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涵盖范围极大,从过往历史到社会现实、从思想修养到品德行为,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其教学的意义也就十分重要。但是初中社会思品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或者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距甚远,或者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而当前正经历着所谓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教育教学正迈向多媒体化的新台阶。这对初中社会思品课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一改传统课堂上空洞教条式的说教,为以往枯燥、沉闷、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运用到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在内的各种媒介显示背景信息,无时空限制,能为学生重构一种学习情境,从而使得枯燥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使得课本知识更易被接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课堂服务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法律意识、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品质的教育,为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课本上涉及了大量的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原理,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容易对其失去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上述情况将大为改观: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认识基本国情”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等内容与初中生相距甚远,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两会”等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的基本路线,还可以激发出爱国热情、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许多东西一时也无法言说清楚。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地将教材上一些难以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使这些问题清晰、明了。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都带到课堂上,视频的播放是目前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如在九年级第五课第一部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仅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干巴巴地说教是绝对不能让学生对五千年的文化有所感知的。这时候,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图片,播放京剧、昆曲等艺术精粹,则无需教师多讲,学生自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这么说,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生动的画图逐渐帮助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从而逐渐学习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思品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来源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学生也不满足于教材上那几千个字和几张图片了,更别说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那种近乎诵读的说教了。如果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整合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内的绝大多数课堂之外的资源到课堂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教学更具社会性,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三课第二部分“让生命之花绽放”时,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还可以在校园中拍摄一些真实的照片、录像,通过多媒体技术放到课堂之上。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能够使学生从多种视觉角度考量周围环境,从而进行自我保护,提升安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技术拉近了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专业”出发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将教材知识拓展、延伸到了生活中,进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真正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将学生置身于被动学习地位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多媒体技术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从视觉上、听觉上感悟知识,在这种教学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性优势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选择,并根据学生对新课程接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八年级“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学习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老师》——其以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英勇牺牲的教师为开端,将镜头伸向偏远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乡村教师。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老师、爱戴老师。而在七年级“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学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内模拟一个火灾现场,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真实的演练中学到逃生知识与逃生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是非明辨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说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已知的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观念对他人或者本人行为所做出判断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判读中逐渐形成并提高这种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媒介的局限性,我们为学生所提供的表象材料大都借助文字,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是非明辨能力的养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表象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各大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新闻,也可以是影像的,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这样可以无限地扩展学生感受的时间领域与空间领域,还能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这样就为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是非明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了。如在七年级(上)第八课第一部分“身边的诱惑”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网络游戏、垃圾小说等图片,让学生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厌恶感,进而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为思品课的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使得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新.在社会思品课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4):71.
[2]赵龙.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秀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29):151-152.
[4]徐剑.走进媒体,走进生活——网络环境下的思品课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3(1):72.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一改传统课堂上空洞教条式的说教,为以往枯燥、沉闷、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运用到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在内的各种媒介显示背景信息,无时空限制,能为学生重构一种学习情境,从而使得枯燥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使得课本知识更易被接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课堂服务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法律意识、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品质的教育,为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课本上涉及了大量的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原理,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容易对其失去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上述情况将大为改观: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认识基本国情”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等内容与初中生相距甚远,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两会”等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党的基本路线,还可以激发出爱国热情、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许多东西一时也无法言说清楚。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地将教材上一些难以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使这些问题清晰、明了。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都带到课堂上,视频的播放是目前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如在九年级第五课第一部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仅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干巴巴地说教是绝对不能让学生对五千年的文化有所感知的。这时候,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图片,播放京剧、昆曲等艺术精粹,则无需教师多讲,学生自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这么说,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生动的画图逐渐帮助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从而逐渐学习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思品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来源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学生也不满足于教材上那几千个字和几张图片了,更别说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那种近乎诵读的说教了。如果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整合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内的绝大多数课堂之外的资源到课堂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教学更具社会性,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三课第二部分“让生命之花绽放”时,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还可以在校园中拍摄一些真实的照片、录像,通过多媒体技术放到课堂之上。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能够使学生从多种视觉角度考量周围环境,从而进行自我保护,提升安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技术拉近了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专业”出发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将教材知识拓展、延伸到了生活中,进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真正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将学生置身于被动学习地位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多媒体技术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从视觉上、听觉上感悟知识,在这种教学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性优势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选择,并根据学生对新课程接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八年级“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学习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老师》——其以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英勇牺牲的教师为开端,将镜头伸向偏远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乡村教师。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老师、爱戴老师。而在七年级“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学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内模拟一个火灾现场,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真实的演练中学到逃生知识与逃生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是非明辨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说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已知的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观念对他人或者本人行为所做出判断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让学生从材料的判读中逐渐形成并提高这种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媒介的局限性,我们为学生所提供的表象材料大都借助文字,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是非明辨能力的养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表象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各大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新闻,也可以是影像的,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这样可以无限地扩展学生感受的时间领域与空间领域,还能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这样就为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是非明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了。如在七年级(上)第八课第一部分“身边的诱惑”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网络游戏、垃圾小说等图片,让学生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厌恶感,进而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为思品课的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使得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新.在社会思品课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4):71.
[2]赵龙.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秀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品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29):151-152.
[4]徐剑.走进媒体,走进生活——网络环境下的思品课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