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差异性,使得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有所差别。文章将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对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 经济增长 影响 时空分化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非常快,由1978年的17.98%上升至2015年的52.36%。城镇化发展在拉动内需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能,且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加强对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常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受到拉动内需的巨大挑战,了解并掌握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挖掘其中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总体影响。对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中,我们选取了人均消费等指标发现,这些变量对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影响。虽然人均消费、人均固定投资等都会或多或少抑制我国经济增长,但这并不代表全部,由于当时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使得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传导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依旧确认城镇化能够通过投资,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另外,对于空间城镇化样本来说,其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与人口城镇化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借助产业转型等方式,才能够带动经济增长。
2.时期差异性影响。本文选择了1996~2006年和2007年~2015年两个时间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从人口城镇化层面来看,前一个时间段,能够通过投资传导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影响效应并不明显。而后一个时间段则不同,在实施了特色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消费有所提升,从而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空间角度来说,前一个时间段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多数通过投资传导来带动。反之,后一个时间段主要借助消费实现。可见,随着各个地区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进而使得自身的影响效益也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3.空间差异性影响。受到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别。因此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进行分析。第一,东部地区,整合了投资与消费两项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究其根本是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好,会为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而消费。加之手中的剩余资金较多,能够用于投资。第二,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能够透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影响力却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内生传导机制,且完善度较高,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而中部地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中,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在不同地区,城镇化中消费拉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而是城市中较为底层的居民,加之不能够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使得消费水平不增反降。第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小。虽然西部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但受到制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对地区经济影响传导效果较弱,且产生的经济促进效应也不够明显。
二、相关建议
1.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各地区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对城镇化的优化和调整,最大程度上挖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调结构、稳增长”当中,为各个地区带来了发展契机。各个地区应立足于当前自身实际情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相关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加快知识、技术的传播效率,赋予各个地区更加创新的活力,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充分发挥。
2.改革户籍制度。以人为本作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进入到城市,并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因此改革户籍制度非常重要,消除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進人口合理流动,以此来增强人口城镇化率。
3.统筹区域协调性。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非常明显。因此应积极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现状,加快“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各个区域整合到一起,形成联动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挖掘内需潜力。上文已经提到,所有变量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各个地区政府还应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实现消费扩大升级,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还需要适当增加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兼顾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双重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但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大力推进。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空间拓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个地区政府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该区域特点及现状,坚持合理原则,协调人口等多项资源,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最大限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深度挖掘资源对经济正常产生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婷.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化[J].人口研究,2013,(05):53-67.
[2]杨浩昌.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6,(01):58-63+91.
[3]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8):48-56.
[4]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5-2020.
关键词:城镇化 经济增长 影响 时空分化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非常快,由1978年的17.98%上升至2015年的52.36%。城镇化发展在拉动内需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能,且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加强对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常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受到拉动内需的巨大挑战,了解并掌握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挖掘其中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总体影响。对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中,我们选取了人均消费等指标发现,这些变量对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影响。虽然人均消费、人均固定投资等都会或多或少抑制我国经济增长,但这并不代表全部,由于当时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使得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传导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依旧确认城镇化能够通过投资,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另外,对于空间城镇化样本来说,其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与人口城镇化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借助产业转型等方式,才能够带动经济增长。
2.时期差异性影响。本文选择了1996~2006年和2007年~2015年两个时间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从人口城镇化层面来看,前一个时间段,能够通过投资传导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影响效应并不明显。而后一个时间段则不同,在实施了特色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消费有所提升,从而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空间角度来说,前一个时间段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多数通过投资传导来带动。反之,后一个时间段主要借助消费实现。可见,随着各个地区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进而使得自身的影响效益也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3.空间差异性影响。受到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别。因此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进行分析。第一,东部地区,整合了投资与消费两项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究其根本是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好,会为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而消费。加之手中的剩余资金较多,能够用于投资。第二,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能够透过投资传导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影响力却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内生传导机制,且完善度较高,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而中部地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中,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在不同地区,城镇化中消费拉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而是城市中较为底层的居民,加之不能够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使得消费水平不增反降。第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小。虽然西部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但受到制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对地区经济影响传导效果较弱,且产生的经济促进效应也不够明显。
二、相关建议
1.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各地区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对城镇化的优化和调整,最大程度上挖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调结构、稳增长”当中,为各个地区带来了发展契机。各个地区应立足于当前自身实际情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相关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加快知识、技术的传播效率,赋予各个地区更加创新的活力,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充分发挥。
2.改革户籍制度。以人为本作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受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进入到城市,并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因此改革户籍制度非常重要,消除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進人口合理流动,以此来增强人口城镇化率。
3.统筹区域协调性。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非常明显。因此应积极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现状,加快“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各个区域整合到一起,形成联动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挖掘内需潜力。上文已经提到,所有变量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各个地区政府还应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实现消费扩大升级,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还需要适当增加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兼顾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双重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但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大力推进。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无论是人口增长、还是空间拓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个地区政府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该区域特点及现状,坚持合理原则,协调人口等多项资源,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最大限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深度挖掘资源对经济正常产生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婷.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化[J].人口研究,2013,(05):53-67.
[2]杨浩昌.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6,(01):58-63+91.
[3]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8):48-56.
[4]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11):200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