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2日,美国海豹突击队突然出动,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了本·拉丹。5月5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基亚尼声称,如果今后再发生任何类似侵犯巴主权的行动,巴方将把美国在巴军事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重新评估与美方在军事和情报方面的合作关系。没想到还不到半年,类似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巴:你已深深伤害我
2011年11月26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直升飞机袭击了巴基斯坦军事检查站,导致24名巴军人死亡。这个事件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大大震动了美巴之间的反恐军事同盟关系。
事发后第2天,美国《纽约时报》刊出文章《在战争迷雾中,美巴关系继续恶化》,文章引用了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德本在美国福克斯新闻上的一句话:“如果是巴基斯坦军队导致了24名美国士兵死亡,美国方面会怎么做呢?”显然,理查德也在埋怨美国的霸权行径。
11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便公开声称,北约袭击巴边境检查站和之前美军击毙本·拉丹等事件一样,都是侵犯巴基斯坦主权的行径,巴基斯坦同北约的关系已经降到冰点。吉拉尼说:“巴基斯坦正在重新评估同美国之间的关系。”
在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的同时,巴基斯坦也逐渐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11月26日,也即事发的同一天晚上,巴军政高层决定,要求美国在15天之内撤离位于巴西南部路支省的舍姆西空军基地。11月28日,访问巴基斯坦的阿联酋外长阿勒纳哈扬建议巴基斯坦收回要求美国撤离舍姆西空军基地的决定,但巴总统扎尔达里断然拒绝;11月29日,巴基斯坦内政部长马利克表示,巴方将“永久性”封锁巴境内北约通往阿富汗的后勤补给线,禁止北约运输车辆继续在巴境内行驶。线路的封锁势必切断北约部队将近50%的补给,美国未来只能另找补给线,逐渐增加从中亚输送的补给量。除此之外,巴基斯坦还拒绝出席12月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
巴军人被袭事件一出,巴基斯坦国内出现了新一轮反美示威浪潮,美国国旗和奥巴马人偶成了示威民众最常用的发泄品,其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北约或美国蓄意制造的惨案,因而巴基斯坦塔利班也呼吁军方“给美国点颜色看看”。但11月3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对此进行了反驳:“我们袭击巴基斯坦边境检查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即使美国有充足的理由表明11月26日的空袭行动并非有意而为,巴基斯坦内部也很难再继续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了。或许正是如此,登普西也承认,既然事件已经发生,也必然导致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跌入低谷。
12月2日,巴基斯坦又作出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回应。陆军参谋长基亚尼发表公报称:“如果受到任何袭击,你们有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作出强有力回应的全部自由。你们无须为此获得任何许可。”他还强调:“我不希望任何级别的指挥官对交战原则有任何疑问。”基亚尼表示他完全相信巴军官兵的能力和决心:“请相信,我们不会让侵略者安然离去。”
同一天,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对基亚尼的话回应称:“他重申了他们自卫的权利。我们尊重他的这一权利,但我们也有自卫的权利。”
美:不听话不养你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称美巴关系的“低谷”一说并突然。自2011年5月初美国越境击毙本·拉丹后,美巴之间的关系便开始严重恶化。巴基斯坦认为自己为反恐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却在没有获得巴方许可的情况下越境击毙本·拉丹,是侵犯巴主权的表现。而美国则暗指巴基斯坦反恐不力,甚至质疑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包括本·拉丹,因而不少议员提出停止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随后,媒体就一直猜测美国将削减对巴军事援助,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这个猜测就成为现实。7月10日,美国决定暂停对巴基斯坦大约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同一天,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戴利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上说,巴基斯坦方面的一些行为让美国“有理由”停止对其军队的部分援助。这笔被取消的军事援助为8亿美元,约占美国对巴每年援助额的1/3。
美国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美巴两国关系出现严重恶化的导火索。原来,2011年初,美国一直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压,意图迫其批准5月份对一名巴基斯坦记者实行“谋杀”。7月初,美国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公开暗示了这一事实。巴军方认为这是美国对巴基斯坦安全的直接攻击。事后,巴基斯坦驱逐了100多名美国军事人员。因而美国也随即暂停了对巴基斯坦的部分军事援助。
实际上,早在6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威胁说:“如果巴基斯坦没有采取措施反恐,美国将不再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她还称美巴关系陷入困境,巴基斯坦负有主要责任。这也给了媒体此前猜测美国将削减对巴军事援助有力的证据。针对希拉里的警告,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阿巴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回应称:“那种有附加条件的援助是无法接受的。”
如何让她回心转意?
