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活化、优化课堂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认为恰当地引用课外资料,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具体做法为:穿插诗文名句名篇,增强教学氛围的文学色彩,学习教材的语言美、结构美、风格美。引用文学掌故和有关的社会科学、科普常识等资料,深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资料 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若能让知识的传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增强学生的修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他们会感受到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其语文素质的提高正如农民给庄稼松土施肥,虽不见其长,而日日在长。语文教材不少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宏观至微观的角度看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其内容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像一名优秀的导游,带领他们在知识的郊野漫步,天上流云,树间啼鸟,溪旁异卉,可以纵情流目,驻足谛听,信手采撷。如何创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拓展知识空间,使思维发散。为达此目的,笔者尝试以补充课外资料的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穿插诗文名句名篇,增强教学氛围的文学色彩,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名篇浩如烟海,灿若群星,都是语言艺术之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这些语言的珍珠与教学内容两相辉映,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教材从宏观至微观进行艺术审美,有时还能将其带入诗的境界。
2.穿插诗歌名句,学习教材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学材料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美的典范,而诗歌的语言一般比散文语言更精美,因为诗歌的字字句句都是从千万吨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纯金。如果与散文语言作比较赏析,更能窥见作家的艺术匠心。说到词语的锤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最见功力。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浮”字用得绝妙,既写出了雾气自下而上的形态,又写出了雾气的朦胧和轻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品味这个动词产生的美感,笔者便举出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予以比较,这个“浮”字写出了香气的若有若无、清淡恬人的特点,更写出了香气的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着一“画”字,境界全出,既写出倩影之美,又微露作者的喜悦之情。这与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穿插诗歌名篇,欣赏教材的结构美
诗与散文本有相通之处。除语言具有可比性之外,结构上也有可比性,诗歌中有些篇幅短小的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引用诗歌名篇与散文作深入比较,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在高三的现代文教学中,遇到过一篇结构上极富特色的优美散文,那就是林清玄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文章从一个春日的早晨把肥美的酢浆草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写起,由白瓷盘的造型、颜色想到了许多人生哲理,觉得白瓷盘虽然平凡,但朴实、高洁,一个人应该象白瓷盘一样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个体的人并不能独立于尘世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这小小的世界又是一个人的圆满。他由此还想到了佛教的“宝瓶”,那是最清明的空性与最灵澈的般若智慧,那是修炼者进入到了禅悟的境界。此文立意高远,构思甚为精巧。为了引导学生领略这种曲径通幽的结构美,笔者例举了钱起的《石井》启发学生:“片霞照石井,井底桃花红。可怜幽石下,不与武陵通。”作者由落井的片霞而想到美丽的桃花,由桃花而想到世界桃源,由桃源的无处可寻而慨叹现实之黑暗,理想社会之不可能实现,寥寥二十字,而思维一转再转,越转越奇,越转越深,极尽委婉含蓄深沉之致。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了思维的曲折性对文学作品的结构美有主导作用。
4.穿插散文名句,领悟教材的风格美
风格是美感特征的重要标志,风格鲜明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使他们的写作也尽可能张显出某些个性特征,在教学中也有必要涉及到风格问题。对风格美的欣赏,对中学生难以作理性论述,而引用古今名家论风格的散金碎玉穿插于教学之中,会使学生眼界大开,意兴盎然。同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李白的《蜀道难》风格迥异。张诗代表宫体诗的最高成就,月下春江的景色清幽明丽、辽阔旷远,而通过对思妇怀人与夜梦潇湘的细节描写,抒发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情感,此诗属于优美风格。而李诗写蜀道的奇险壮丽,气势磅礴,想象飞腾,震人心魄,风格属于壮美。对于两种风格的比较,笔者引用了清人姚鼐的名句:“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寥廓。”通过这一引用,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仿佛顿时领悟到了两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下课之后即可背诵这段论风格的名句。
5.引用文学掌故或社会科学、科普常知等有关资料,深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
好奇心是人类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而青少年尤为强烈。语文虽不是知识博览课,但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从内容上适当拓展是必要的。为何如此?一则教材内容从文学而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哲学、伦理、科技等广泛领域;二则学生已不满足于教材所涉内容,他们对各科知识、人生经验都极感兴趣,适当引用,不仅可满足他们求知心理,唤起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培养其登高自卑、精进不止的精神。
6.引用文学掌故,丰富学生的文学史知识
教材所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适当引进文学掌故,对理解教材、深化内容帮助甚大。讲授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一诗时,引用《唐摭言》的材料插叙了一个小故事: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索诗,孟浩然就朗诵了《暮归南山》,当他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诗时,玄宗很生气,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将孟浩然赐归,孟氏于是彻底绝望、矢志归隐。笔者对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背景和这一流派的风格特征作了略述,阐明了以陶潜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这一艺术流派的诗歌癯而实腴、淡而弥深的美感特征,进而讲明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禁的宽松是激发诗人们对名山胜水的极为热爱之内在原因。古代的隐士其实有真隐与假隐两种,李白至少有过四次隐居,但大多表现为走“终南捷径”而猎获声誉,谋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像陶潜明、孟浩然这样真正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人是不多的。笔者对“终南捷径”这一成语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讲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时,顺便论述了清词的繁荣和纳氏的婉约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也讲到纳氏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7.