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日子,我不掰手指脚趾,也不撕日历,我总喜欢用月相作为衡量光阴的尺度。月,盈了又缺,缺了又盈,如此机械地周而复始。光滑的边缘被无止休地蚕食,而后又复原。它的命运好像早早就被安排好了,只是缺乏一种被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罢了。难怪总有人对月吟咏,对月感慨,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如月,凉如水。明如镜。
总幻想自己就是天上的那个月亮,寂寞而迷惘。喜欢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似乎在害怕面对某人,又似乎仅仅把逃避作为一种蹩脚的嗜好。一直一直想写关于月的文字,却又迟迟不敢动笔,因为害怕浮夸的文字亵渎了月的气质,现在动笔,是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不可扼制的向外迸射的力,将我的思想向月推近,如此强烈的不可抗拒的向心力,我觉得自己简直变成黑洞里的一粒埃尘。
——题记
朔 月
农历初一。
倘若没有人告诉我,我甚至连今天都会忽视它的存在。我就是这样,对冲击到视网膜的物象可以极其敏感。无论是真像、假相还是幻象,无论是惨淡到凝固的色调还是璀璨到晃眼的繁华,一旦不慎被黑得一丝不苟的瞳孔捕捉到。再有意境的情致也不免罩上一层彷徨。就、好像想一眼就看穿所有事物的本质。虽然心底明知道是看不到的,可是还是下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表面和内在其实是完全吻合的,也许这就像判断一张丑陋的脸孔下必然包裹着一颗丑陋的心一样肤浅、荒谬,甚至与事实根本背道而驰。可我还是心甘情愿被双眼蒙蔽着,被它们欺骗着。双眼极力搜索着月亮。然而视线所及,除了乌霭霭的夜幕,甚至连一丝生脆的光线都不知隐没于何处,虽然知道月亮还不至于坠落到地球上从此销声匿迹,可还是不得不相信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旁的父亲告诉我。这是朔月。就像从来没有月亮过。所有的思想也都像被生生撕裂的蜘蛛网,所有的错综复杂终究黄粱一梦。朔月只是起点,在最初的情节不露痕迹地开始,有时候连自己的步履或深或浅,踩在树叶留下的痕迹或浓或淡。原本被月色润泽过的道路似乎变得很窄很长,因为很黑,所以不知道前方会有多少陷阱,心中反而坦荡了。朔月无光,比有光更波澜不惊。因为忘却,所以有安全感。
上弦月
农历初八。
月已无处可逃,该而对的必须面对,面对浅浅红尘,面对芸芸众生,再也无法置身事外,视若无睹了。应该是的,长大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一边抱怨着长大,一边继续长大,看见上弦月,就像看见一个叛逆的少年。有时离我们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那是我们希冀的所谓的幸福。所谓幸福,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也许最终会遗忘自己曾被云层割裂的伤,也许会抹煞所有关于幸福的字眼,温暖抓得越紧,散失得越快,只有那些撕心裂肺的寒冷。才最刻骨铭心。无论是成绩上的跌跌宕宕,还是友谊问的起起落落,抑或与家人的口角争端,经历的时候把每一寸泪水都看得多有分量,然而事过境迁,嘴角留下的不再是深深浅浅的泪痕,而是融雪化冰的莞尔一笑。揣着上弦月的少年。青春不是完整的。那残缺的一角。是我们不可错失的大大小小的失意。
满月
农历十五。
给我留下深深遗憾的,不再是残损的事物。而是完整的物象,那完满的轮廓更倾向于一种假象,弯曲的光滑弧线让人更加手足无措。那些残忍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是多么坑坑洼洼。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物,原来,隔着千万里的路程,我们一直被它温柔光鲜的外表蒙蔽了。哪里有什么白玉盘,不过又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悲剧。