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结节患者特征及结节的形态、病理结构变化,分析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方法: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以来收治手术的肺结节患者257例,对比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非疫情期间肺结节患者19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病理性质差异,分析造成此种构成变化的原因。结果:新冠疫情期间较非疫情情况下,肺结节手术患者的年龄有所下降,女性患者比例升高;肺结节大小及CT密度降低;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原位腺癌比例较对照组增加,但良性结节比例无明显变化,观察组肿瘤分期原位癌0期比例提高,IIB期比例下降;相较于非疫情期间,新冠期间因呼吸系统症状接受胸部CT检查及各种因非呼吸系统疾病检查而意外发现的肺结节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冠疫情期间因肺结节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增加,发病年龄降低、女性比例升高,结节的直径、平均密度及肿瘤分期下降,上述改变与新冠疫情期间加大胸部CT筛查力度有关,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肺癌筛查的必要性。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肺癌;疾病筛查;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影响[1-2],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疑似患者均需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3] ,但受制于不适当和不充分的取样、低病毒载量和所用试剂盒的检测率等因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能产生明显的高假阴性结果,且核酸检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延误诊治及防控工作,所以疫情期间胸部CT检查因其敏感性高、检查更快等优点,开始频繁地用于诊断和随访。
同时,螺旋CT检查作为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够大幅降低肺癌死亡率,故被多个国家指南所推荐。新冠疫情期间,伴随着胸部CT检查的增加,检出的肺结节病例与较往年相比有明显提高,我们发现无论是此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还是肺结节病理类型的构成比例,与往年相比均有明显不同。本文对比疫情前后,肺结节手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病理性质,旨在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造成此种构成变化的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来收治的肺结节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非疫情期间收治的肺结节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主病灶结节直径小于30mm、大于5mm;②术前胸部CT在影像系统中可查阅,均可对影像进行编辑和测量,结节大小均以影像学测量为准;③经手术治疗,有明确病理诊断结果;④非转移性病灶,患者无肿瘤及结核病史。排除标准:①5mm以下微小结节;②仍在随访或未接受手术治疗;③转移性病灶或患者既往有肿瘤、结核病史。符合入排标准的观察组患者257例,对照组194例。
1.2治疗方法
小结节患者均经3个月的严格随访,部分患者接受抗结核或抗炎治疗,结节增大或无明显消散患者予以胸腔镜手术。术前有恶性肿瘤病理诊断者,根据情况行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并清扫相应区域淋巴结;术前无病理诊断者,先行楔形切除术,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再根据病灶良恶性病理检查结果,选择是否行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的年龄、性别、民族、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等人口学特征;观察分析肺结节的大小、形态、CT密度等影像学特征、肺结节病理性质及发现途径。同时观察肺癌TNM分期及对比两组术后病理分期。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并依据重复检验的次数重新规定检验水准。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变化(见表1)
2.2 影像学特征變化
新冠疫情期间发现的肺结节,平均大小(16.76±5.82)mm、平均CT值(-287.26±131.64)HU,与非疫情期间发现的肺结节大小(18.47±6.79)mm、平均CT值(-238.58±148.26)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形态学上两组患者的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比例有所不同,采用多样本间比较,提示观察组实性结节比例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25),观察组mGGO及pGGO占比虽有所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病理学特征变化
两组间整体病理类型构成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样本间的多重比较,提示原位腺癌比例较前增加。见表2。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TNM分期,单独提取各组肿瘤患者,对比两组术后肿瘤分期,采用秩和检验,提示两组间肿瘤分期存在差异(Z=-3.215,P=0.001),两组对比,观察组原位癌0期比例提高,与病理构成变化相符,IIB期比例下降,其他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发现途径
肺结节的发现途径主要分为主动健康体检和被动检出,被动检出又可分为已表现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而接受胸部CT的呼吸系统检查途径,及无呼吸系统症状,以其他疾病的诊治为目的意外发现途径。其中疫情期间与新冠检查有关的肺结节患者仅分布于观察组的呼吸系统检查途径及意外发现途径中。
