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要加快发展,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好地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更好地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本文将在分析西部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大开发中教育的发展模式——宏观投资模式和宏观培养模式。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文献分析
一、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有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但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部地区形成了典型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越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认识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从贫困发生率来看,东部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则高达16.8%。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西部宁、云、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数的90%、81%、51%、76%、69%。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04元,比东部的1398.68元低46.6%,比全国低25%。诸多的数字都向人们诉说着同一个问题:西部=贫困。因为贫困,投射到教育又会出现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不仅没有一个省区整体达到“两基”的验收标准,而且西部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西部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造成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才浪费,而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西部各省区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升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每3.6个考生中只能录1名,居全国倒数第一,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接近1:1的比例。西部教育和人口素质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中等及其以下教育,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成为“贫困综合症”的重病区。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无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在“生存”的层面上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二、西部农村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
西部教育和人口基本素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全国统一的脱离西部实际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宏观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西部对教育的需求。当教育对改变西部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太多帮助时,教育就变得毫无吸引力。这就是西部教育宏观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下面以中等教育宏观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西部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无任何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西部经济仍持续落后于东部。这一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进一步发展西部,除了继续调整西部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增加西部资金、技术、劳动力投资外,更重要的是增加智力投资,提高西部生产者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这一状况,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班)已遍布城乡。可是,盲目追求数量,一哄而起,结果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学生没有了上学的积极性,西部人失去了办学的积极性。这种一哄而起追求数量的作法,也给西部的经济造成损失。
三、西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失当。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领会,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农村中小学,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是撤减学校的数量多少或合并后学校规模的大小,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在这些让某些地方政府引以为豪的“政绩”背后,隐含着的是许多贫困农村、山区学生及其家庭为接受教育而付出的艰辛代价和承受的沉重负担。
3.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进行实际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2~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还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这种做法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设施不全的寄宿学校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寄宿学习使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求学及其家庭的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文献分析
一、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有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但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部地区形成了典型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越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认识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从贫困发生率来看,东部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则高达16.8%。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西部宁、云、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数的90%、81%、51%、76%、69%。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04元,比东部的1398.68元低46.6%,比全国低25%。诸多的数字都向人们诉说着同一个问题:西部=贫困。因为贫困,投射到教育又会出现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不仅没有一个省区整体达到“两基”的验收标准,而且西部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基”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西部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造成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才浪费,而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西部各省区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升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每3.6个考生中只能录1名,居全国倒数第一,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接近1:1的比例。西部教育和人口素质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中等及其以下教育,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成为“贫困综合症”的重病区。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无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在“生存”的层面上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二、西部农村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
西部教育和人口基本素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目标的要求。全国统一的脱离西部实际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宏观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西部对教育的需求。当教育对改变西部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太多帮助时,教育就变得毫无吸引力。这就是西部教育宏观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问题。下面以中等教育宏观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西部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无任何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西部经济仍持续落后于东部。这一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进一步发展西部,除了继续调整西部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增加西部资金、技术、劳动力投资外,更重要的是增加智力投资,提高西部生产者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这一状况,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班)已遍布城乡。可是,盲目追求数量,一哄而起,结果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学生没有了上学的积极性,西部人失去了办学的积极性。这种一哄而起追求数量的作法,也给西部的经济造成损失。
三、西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失当。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领会,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农村中小学,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是撤减学校的数量多少或合并后学校规模的大小,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在这些让某些地方政府引以为豪的“政绩”背后,隐含着的是许多贫困农村、山区学生及其家庭为接受教育而付出的艰辛代价和承受的沉重负担。
3.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进行实际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2~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还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这种做法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设施不全的寄宿学校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寄宿学习使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求学及其家庭的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