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缺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日子,我不掰手指脚趾,也不撕日历,我总喜欢用月相作为衡量光阴的尺度。月,盈了又缺,缺了又盈,如此机械地周而复始。光滑的边缘被无止休地蚕食,而后又复原。它的命运好像早早就被安排好了,只是缺乏一种被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罢了。难怪总有人对月吟咏,对月感慨,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如月,凉如水。明如镜。
  总幻想自己就是天上的那个月亮,寂寞而迷惘。喜欢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似乎在害怕面对某人,又似乎仅仅把逃避作为一种蹩脚的嗜好。一直一直想写关于月的文字,却又迟迟不敢动笔,因为害怕浮夸的文字亵渎了月的气质,现在动笔,是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不可扼制的向外迸射的力,将我的思想向月推近,如此强烈的不可抗拒的向心力,我觉得自己简直变成黑洞里的一粒埃尘。
  ——题记
  
  朔 月
  
  农历初一。
  倘若没有人告诉我,我甚至连今天都会忽视它的存在。我就是这样,对冲击到视网膜的物象可以极其敏感。无论是真像、假相还是幻象,无论是惨淡到凝固的色调还是璀璨到晃眼的繁华,一旦不慎被黑得一丝不苟的瞳孔捕捉到。再有意境的情致也不免罩上一层彷徨。就、好像想一眼就看穿所有事物的本质。虽然心底明知道是看不到的,可是还是下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表面和内在其实是完全吻合的,也许这就像判断一张丑陋的脸孔下必然包裹着一颗丑陋的心一样肤浅、荒谬,甚至与事实根本背道而驰。可我还是心甘情愿被双眼蒙蔽着,被它们欺骗着。双眼极力搜索着月亮。然而视线所及,除了乌霭霭的夜幕,甚至连一丝生脆的光线都不知隐没于何处,虽然知道月亮还不至于坠落到地球上从此销声匿迹,可还是不得不相信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旁的父亲告诉我。这是朔月。就像从来没有月亮过。所有的思想也都像被生生撕裂的蜘蛛网,所有的错综复杂终究黄粱一梦。朔月只是起点,在最初的情节不露痕迹地开始,有时候连自己的步履或深或浅,踩在树叶留下的痕迹或浓或淡。原本被月色润泽过的道路似乎变得很窄很长,因为很黑,所以不知道前方会有多少陷阱,心中反而坦荡了。朔月无光,比有光更波澜不惊。因为忘却,所以有安全感。
  
  上弦月
  
  农历初八。
  月已无处可逃,该而对的必须面对,面对浅浅红尘,面对芸芸众生,再也无法置身事外,视若无睹了。应该是的,长大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一边抱怨着长大,一边继续长大,看见上弦月,就像看见一个叛逆的少年。有时离我们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那是我们希冀的所谓的幸福。所谓幸福,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也许最终会遗忘自己曾被云层割裂的伤,也许会抹煞所有关于幸福的字眼,温暖抓得越紧,散失得越快,只有那些撕心裂肺的寒冷。才最刻骨铭心。无论是成绩上的跌跌宕宕,还是友谊问的起起落落,抑或与家人的口角争端,经历的时候把每一寸泪水都看得多有分量,然而事过境迁,嘴角留下的不再是深深浅浅的泪痕,而是融雪化冰的莞尔一笑。揣着上弦月的少年。青春不是完整的。那残缺的一角。是我们不可错失的大大小小的失意。
  
  满月
  
  农历十五。
  给我留下深深遗憾的,不再是残损的事物。而是完整的物象,那完满的轮廓更倾向于一种假象,弯曲的光滑弧线让人更加手足无措。那些残忍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是多么坑坑洼洼。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物,原来,隔着千万里的路程,我们一直被它温柔光鲜的外表蒙蔽了。哪里有什么白玉盘,不过又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悲剧。不过,我依然被它的欺骗深深感动着,我相信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并没有用它的阴柔婉约来讨好我们,它只是想给那些绝望的孩子一点遐想吧。此时大街上应该有很多没有父亲母亲没有家的孩子吧,如果他们饿了,月就是他们的饼了;如果他们冷了,月就是他们的毯子:如果他们想家了,月就是他们父亲母亲的脸了。我庆幸我们都看不见月亮背面的残缺,就像我们都把悲伤搁置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然而那铜钱般的昏黄的湿晕只会徒增一份思念。平添一抹感伤。满月,不满。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
  和上弦月可以算全等图形了,然而全等又怎样呢?下弦月仅仅是一个图形而已吗?关于这片晶莹的如琉璃瓦如琥珀般的月,并非纯粹仅月而已。快到月未了,它看遍了近一个月的风水轮转,虽不致沧海桑田,却也已大致看透一些人情世故了,何况它已如此往复千年万年了。父亲很喜欢看我的作文,尽管作文里很少涉及他。我写的大多是关于母亲和祖父祖母,对于他们的爱。我从不吝惜自己的辞藻。然而父亲,我不敢写,因为我怕一落笔便有太多仇恨的字眼,然而那些似乎都是在小时候定格的,长大后,父亲天天在外奔波,很少管我,对他,即使不是陌生人,也像个过客,而且是我不欢迎的客人。对于我的冷言冷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疑惑或者抱怨,他只是默不作声,其实我更害怕这种沉默。母亲告诉我,父亲其实很爱我,她很害怕我恨他,我突然笑了,仿佛一个死结突然被解开。我们经历着。承受着,在泪水中说要坚强。在微笑时内心脆弱无助,可是成熟必然是矛盾的,有谁不是一出生就哇哇大哭呢?只要走的时候留一抹笑靥,便没有白来。下弦月,接近尾音的臆想,承载了太多孤独的重量。
  