翻看过去一年跌宕起伏的美巴关系,会发现,就在目前美巴关系这个“谷底”的一个多月前,也即2011年10月20日,由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伊斯兰堡对巴基斯坦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紧张的美巴关系才刚刚被修复。希拉里访问巴基斯坦之前也正值美巴关系的一个新低点。因为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哈卡尼网络”在2011年9月发动对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和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总部的恐怖袭击,甚至怀疑“哈卡尼网络”是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的“臂膀”。
希拉里访问巴基斯坦之后,美巴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双方也都同意两国将继续合作打击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因而两国军方都试图加强合作关系。
11月25日,巴基斯坦军队指挥官卡亚尼还与国际联军指挥官约翰·艾伦会面,讨论如何“加强巴基斯坦军队与北约联军的合作与通信以共同控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双方的边境安全”。会谈后的第二天,就发生了袭击事件。正如塔夫茨大学政治学教授瓦利·纳萨所说:“仅因为这一次空袭事件,如今双方关系再次回到了希拉里访问之前的状态。”所以美巴双方试图继续建立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在拉丹被击毙之后,就几乎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没有了巴基斯坦,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恐怕将会艰难许多。12月5日,在没有巴基斯坦参加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称“十分遗憾”,并说:“如果巴基斯坦参加此次大会,情况会更好,我们仍然相信,巴基斯坦起着关键性作用。”
对于巴基斯坦在反恐前线的作用,美国应该是心知肚明。所以谁都清楚美巴双方其实都不希望关系破裂: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离不开巴基斯坦的支持,而巴基斯坦发展经济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双方制造出来的所谓“僵局”,更多只是双方的博弈。
目前北约的调查还在继续,未来调查的结果能否平息巴基斯坦上下的愤怒也依然不明朗。不过可以肯定的或许只有无论调查结果如何,美巴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恶化。因为,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和行动已经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合作反恐的积极性。现在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似乎就是:还要多久巴军方才会愿意与其合作?
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认为美巴关系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交易”关系,12月4日,洪博培在接受福克斯电视采访时说:“我美国应该继续对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这才可能使巴方尽快打开供给路线并再次与美方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子,不过美国也必须意识到,现在不应对巴基斯坦给予过高的期望值。”
美巴关系一直在矛盾、复杂的环境中维持着,彼此有诸多不满却又一直在互相试探和博弈中进行合作。而最近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到了真正考验双方关系的时刻,正如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所说:“现在,美巴之间关系究竟还存在多少韧性?”
巴:你已深深伤害我
2011年11月26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直升飞机袭击了巴基斯坦军事检查站,导致24名巴军人死亡。这个事件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大大震动了美巴之间的反恐军事同盟关系。
事发后第2天,美国《纽约时报》刊出文章《在战争迷雾中,美巴关系继续恶化》,文章引用了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德本在美国福克斯新闻上的一句话:“如果是巴基斯坦军队导致了24名美国士兵死亡,美国方面会怎么做呢?”显然,理查德也在埋怨美国的霸权行径。
11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便公开声称,北约袭击巴边境检查站和之前美军击毙本·拉丹等事件一样,都是侵犯巴基斯坦主权的行径,巴基斯坦同北约的关系已经降到冰点。吉拉尼说:“巴基斯坦正在重新评估同美国之间的关系。”
在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的同时,巴基斯坦也逐渐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11月26日,也即事发的同一天晚上,巴军政高层决定,要求美国在15天之内撤离位于巴西南部路支省的舍姆西空军基地。11月28日,访问巴基斯坦的阿联酋外长阿勒纳哈扬建议巴基斯坦收回要求美国撤离舍姆西空军基地的决定,但巴总统扎尔达里断然拒绝;11月29日,巴基斯坦内政部长马利克表示,巴方将“永久性”封锁巴境内北约通往阿富汗的后勤补给线,禁止北约运输车辆继续在巴境内行驶。线路的封锁势必切断北约部队将近50%的补给,美国未来只能另找补给线,逐渐增加从中亚输送的补给量。除此之外,巴基斯坦还拒绝出席12月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
巴军人被袭事件一出,巴基斯坦国内出现了新一轮反美示威浪潮,美国国旗和奥巴马人偶成了示威民众最常用的发泄品,其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北约或美国蓄意制造的惨案,因而巴基斯坦塔利班也呼吁军方“给美国点颜色看看”。但11月3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对此进行了反驳:“我们袭击巴基斯坦边境检查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即使美国有充足的理由表明11月26日的空袭行动并非有意而为,巴基斯坦内部也很难再继续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了。或许正是如此,登普西也承认,既然事件已经发生,也必然导致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跌入低谷。
12月2日,巴基斯坦又作出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回应。陆军参谋长基亚尼发表公报称:“如果受到任何袭击,你们有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作出强有力回应的全部自由。你们无须为此获得任何许可。”他还强调:“我不希望任何级别的指挥官对交战原则有任何疑问。”基亚尼表示他完全相信巴军官兵的能力和决心:“请相信,我们不会让侵略者安然离去。”
