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作品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文学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各种交流都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国文学也受到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莫言作品出发,对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民族文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言作品 中国民族文学 全球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向着“地球村”的方向飞驰发展。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展现全球化力量的一个故事”。
  中国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开始迈步进入 “世界文学”的范畴,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远低于预期。这其中不仅有翻译的问题,“中国小说的翻译似乎是葛浩文孤独的事业”,中国文化被西化得过于严重,中国作家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等,也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一、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作品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受到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百年孤独》曾让莫言感受到强烈的共鸣,莫言自己亦表示,追随在这两位大师( 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后两年。
  但是莫言并没有追随在大师身后太久,他很快就开始了自己风格的文学创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谢尔·埃斯普马克教授来中国访问时曾明确指出:“我们的颁奖词里没有提到过魔幻这个词。我们用的词是‘hallucinatory realism’(幻觉现实主义)……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在莫言的诸多作品中,都有着他儿时听到的故事与传说中各类鬼怪精灵的影子,那不仅是陪伴他长大的奇幻故事,也是中华大地上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的民间传说与风俗。他的作品代表了某种民间审美意识与民间文化心理,虽然受到西方现代先锋思潮的影响,但是莫言笔下展现的,始终是中国民间的、原生态的故事与文化。诚如雷达评价的:“在莫言身上,确也存在过先锋性与本土性、实验性与民族化的相互碰撞、激荡、交融,且时有侧重,但最终,莫言走的是以民族化、本土化、民间化,以继承与转化中国审美传统为根本的创作路线。”
  二、文学创作的“本土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在逐渐趋同,但是无论如何趋同,各国文化还是会、也应该保有自己的特色。在文化方面,全球本土化似乎是比全球化更重要的概念,因为文化是需要多样性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重在“践行人道”,西方文化重在“追寻物理”,中国文化来源于家庭的观念,文化传统渊源沉淀在每一个小家之中,在百家姓中每一个流传千年的姓氏与族谱之中;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金字塔、罗马角斗场、大教堂等物质建设,文化存放于这些历史的遗迹之中。中西文化有着这样的差异,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中,更应该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可以理解为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如美国的达姆罗什所说:“世界文学是对民族文学的全面折射”,民族文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民族文学的繁荣造就了世界文学的昌盛,世界文学的审美基调亦是从民族文学中提炼升华的。
  全球化带给各国作家的益处是,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文学,用多种方式丰富充实自己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学的创作者不能忘却的是,无论何时,民族文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在受到其他学派或思潮的冲击下,甚至不自觉地效仿某种文学流派或形式时,需要依然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做到将这精髓融入创作中去,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基调。
  模仿他人是无法到达文学巅峰的,更多地关注脚下的土地、身边的风俗,并能够将浸染在自己血脉中的民族性通过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莫言做过的,也是每一位杰出的民族文学创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oug Guthrie. China and Globalization:The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M]. The Thir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2012.
  [2]曹順庆,靳义增.论“失语症”[J].文学评论,2007(06).
  [3]季进.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莫言.会唱歌的墙[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5]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J].世界文学,1986(03).
  [6]评委称莫言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 非魔幻现实主义[EB/OL].辽沈晚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25/4274853.shtml,2012-10-25.
  [7]雷达.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J].百家评论,2012(01).
  [8]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辛烨,女,硕士研究生,荷兰威科集团,编辑,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自2008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丙
摘要:“私贷公用”是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但是由于它实际上扭曲了正常的经济信用关系,因此极易产生风险。本文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私贷公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私贷公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79-03    
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活动应用的现实领导人员,其内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也逐渐凸显,活动管理中需要将党的优先发展观念阐述完全,实现细化工作质量的全面改善,这是学生党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作为一类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而目前对于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EPFRs的产生机制及其环境稳定性的认识不足.本文概述了以PAHs在土
目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真研究,得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通过各
摘 要: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人的本质理论与素质教育的逻辑关系,对高校素质教育及其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素质教育;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定,他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揭示
摘 要: 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采用“自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小组建设和编写导学案到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主动权让位给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引发对此教学模式的思考,作者从学习内容、评价机制、学科性质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自主·导学” 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  一、“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包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讲的:做官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力,正确处理好做官与做人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