  晦 日
  
  农历最后一天。
  “月”字已虚,“日”字取而代之。只是“晦”字难免夹带晦涩、阴晦,让人不见月已心中灌满惆怅,好在真的见不到月了。真的没有了,它无声无息地选择了隐匿,然而心中早已有日月,深深镌刻在连接心房与心室的每一根动脉与静脉上,血液的无限循环,将月的精华传遍全身。我打算第二天早上去找父亲,对他说我十七年来一直没有说出口的两个字,谢谢,这不叫矫情,这叫亲情。我们总是以“再见”作为结局,“再见”是“再次相见”还是“再也不见”,却无从得知了。
  希望第二天的太阳早点升起,和晦日道一声——再见。
  一个个轮回。是月的智慧。
  盈缺,是我和父亲一起经历的岁月。
  
  指导老师,吴燕燕
其他文献
《那树》(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是一篇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主题含蓄蕴藉的散文,文章通过一棵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伐倒的故事,提出了一个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将重大的社会问题巧妙地融入简单的事件之中,别具匠心,发人深省。初读觉得有些朦胧,仔细品味却觉得很有意义。由于采用了象征、暗示和某些超现实的写法,有些内容需要进行
期刊
一、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类型    关于提问的分类,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尺度,这里我们简单地将课堂有效提问分为三种类型:    1 知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考查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有效保持,即对学生识记的考查,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记忆具体的事实、过程、方法、理论等,它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最低水平。例如在上《嫦娥奔月》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个神话故事,对于课文的主角都略知一
期刊
徐葆耕先生曾这样评价韩军的课堂艺术:“韩军最早吸引了我的是他的几篇讲课实录。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实现教学目的,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我设想自己是他的一名学生,我不仅会在课堂上感到兴味盎然,而且会在课堂下浮想联翩,我会在老师的引发下产生探索和追求文学之美的激情。”[1]韩军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导引学生实现了表达的自主与精神的自由,让我们感觉这个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是语
期刊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是节选,但滴水可见整个太阳的光辉。学习、阅读《〈史记〉选读》要把握以下三个价值:   一、 把握《〈史记〉
期刊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   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嫂子,而是指“祥林家的”,即“祥林家的那个人”。这是一种很省劲的说法,顶多算是一种封建时代称男人“内人”(或妻子)的别样说法。说白了,就是封建妇女地位低下,连真实姓名也无从可考的体现。因为,在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只能是
期刊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因此,作为考场“命题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运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   一、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单独的词语、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
期刊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人生的第一次苦难:奔走在“小康”和“困顿”之间    孩提时代本应是幸福的,回忆童年亦是美好的。但在鲁迅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却遭遇到了人生的最初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柔、舒缓、婉约、曼丽,传唱、激宕一代代人,乃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文艺晚会,都是少不了的朗诵节目。持久不衰魅力“密码”究竟何在?其一恐怕是“轻轻”的韵味、“轻轻”的惆怅、“轻轻”的诉说、“轻轻”的节奏,在形似“轻轻”中,我们感到那“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感的深沉。  康桥,乃作者“最心爱”的地方,为之写过三篇诗文:《康桥,再会吧》,早期
期刊
林芳的《老师,我爱你》是一篇反映当代校园生活、关注教育问题的小小说。作者用她那沉稳而又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中学校园“特殊教育”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校园师生常能见到而又尽力回避的话题。但是,作者敢于触及锋刃,揭示当今中学生青春萌动时期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经历,教师怎样教育中学生抗拒心理与生理上的困扰,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倾慕异性的心理和行为,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  作品以
期刊
析字联,是运用析拼法巧妙地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制作成的联语。这种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拆字    拆字,即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