同一天,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对基亚尼的话回应称:“他重申了他们自卫的权利。我们尊重他的这一权利,但我们也有自卫的权利。”
美:不听话不养你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称美巴关系的“低谷”一说并突然。自2011年5月初美国越境击毙本·拉丹后,美巴之间的关系便开始严重恶化。巴基斯坦认为自己为反恐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却在没有获得巴方许可的情况下越境击毙本·拉丹,是侵犯巴主权的表现。而美国则暗指巴基斯坦反恐不力,甚至质疑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包括本·拉丹,因而不少议员提出停止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随后,媒体就一直猜测美国将削减对巴军事援助,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这个猜测就成为现实。7月10日,美国决定暂停对巴基斯坦大约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同一天,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戴利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上说,巴基斯坦方面的一些行为让美国“有理由”停止对其军队的部分援助。这笔被取消的军事援助为8亿美元,约占美国对巴每年援助额的1/3。
美国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美巴两国关系出现严重恶化的导火索。原来,2011年初,美国一直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压,意图迫其批准5月份对一名巴基斯坦记者实行“谋杀”。7月初,美国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公开暗示了这一事实。巴军方认为这是美国对巴基斯坦安全的直接攻击。事后,巴基斯坦驱逐了100多名美国军事人员。因而美国也随即暂停了对巴基斯坦的部分军事援助。
实际上,早在6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威胁说:“如果巴基斯坦没有采取措施反恐,美国将不再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她还称美巴关系陷入困境,巴基斯坦负有主要责任。这也给了媒体此前猜测美国将削减对巴军事援助有力的证据。针对希拉里的警告,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阿巴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回应称:“那种有附加条件的援助是无法接受的。”
如何让她回心转意?
翻看过去一年跌宕起伏的美巴关系,会发现,就在目前美巴关系这个“谷底”的一个多月前,也即2011年10月20日,由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伊斯兰堡对巴基斯坦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紧张的美巴关系才刚刚被修复。希拉里访问巴基斯坦之前也正值美巴关系的一个新低点。因为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哈卡尼网络”在2011年9月发动对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和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总部的恐怖袭击,甚至怀疑“哈卡尼网络”是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的“臂膀”。
希拉里访问巴基斯坦之后,美巴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双方也都同意两国将继续合作打击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因而两国军方都试图加强合作关系。
11月25日,巴基斯坦军队指挥官卡亚尼还与国际联军指挥官约翰·艾伦会面,讨论如何“加强巴基斯坦军队与北约联军的合作与通信以共同控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双方的边境安全”。会谈后的第二天,就发生了袭击事件。正如塔夫茨大学政治学教授瓦利·纳萨所说:“仅因为这一次空袭事件,如今双方关系再次回到了希拉里访问之前的状态。”所以美巴双方试图继续建立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在拉丹被击毙之后,就几乎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没有了巴基斯坦,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恐怕将会艰难许多。12月5日,在没有巴基斯坦参加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称“十分遗憾”,并说:“如果巴基斯坦参加此次大会,情况会更好,我们仍然相信,巴基斯坦起着关键性作用。”
对于巴基斯坦在反恐前线的作用,美国应该是心知肚明。所以谁都清楚美巴双方其实都不希望关系破裂: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离不开巴基斯坦的支持,而巴基斯坦发展经济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双方制造出来的所谓“僵局”,更多只是双方的博弈。
目前北约的调查还在继续,未来调查的结果能否平息巴基斯坦上下的愤怒也依然不明朗。不过可以肯定的或许只有无论调查结果如何,美巴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恶化。因为,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和行动已经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合作反恐的积极性。现在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似乎就是:还要多久巴军方才会愿意与其合作?
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认为美巴关系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交易”关系,12月4日,洪博培在接受福克斯电视采访时说:“我美国应该继续对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这才可能使巴方尽快打开供给路线并再次与美方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子,不过美国也必须意识到,现在不应对巴基斯坦给予过高的期望值。”
美巴关系一直在矛盾、复杂的环境中维持着,彼此有诸多不满却又一直在互相试探和博弈中进行合作。而最近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到了真正考验双方关系的时刻,正如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所说:“现在,美巴之间关系究竟还存在多少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