不过,我依然被它的欺骗深深感动着,我相信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并没有用它的阴柔婉约来讨好我们,它只是想给那些绝望的孩子一点遐想吧。此时大街上应该有很多没有父亲母亲没有家的孩子吧,如果他们饿了,月就是他们的饼了;如果他们冷了,月就是他们的毯子:如果他们想家了,月就是他们父亲母亲的脸了。我庆幸我们都看不见月亮背面的残缺,就像我们都把悲伤搁置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然而那铜钱般的昏黄的湿晕只会徒增一份思念。平添一抹感伤。满月,不满。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
和上弦月可以算全等图形了,然而全等又怎样呢?下弦月仅仅是一个图形而已吗?关于这片晶莹的如琉璃瓦如琥珀般的月,并非纯粹仅月而已。快到月未了,它看遍了近一个月的风水轮转,虽不致沧海桑田,却也已大致看透一些人情世故了,何况它已如此往复千年万年了。父亲很喜欢看我的作文,尽管作文里很少涉及他。我写的大多是关于母亲和祖父祖母,对于他们的爱。我从不吝惜自己的辞藻。然而父亲,我不敢写,因为我怕一落笔便有太多仇恨的字眼,然而那些似乎都是在小时候定格的,长大后,父亲天天在外奔波,很少管我,对他,即使不是陌生人,也像个过客,而且是我不欢迎的客人。对于我的冷言冷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疑惑或者抱怨,他只是默不作声,其实我更害怕这种沉默。母亲告诉我,父亲其实很爱我,她很害怕我恨他,我突然笑了,仿佛一个死结突然被解开。我们经历着。承受着,在泪水中说要坚强。在微笑时内心脆弱无助,可是成熟必然是矛盾的,有谁不是一出生就哇哇大哭呢?只要走的时候留一抹笑靥,便没有白来。下弦月,接近尾音的臆想,承载了太多孤独的重量。
晦 日
农历最后一天。
“月”字已虚,“日”字取而代之。只是“晦”字难免夹带晦涩、阴晦,让人不见月已心中灌满惆怅,好在真的见不到月了。真的没有了,它无声无息地选择了隐匿,然而心中早已有日月,深深镌刻在连接心房与心室的每一根动脉与静脉上,血液的无限循环,将月的精华传遍全身。我打算第二天早上去找父亲,对他说我十七年来一直没有说出口的两个字,谢谢,这不叫矫情,这叫亲情。我们总是以“再见”作为结局,“再见”是“再次相见”还是“再也不见”,却无从得知了。
希望第二天的太阳早点升起,和晦日道一声——再见。
一个个轮回。是月的智慧。
盈缺,是我和父亲一起经历的岁月。
指导老师,吴燕燕
总幻想自己就是天上的那个月亮,寂寞而迷惘。喜欢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似乎在害怕面对某人,又似乎仅仅把逃避作为一种蹩脚的嗜好。一直一直想写关于月的文字,却又迟迟不敢动笔,因为害怕浮夸的文字亵渎了月的气质,现在动笔,是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不可扼制的向外迸射的力,将我的思想向月推近,如此强烈的不可抗拒的向心力,我觉得自己简直变成黑洞里的一粒埃尘。
——题记
朔 月
农历初一。
倘若没有人告诉我,我甚至连今天都会忽视它的存在。我就是这样,对冲击到视网膜的物象可以极其敏感。无论是真像、假相还是幻象,无论是惨淡到凝固的色调还是璀璨到晃眼的繁华,一旦不慎被黑得一丝不苟的瞳孔捕捉到。再有意境的情致也不免罩上一层彷徨。就、好像想一眼就看穿所有事物的本质。虽然心底明知道是看不到的,可是还是下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表面和内在其实是完全吻合的,也许这就像判断一张丑陋的脸孔下必然包裹着一颗丑陋的心一样肤浅、荒谬,甚至与事实根本背道而驰。可我还是心甘情愿被双眼蒙蔽着,被它们欺骗着。双眼极力搜索着月亮。然而视线所及,除了乌霭霭的夜幕,甚至连一丝生脆的光线都不知隐没于何处,虽然知道月亮还不至于坠落到地球上从此销声匿迹,可还是不得不相信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旁的父亲告诉我。这是朔月。就像从来没有月亮过。所有的思想也都像被生生撕裂的蜘蛛网,所有的错综复杂终究黄粱一梦。朔月只是起点,在最初的情节不露痕迹地开始,有时候连自己的步履或深或浅,踩在树叶留下的痕迹或浓或淡。原本被月色润泽过的道路似乎变得很窄很长,因为很黑,所以不知道前方会有多少陷阱,心中反而坦荡了。朔月无光,比有光更波澜不惊。因为忘却,所以有安全感。
