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杨光,多好听的名字,他虎头虎脑,亮晶晶的大眼睛,一副聪明可爱的样子,可他却让我头痛不已。不管上课下课,总有一群群的孩子给我打报告:
“老师,杨光打我。”
“老师,杨光拿我东西。”
“老师,杨光往我脖子里抹唾沫。”
也有一些家长不断找到我,诉说杨光的种种“恶行”。连他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家长也来告诉我,就是这个杨光把她孩子推倒,头摔了个大口子。谁也不能跟他同桌,他在哪儿,都会搅得“四邻不安”。杨光,该拿他怎么办?
我列举了他的种种“罪状”:
一是打人。每堂下课都有几个小朋友来告状,杨光又打人了,又推倒谁了。
二是拿别人东西。不管谁的他都拿,从不分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谁东西没了,找他就行。
三是不听课。他很忙,手里时刻有东西,玩得津津有味,叠纸、小玩具、橡皮、木棒、笔帽,变戏法似的,收走了还有。高兴了回答问题时,小手举得老高,答完又玩去了。应该说这孩子还是相当聪明的,听课不多,成绩却也不是很差。
每天,我都要花很多精力处理杨光惹的事,批评也批评了,谈话也谈了,家长也找了多次。他妈妈急得经常站在教室后门的窗口外看着他,甚至还带他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多动症。
渐渐地,我对他失去了信心。既然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就让他自己坐在最后一位随便他怎样吧。只要尽量不让他影响别人就行,幸好他个子大。于是,教室的最后一位,就有了这么一个不和群、看似很多余的人。我真的打算放弃他了。
二
就这样,两三个月过去了,我能感受到他的孤单与寂寞,但不知道他渴望与大家一样。
一次,他前排的女同学出水痘,请假好几天。我想,让杨光到前面坐几天吧,反正位子空着也是空着。可没想到,就这么一个无意中的小举措,却让杨光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自从坐到这个位置以来,他听课时间多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别人写字他也想写了。我惊异于杨光的变化,开始把他作为我重点转化的对象。上课时我多提问他,让他的精力多集中在知识上;读书、写字时一个劲的提醒他;有一点点好也不放过,赶紧表扬;不断让他看同桌是怎样做的,同桌表现好不好……同时,我找来他的家长,告知杨光进步的情况,让家长在家里替他鼓劲。
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新鲜劲儿一过,就会回到从前。经家长同意,我又专门给他制定了一个“政策”——错误警告。我抓住了他最怕的——放学后留在门口,提出每天给他五次警告的机会,如果犯错误超过五次,就留住他。这办法还真奏效,每次给他警告,他都很在乎。渐渐地,看他进步多了,又把警告减到三次。就这样,到一年级结束,杨光已基本回归为我们班正常同学中的一员,不再是那令人头痛的孩子。
三
回想起这件事,我真的有些后怕,如果不是那一次小小的契机,是不是杨光就在我的手中被毁了。如同一切植物都渴望阳光一样,一切的心灵都渴望尊重、鼓励和爱,因为只有在爱的沐浴下,人才是最快乐的。
在做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接受来自学生各种各样事实的教育,他们出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层次,遗传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但孩子是纯真的,他们无法选择家庭,却有着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良知和责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通过我和同事们的真诚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看着这些学生开始更加自由的呼吸时,快乐油然而升。
每天,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单纯的眼睛时,一种来自心底声音都会回响在我的耳际,是的,“一个也不能少”,我轻声地告诫自己。
杨光,多好听的名字,他虎头虎脑,亮晶晶的大眼睛,一副聪明可爱的样子,可他却让我头痛不已。不管上课下课,总有一群群的孩子给我打报告:
“老师,杨光打我。”
“老师,杨光拿我东西。”
“老师,杨光往我脖子里抹唾沫。”
也有一些家长不断找到我,诉说杨光的种种“恶行”。连他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家长也来告诉我,就是这个杨光把她孩子推倒,头摔了个大口子。谁也不能跟他同桌,他在哪儿,都会搅得“四邻不安”。杨光,该拿他怎么办?
我列举了他的种种“罪状”:
一是打人。每堂下课都有几个小朋友来告状,杨光又打人了,又推倒谁了。
二是拿别人东西。不管谁的他都拿,从不分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谁东西没了,找他就行。
三是不听课。他很忙,手里时刻有东西,玩得津津有味,叠纸、小玩具、橡皮、木棒、笔帽,变戏法似的,收走了还有。高兴了回答问题时,小手举得老高,答完又玩去了。应该说这孩子还是相当聪明的,听课不多,成绩却也不是很差。
每天,我都要花很多精力处理杨光惹的事,批评也批评了,谈话也谈了,家长也找了多次。他妈妈急得经常站在教室后门的窗口外看着他,甚至还带他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多动症。
渐渐地,我对他失去了信心。既然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就让他自己坐在最后一位随便他怎样吧。只要尽量不让他影响别人就行,幸好他个子大。于是,教室的最后一位,就有了这么一个不和群、看似很多余的人。我真的打算放弃他了。
二
就这样,两三个月过去了,我能感受到他的孤单与寂寞,但不知道他渴望与大家一样。
一次,他前排的女同学出水痘,请假好几天。我想,让杨光到前面坐几天吧,反正位子空着也是空着。可没想到,就这么一个无意中的小举措,却让杨光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自从坐到这个位置以来,他听课时间多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别人写字他也想写了。我惊异于杨光的变化,开始把他作为我重点转化的对象。上课时我多提问他,让他的精力多集中在知识上;读书、写字时一个劲的提醒他;有一点点好也不放过,赶紧表扬;不断让他看同桌是怎样做的,同桌表现好不好……同时,我找来他的家长,告知杨光进步的情况,让家长在家里替他鼓劲。
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新鲜劲儿一过,就会回到从前。经家长同意,我又专门给他制定了一个“政策”——错误警告。我抓住了他最怕的——放学后留在门口,提出每天给他五次警告的机会,如果犯错误超过五次,就留住他。这办法还真奏效,每次给他警告,他都很在乎。渐渐地,看他进步多了,又把警告减到三次。就这样,到一年级结束,杨光已基本回归为我们班正常同学中的一员,不再是那令人头痛的孩子。
三
回想起这件事,我真的有些后怕,如果不是那一次小小的契机,是不是杨光就在我的手中被毁了。如同一切植物都渴望阳光一样,一切的心灵都渴望尊重、鼓励和爱,因为只有在爱的沐浴下,人才是最快乐的。
在做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接受来自学生各种各样事实的教育,他们出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层次,遗传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但孩子是纯真的,他们无法选择家庭,却有着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良知和责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通过我和同事们的真诚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看着这些学生开始更加自由的呼吸时,快乐油然而升。
每天,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单纯的眼睛时,一种来自心底声音都会回响在我的耳际,是的,“一个也不能少”,我轻声地告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