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部地区 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谢永飞(1979- ),女,江西兴国人,南昌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口教育学、人口社会学。(江西 南昌330031)付凤莲(1977- ),女,湖南岳阳人,江西财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GA060123)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西省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编号:06ZD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08-03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实施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是职业初中,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六类院校。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层次逐渐上移,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以初等职业教育为主转移到目前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的在校学生人数只有23.16万,1965年上升至494.14万,1980年达到了675.70万,2000年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了1213.44万,2008年更是高达2087.09万,是1949年在校生规模的90.12倍,已接近同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数量(2476.28万)。与此同时,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快速增长,1980年只有22.44万,2000年增长到79.65万,在短短的20年间增长了3.55倍;此后专任教师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到2008年时已达89.49万。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大面积破坏和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滑坡阶段,但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晚于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84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孕育与萌芽时期。1980年批准建立的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雏形。第二阶段是1985~1997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确立和特色形成时期:1985年实行初中毕业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1996年“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方针的确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高职教育步入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的轨道。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期: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了高职教育的办学途径,高等教育扩招则为高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达到310.60万,在校生规模达到了916.80万,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8.66万上升到2008年的37.71万,增长了4.35倍。院校数量也从2000的442所上升到2008年的1184所,增长了2.68倍。简言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初等职业教育日趋缩小,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职业教育的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
中部六省(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和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者的职业兴趣,掌握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作用,能够向发达地区输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急需要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论文根据2008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挥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作用。考虑到篇幅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仅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办学规模能够满足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2008年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130827万,其中中部地区共有35466万,占27.11%。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共3701所,招生规模为199.77万,在校生数量为526.63万,分别占全国的31.51%、30.72%和31.19%,均超过了该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27.11%)。由此推知,中部地区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完全能够得到满足,有些省份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目前人们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大部分家长也反对子女报考职业学校,造成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和生源不足的现象。由于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许多学校为了获得充足的生源,特意组建专门的招生队伍到各地蹲点招生,大量发布虚假宣传广告、向初中学校的老师支付高额的介绍费进行有偿招生,甚至给本校老师下发招生任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非理性化的招生方式给职业院校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和结构有待提升和完善。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130万人,其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30%,生师比逐步达到16∶1左右,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自2000年以来,由于中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师资缺口越来越大。2008年该地区共有教职工26.70万,专任教师18.47万,生师比为28.51,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生师比高12.51。此外,2008年该地区兼职教师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例为13.19%,也大大低于教育部下发的兼职教师达到30%的目标。这表明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兼职教师数量都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的学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数较少。具体来说,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高达72.44%,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有24.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较少,只有2.2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更少,只有0.06%。(见右页表1)职业教育如果要实施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必须提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而适量降低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此外,还应该加快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让每个教师都有经常参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中级、初级和副高的人数较多,而正高和无职称的人数较少。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最多,达到了41.38%;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0.89%;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只有17.64%;无职称的教师比例为9.16%;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最低,只有0.94%(见右页表1)。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本身较弱,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不高;二是受中国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等观念的影响,一些资历较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调离了原来的职教岗位;三是由于目前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学生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而且招聘的教师数量也稳步增加,而这些新进的教师基本上是无职称和低职称的年轻人。然而,不管什么原因,若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对目前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完善,亟须增加具有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逐渐减少具有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比例。
3.办学条件勉强能满足教学需求,但仍需大力改善。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11%,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31.19%。下面将以此为标准评估中部地区的办学条件是否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学校占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学校占地面积共有161795412 m2,占全国中职学校占地总面积的31.32%;语音实验室座位共163099个,占全国的31.64%;网络课程数量共21191种,占全国的34.14%,这三项指标所占的份额均略高于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7.11%)和中部地区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值(31.19%),这表明学校的占地面积、语音实验室座位数量和网络课程的种类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相比之下,一般图书、电子图书的册数和教学用的计算机台数则略显不足,分别只占全国的28.99%、22.51%和28.26%,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中部地区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见表2)。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办学条件的好坏。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均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拓宽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4.在校学历生的年龄集中在15~19岁,男生略少于女生。目前接受中职教育的学历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5~19岁,其比例高达93.16%;14岁及以下和2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很低,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倒“U”型结构。和全国相比,16岁及以下的学生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17岁及以上的学生比例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部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比全国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更年轻。