上弦月
农历初八。
月已无处可逃,该而对的必须面对,面对浅浅红尘,面对芸芸众生,再也无法置身事外,视若无睹了。应该是的,长大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一边抱怨着长大,一边继续长大,看见上弦月,就像看见一个叛逆的少年。有时离我们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那是我们希冀的所谓的幸福。所谓幸福,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也许最终会遗忘自己曾被云层割裂的伤,也许会抹煞所有关于幸福的字眼,温暖抓得越紧,散失得越快,只有那些撕心裂肺的寒冷。才最刻骨铭心。无论是成绩上的跌跌宕宕,还是友谊问的起起落落,抑或与家人的口角争端,经历的时候把每一寸泪水都看得多有分量,然而事过境迁,嘴角留下的不再是深深浅浅的泪痕,而是融雪化冰的莞尔一笑。揣着上弦月的少年。青春不是完整的。那残缺的一角。是我们不可错失的大大小小的失意。
满月
农历十五。
给我留下深深遗憾的,不再是残损的事物。而是完整的物象,那完满的轮廓更倾向于一种假象,弯曲的光滑弧线让人更加手足无措。那些残忍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是多么坑坑洼洼。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物,原来,隔着千万里的路程,我们一直被它温柔光鲜的外表蒙蔽了。哪里有什么白玉盘,不过又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悲剧。不过,我依然被它的欺骗深深感动着,我相信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并没有用它的阴柔婉约来讨好我们,它只是想给那些绝望的孩子一点遐想吧。此时大街上应该有很多没有父亲母亲没有家的孩子吧,如果他们饿了,月就是他们的饼了;如果他们冷了,月就是他们的毯子:如果他们想家了,月就是他们父亲母亲的脸了。我庆幸我们都看不见月亮背面的残缺,就像我们都把悲伤搁置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然而那铜钱般的昏黄的湿晕只会徒增一份思念。平添一抹感伤。满月,不满。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
和上弦月可以算全等图形了,然而全等又怎样呢?下弦月仅仅是一个图形而已吗?关于这片晶莹的如琉璃瓦如琥珀般的月,并非纯粹仅月而已。快到月未了,它看遍了近一个月的风水轮转,虽不致沧海桑田,却也已大致看透一些人情世故了,何况它已如此往复千年万年了。父亲很喜欢看我的作文,尽管作文里很少涉及他。我写的大多是关于母亲和祖父祖母,对于他们的爱。我从不吝惜自己的辞藻。然而父亲,我不敢写,因为我怕一落笔便有太多仇恨的字眼,然而那些似乎都是在小时候定格的,长大后,父亲天天在外奔波,很少管我,对他,即使不是陌生人,也像个过客,而且是我不欢迎的客人。对于我的冷言冷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疑惑或者抱怨,他只是默不作声,其实我更害怕这种沉默。母亲告诉我,父亲其实很爱我,她很害怕我恨他,我突然笑了,仿佛一个死结突然被解开。我们经历着。承受着,在泪水中说要坚强。在微笑时内心脆弱无助,可是成熟必然是矛盾的,有谁不是一出生就哇哇大哭呢?只要走的时候留一抹笑靥,便没有白来。下弦月,接近尾音的臆想,承载了太多孤独的重量。
晦 日
农历最后一天。
“月”字已虚,“日”字取而代之。只是“晦”字难免夹带晦涩、阴晦,让人不见月已心中灌满惆怅,好在真的见不到月了。真的没有了,它无声无息地选择了隐匿,然而心中早已有日月,深深镌刻在连接心房与心室的每一根动脉与静脉上,血液的无限循环,将月的精华传遍全身。我打算第二天早上去找父亲,对他说我十七年来一直没有说出口的两个字,谢谢,这不叫矫情,这叫亲情。我们总是以“再见”作为结局,“再见”是“再次相见”还是“再也不见”,却无从得知了。
希望第二天的太阳早点升起,和晦日道一声——再见。
一个个轮回。是月的智慧。
盈缺,是我和父亲一起经历的岁月。
指导老师,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