同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我们要防止合作探究学习只是浮于表面,而要将合作学习落实到实际当中,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精彩的形象,实现了图文并茂、声画并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过于重视交互式媒体的使用;公开课、评优课离不开多媒体;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等。我们广大教师要科学掌握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防止“合理”变“滥用”。那么,怎样才算是合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呢?
1.教师要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术的同时,有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制作课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可以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地突出重点。但是,制作课件时,不要插入太多无关紧要的图画或者杂乱的声音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换多媒体页面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不连贯性和视觉疲劳。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教学的根本。
3.将多媒体的优势和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多媒体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官印象。如教学《祝福》时,先放一段电影片断,再用图片展示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过不同形象的直观对比来反映祥林嫂容貌上的巨大变化,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仔细揣摩,体会祥林嫂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从而对“人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