在性别方面,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男生有847.82万,在校女生有840.42万,性别比为100.88,这表明在100个女生当中有100.88个男生,男生略多于女生。中部地区2008年的在校男生有261.00万,在校女生有265.63万,性别比为98.26,这表明在100个女生中只有98.26个男生,男生要略少于女生,这和全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性别比情况刚好相反。
5.注册培训学生参加的短期培训较多,男生大大超过女生。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提供学历教育外,还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诸如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以及外语、会计、计算机和农业技术等培训。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学生共有428.46万,中部地区注册的培训学生有119.39万,占全国的27.86%。在培训时间方面,一周至一月以下的学生最多,共有50.50万,占注册培训学生总数的42.30%;培训一个月至半年的学生共有33.35万,占27.94%;培训半年以上的学生共有35.53万,占29.76%;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培训学生参加的短期培训较多。
在性别方面,中部地区参加培训的男生有73.46万,女生只有45.93万,培训性别比高达159.93,这表明在100个注册培训的女生中,就有159.93个男生,男生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女生。这和学历教育中男生略少于女生的现象刚好相反。
三、总结与讨论
以上从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后,中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各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调整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高峰,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条件日趋改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依旧比较低,要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作用,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大家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但是学历教育体系并不齐全,基本还是以中专和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很少,硕士和博士教育甚至没有,这对职业教育本身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无形之中会使人们产生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等的念头。同时,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一产类比例过低。此外,还要改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孤立的局面,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方面相互衔接与融合,逐渐改变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普遍较低,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也普遍较低的现象。
2.要稳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师素质和优化教师结构。中部地区的师资队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素质与实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拓宽渠道,专兼结合,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师资结构方面,需要增加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的数量;大量增加实习指导教师,适量增加专业课教师,而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数量可适量减少。针对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师资力量较弱的特点,可以整合区域职业教育优势资源,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实行师资共享。
3.要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目前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校园面积、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资源和生活设施等基础办学条件急需扩张,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为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4.要整顿招生秩序,杜绝非理性招生。由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较少,招生竞争日趋激烈,争抢生源成了社会大众普遍皆知的秘密,严重败坏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许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招生时做虚假宣传,给提供生源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高昂的介绍费,有的学校为了招揽生源,刚放暑假新生就开学,而且越早报到、学费越优惠等现象随处可见,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招生的一个潜规则。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种扰乱招生秩序的现象要进行专项整治,对各类违纪违规行为要严厉查处,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职业教育招生的秩序和信誉。
注:本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
[参考文献]
[1]杨达生.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2]刘晓,周明星.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原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张书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部地区 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谢永飞(1979- ),女,江西兴国人,南昌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口教育学、人口社会学。(江西 南昌330031)付凤莲(1977- ),女,湖南岳阳人,江西财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GA060123)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西省职业教育战略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课题编号:06ZD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08-03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实施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是职业初中,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六类院校。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层次逐渐上移,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以初等职业教育为主转移到目前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的在校学生人数只有23.16万,1965年上升至494.14万,1980年达到了675.70万,2000年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了1213.44万,2008年更是高达2087.09万,是1949年在校生规模的90.12倍,已接近同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数量(2476.28万)。与此同时,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快速增长,1980年只有22.44万,2000年增长到79.65万,在短短的20年间增长了3.55倍;此后专任教师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到2008年时已达89.49万。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大面积破坏和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滑坡阶段,但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晚于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84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孕育与萌芽时期。1980年批准建立的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雏形。第二阶段是1985~1997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确立和特色形成时期:1985年实行初中毕业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1996年“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方针的确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高职教育步入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的轨道。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期: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了高职教育的办学途径,高等教育扩招则为高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达到310.60万,在校生规模达到了916.80万,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8.66万上升到2008年的37.71万,增长了4.35倍。院校数量也从2000的442所上升到2008年的1184所,增长了2.68倍。简言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初等职业教育日趋缩小,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职业教育的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
中部六省(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和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者的职业兴趣,掌握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作用,能够向发达地区输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急需要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论文根据2008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挥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作用。考虑到篇幅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仅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办学规模能够满足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2008年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130827万,其中中部地区共有35466万,占27.11%。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共3701所,招生规模为199.77万,在校生数量为526.63万,分别占全国的31.51%、30.72%和31.19%,均超过了该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27.11%)。由此推知,中部地区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完全能够得到满足,有些省份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目前人们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大部分家长也反对子女报考职业学校,造成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和生源不足的现象。由于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许多学校为了获得充足的生源,特意组建专门的招生队伍到各地蹲点招生,大量发布虚假宣传广告、向初中学校的老师支付高额的介绍费进行有偿招生,甚至给本校老师下发招生任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非理性化的招生方式给职业院校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和结构有待提升和完善。