两组对比,提示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样本率间比较,提示疫情期间健康查体检出结节比例减少,但通过呼吸系统检查及意外发现途径检出的结节较非疫情期间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19.7%,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螺旋CT筛查,男性肺癌死亡率可降低24%,女性肺癌死亡率可降低33%。但目前无论是肺癌筛查力度还是人群对健康体检的认识都是不足的,反而导致肺部结节多是因出现咳嗽、发热等呼吸系统症状或行颈部、腹部等相邻部位CT扫描时意外发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全国多中心临床数据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35-58岁),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也是应接受肺结节筛查且检出率较高的主要群体。虽然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T-PCR阴性的疑似COVID-19的患者,CT的诊断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研究证据不足、RT-PCR普及程度欠缺时,胸部CT曾作为新冠检测的重要手段而被大量应用,部分地区甚至是过量和非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因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间健康查体检出的肺结节比例减少(10.9%),但通过呼吸系统检查及意外发现方式检出的结节较非疫情期间明显增多。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新冠疫情期间大量胸部CT检查变相增加了肺结节的筛查量有关。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经手术肺结节患者相较非疫情期间,平均年龄(53.26±12.33 vs. 58.62±11.59 岁)明显下降、女性患者比例增加(59.5% vs. 51.0%),经手术的肺结节直径(16.76±5.82 vs. 18.47±6.79 mm)缩小、CT密度(-287.26±131.64 vs. -238.58±148.26 HU)下降,肿瘤分期趋早。目前,大部分国外肺癌筛查指南建议将55岁作为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肺癌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约5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在2015年发布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和周清华等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均建议,将我国人群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定为50岁。本研究相较于肺结节的社会性筛查,疫情期间的胸部CT检查纳入的年龄范围更广、同时有病理诊断支持,对于揭示全人群的肺结节发病趋势及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期间,随着胸部CT检查的增加,新疆地区发现的肺结节数量较往年明显上升,接受手术的患者发病年龄降低、女性比例升高,结节的直径、平均密度及肿瘤分期下降,与新冠疫情期间大量胸部CT检查变相增加了肺结节的筛查力度有关,侧面强调了进一步加强肺癌筛查工作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Huang C, Wang Y,X Li,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J].The Lancet, 2020, 395(10223).
[2]Li Q,Guan X,Wu P, et al.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China,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0, 382(1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 [2020-03-3].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引進创新项目(20180317)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肺癌;疾病筛查;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影响[1-2],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疑似患者均需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3] ,但受制于不适当和不充分的取样、低病毒载量和所用试剂盒的检测率等因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能产生明显的高假阴性结果,且核酸检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延误诊治及防控工作,所以疫情期间胸部CT检查因其敏感性高、检查更快等优点,开始频繁地用于诊断和随访。
同时,螺旋CT检查作为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够大幅降低肺癌死亡率,故被多个国家指南所推荐。新冠疫情期间,伴随着胸部CT检查的增加,检出的肺结节病例与较往年相比有明显提高,我们发现无论是此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还是肺结节病理类型的构成比例,与往年相比均有明显不同。本文对比疫情前后,肺结节手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病理性质,旨在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造成此种构成变化的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来收治的肺结节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非疫情期间收治的肺结节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主病灶结节直径小于30mm、大于5mm;②术前胸部CT在影像系统中可查阅,均可对影像进行编辑和测量,结节大小均以影像学测量为准;③经手术治疗,有明确病理诊断结果;④非转移性病灶,患者无肿瘤及结核病史。排除标准:①5mm以下微小结节;②仍在随访或未接受手术治疗;③转移性病灶或患者既往有肿瘤、结核病史。符合入排标准的观察组患者257例,对照组194例。
1.2治疗方法