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130万人,其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30%,生师比逐步达到16∶1左右,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自2000年以来,由于中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迅速增长,导致师资缺口越来越大。2008年该地区共有教职工26.70万,专任教师18.47万,生师比为28.51,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生师比高12.51。此外,2008年该地区兼职教师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例为13.19%,也大大低于教育部下发的兼职教师达到30%的目标。这表明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兼职教师数量都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的学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数较少。具体来说,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高达72.44%,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有24.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较少,只有2.2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更少,只有0.06%。(见右页表1)职业教育如果要实施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必须提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而适量降低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此外,还应该加快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让每个教师都有经常参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中级、初级和副高的人数较多,而正高和无职称的人数较少。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最多,达到了41.38%;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0.89%;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只有17.64%;无职称的教师比例为9.16%;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最低,只有0.94%(见右页表1)。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力量本身较弱,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不高;二是受中国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等观念的影响,一些资历较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调离了原来的职教岗位;三是由于目前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学生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而且招聘的教师数量也稳步增加,而这些新进的教师基本上是无职称和低职称的年轻人。然而,不管什么原因,若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对目前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完善,亟须增加具有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逐渐减少具有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比例。
3.办学条件勉强能满足教学需求,但仍需大力改善。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11%,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31.19%。下面将以此为标准评估中部地区的办学条件是否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学校占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学校占地面积共有161795412 m2,占全国中职学校占地总面积的31.32%;语音实验室座位共163099个,占全国的31.64%;网络课程数量共21191种,占全国的34.14%,这三项指标所占的份额均略高于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7.11%)和中部地区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值(31.19%),这表明学校的占地面积、语音实验室座位数量和网络课程的种类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相比之下,一般图书、电子图书的册数和教学用的计算机台数则略显不足,分别只占全国的28.99%、22.51%和28.26%,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中部地区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见表2)。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办学条件的好坏。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均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拓宽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4.在校学历生的年龄集中在15~19岁,男生略少于女生。目前接受中职教育的学历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5~19岁,其比例高达93.16%;14岁及以下和2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很低,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倒“U”型结构。和全国相比,16岁及以下的学生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17岁及以上的学生比例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部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比全国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更年轻。
在性别方面,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男生有847.82万,在校女生有840.42万,性别比为100.88,这表明在100个女生当中有100.88个男生,男生略多于女生。中部地区2008年的在校男生有261.00万,在校女生有265.63万,性别比为98.26,这表明在100个女生中只有98.26个男生,男生要略少于女生,这和全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性别比情况刚好相反。
5.注册培训学生参加的短期培训较多,男生大大超过女生。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提供学历教育外,还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诸如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以及外语、会计、计算机和农业技术等培训。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学生共有428.46万,中部地区注册的培训学生有119.39万,占全国的27.86%。在培训时间方面,一周至一月以下的学生最多,共有50.50万,占注册培训学生总数的42.30%;培训一个月至半年的学生共有33.35万,占27.94%;培训半年以上的学生共有35.53万,占29.76%;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培训学生参加的短期培训较多。
在性别方面,中部地区参加培训的男生有73.46万,女生只有45.93万,培训性别比高达159.93,这表明在100个注册培训的女生中,就有159.93个男生,男生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女生。这和学历教育中男生略少于女生的现象刚好相反。
三、总结与讨论
以上从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后,中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各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调整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高峰,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条件日趋改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依旧比较低,要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作用,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大家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但是学历教育体系并不齐全,基本还是以中专和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很少,硕士和博士教育甚至没有,这对职业教育本身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无形之中会使人们产生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等的念头。同时,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一产类比例过低。此外,还要改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孤立的局面,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方面相互衔接与融合,逐渐改变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普遍较低,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也普遍较低的现象。
2.要稳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师素质和优化教师结构。中部地区的师资队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素质与实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拓宽渠道,专兼结合,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师资结构方面,需要增加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的数量;大量增加实习指导教师,适量增加专业课教师,而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数量可适量减少。针对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师资力量较弱的特点,可以整合区域职业教育优势资源,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实行师资共享。
3.要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目前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校园面积、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资源和生活设施等基础办学条件急需扩张,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为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4.要整顿招生秩序,杜绝非理性招生。由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较少,招生竞争日趋激烈,争抢生源成了社会大众普遍皆知的秘密,严重败坏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许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招生时做虚假宣传,给提供生源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高昂的介绍费,有的学校为了招揽生源,刚放暑假新生就开学,而且越早报到、学费越优惠等现象随处可见,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招生的一个潜规则。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种扰乱招生秩序的现象要进行专项整治,对各类违纪违规行为要严厉查处,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职业教育招生的秩序和信誉。
注:本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
[参考文献]
[1]杨达生.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2]刘晓,周明星.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原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张书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