小结节患者均经3个月的严格随访,部分患者接受抗结核或抗炎治疗,结节增大或无明显消散患者予以胸腔镜手术。术前有恶性肿瘤病理诊断者,根据情况行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并清扫相应区域淋巴结;术前无病理诊断者,先行楔形切除术,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再根据病灶良恶性病理检查结果,选择是否行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的年龄、性别、民族、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等人口学特征;观察分析肺结节的大小、形态、CT密度等影像学特征、肺结节病理性质及发现途径。同时观察肺癌TNM分期及对比两组术后病理分期。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并依据重复检验的次数重新规定检验水准。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变化(见表1)
2.2 影像学特征變化
新冠疫情期间发现的肺结节,平均大小(16.76±5.82)mm、平均CT值(-287.26±131.64)HU,与非疫情期间发现的肺结节大小(18.47±6.79)mm、平均CT值(-238.58±148.26)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形态学上两组患者的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比例有所不同,采用多样本间比较,提示观察组实性结节比例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25),观察组mGGO及pGGO占比虽有所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病理学特征变化
两组间整体病理类型构成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样本间的多重比较,提示原位腺癌比例较前增加。见表2。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TNM分期,单独提取各组肿瘤患者,对比两组术后肿瘤分期,采用秩和检验,提示两组间肿瘤分期存在差异(Z=-3.215,P=0.001),两组对比,观察组原位癌0期比例提高,与病理构成变化相符,IIB期比例下降,其他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发现途径
肺结节的发现途径主要分为主动健康体检和被动检出,被动检出又可分为已表现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而接受胸部CT的呼吸系统检查途径,及无呼吸系统症状,以其他疾病的诊治为目的意外发现途径。其中疫情期间与新冠检查有关的肺结节患者仅分布于观察组的呼吸系统检查途径及意外发现途径中。
两组对比,提示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样本率间比较,提示疫情期间健康查体检出结节比例减少,但通过呼吸系统检查及意外发现途径检出的结节较非疫情期间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19.7%,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螺旋CT筛查,男性肺癌死亡率可降低24%,女性肺癌死亡率可降低33%。但目前无论是肺癌筛查力度还是人群对健康体检的认识都是不足的,反而导致肺部结节多是因出现咳嗽、发热等呼吸系统症状或行颈部、腹部等相邻部位CT扫描时意外发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全国多中心临床数据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35-58岁),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也是应接受肺结节筛查且检出率较高的主要群体。虽然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T-PCR阴性的疑似COVID-19的患者,CT的诊断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研究证据不足、RT-PCR普及程度欠缺时,胸部CT曾作为新冠检测的重要手段而被大量应用,部分地区甚至是过量和非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因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间健康查体检出的肺结节比例减少(10.9%),但通过呼吸系统检查及意外发现方式检出的结节较非疫情期间明显增多。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新冠疫情期间大量胸部CT检查变相增加了肺结节的筛查量有关。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经手术肺结节患者相较非疫情期间,平均年龄(53.26±12.33 vs. 58.62±11.59 岁)明显下降、女性患者比例增加(59.5% vs. 51.0%),经手术的肺结节直径(16.76±5.82 vs. 18.47±6.79 mm)缩小、CT密度(-287.26±131.64 vs. -238.58±148.26 HU)下降,肿瘤分期趋早。目前,大部分国外肺癌筛查指南建议将55岁作为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肺癌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约5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在2015年发布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和周清华等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均建议,将我国人群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定为50岁。本研究相较于肺结节的社会性筛查,疫情期间的胸部CT检查纳入的年龄范围更广、同时有病理诊断支持,对于揭示全人群的肺结节发病趋势及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期间,随着胸部CT检查的增加,新疆地区发现的肺结节数量较往年明显上升,接受手术的患者发病年龄降低、女性比例升高,结节的直径、平均密度及肿瘤分期下降,与新冠疫情期间大量胸部CT检查变相增加了肺结节的筛查力度有关,侧面强调了进一步加强肺癌筛查工作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Huang C, Wang Y,X Li,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J].The Lancet, 2020, 395(10223).
[2]Li Q,Guan X,Wu P, et al.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China,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0, 382(1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 [2020-03-3].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引進创新项目(201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