引进有关的社会科学资料,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的外延极为宽广,大至经济,小至民俗礼仪,烛照三才,晖丽万有,时空跨度大,反映的生活内容囊括古今,包罗中外。要吃透这一类教材,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当然语文教师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但作适当拓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恰当引用,对攻克教材的疑点、难点,引导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大有好处。《鸿门宴》中司马迁对宴会的座次安排作了细节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段描写甚有深意,刘邦是客人,理应坐东面,而项羽自己坐在最尊位,可见他对刘邦极不礼貌,其狂妄自大的性格也历历如见。笔者讲授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时联系到了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探讨。欧阳修论及庄宗之所以失败,对于“天命”与“人事”这两大原因,无疑强调了“人事”的负面作用。但欧氏并没有否定“天命”,笔者对“天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较深入的考证。“天命所归”这个观点的提出极有渊源,完全否定“天命”意味着动摇封建统治的根本,因此欧氏是不可能完全否定的。此外,运用礼仪学的知识对古代的“祭祠”一词的内涵进行深入的阐述,什么叫“太牢”,什么叫“少牢”,使用这些牺牲有何意义,庄宗每次出征请于宗庙、负矢前驱的意义何在,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攻克了难点,扫除了疑点。
8.引用有关科普资料,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会出现合流的现象。纯语文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统编教材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不少内容就需要用一般的科普常识去解释,因此语文课传授的知识,不应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而应该延伸到一般性的科普知识的介绍,笔者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几个问题与学生作了深入的探讨。就诗题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比兴手法,诗人用孔雀的长天比翼、雌雄相依来隐喻夫妻的恩爱之情。但诗中的“孔雀”与今天动物园中的“孔雀”是属于相同的鸟类吗?通过分析认为不是,孔雀是不能高飞的。这里的孔雀可能是“大雁”或“天鹅”,或泛指某种鸟类。诗中还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的“鸳鸯”无疑是兰芝、仲卿的化身,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但若加以考证,“鸳鸯”真的能在树上鸣叫吗?“鸳鸯”属于野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照理说是不能飞到树上的。这样一点拨,学生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兰芝是极为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封建社会对女性美的标准条条具备,连县令、太守的公子对这二婚的姑娘竟然这样求之若渴,这当然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但越这么写,越加重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但仔细思考,焦母执意要棒打鸳鸯,导致悲剧发生,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多方考证,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焦母怀疑兰芝不具生育能力,怕断焦家之香火,通过补充这些科普的材料,让学生深受启发。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然而无论何种风格,何种流派,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引用课外资料来活化、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当然这种引用必须准确、精当,总的原则是有关,必需。首先是与教材有关的,不是教者的故意卖弄,借题发挥,那样会冲淡中心,画虎成犬。所谓必需,是用它来突出重点,攻克难关,扫除疑点,可引可不引,坚决不引,引用时要自然贴切,切忌错引、滥引。对原文理解不透,张冠李戴,那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这对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备课要深透,教者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努力充实自己,基础不牢,学问不广,治学不严,思维不活,那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不是说笔者已达到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而是正努力朝这一方向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湘钢第一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资料 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教于乐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若能让知识的传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增强学生的修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他们会感受到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其语文素质的提高正如农民给庄稼松土施肥,虽不见其长,而日日在长。语文教材不少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宏观至微观的角度看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其内容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像一名优秀的导游,带领他们在知识的郊野漫步,天上流云,树间啼鸟,溪旁异卉,可以纵情流目,驻足谛听,信手采撷。如何创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拓展知识空间,使思维发散。为达此目的,笔者尝试以补充课外资料的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穿插诗文名句名篇,增强教学氛围的文学色彩,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名篇浩如烟海,灿若群星,都是语言艺术之精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这些语言的珍珠与教学内容两相辉映,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教材从宏观至微观进行艺术审美,有时还能将其带入诗的境界。
2.穿插诗歌名句,学习教材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学材料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美的典范,而诗歌的语言一般比散文语言更精美,因为诗歌的字字句句都是从千万吨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纯金。如果与散文语言作比较赏析,更能窥见作家的艺术匠心。说到词语的锤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最见功力。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浮”字用得绝妙,既写出了雾气自下而上的形态,又写出了雾气的朦胧和轻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品味这个动词产生的美感,笔者便举出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予以比较,这个“浮”字写出了香气的若有若无、清淡恬人的特点,更写出了香气的质感。“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着一“画”字,境界全出,既写出倩影之美,又微露作者的喜悦之情。这与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3.穿插诗歌名篇,欣赏教材的结构美
诗与散文本有相通之处。除语言具有可比性之外,结构上也有可比性,诗歌中有些篇幅短小的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引用诗歌名篇与散文作深入比较,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在高三的现代文教学中,遇到过一篇结构上极富特色的优美散文,那就是林清玄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文章从一个春日的早晨把肥美的酢浆草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写起,由白瓷盘的造型、颜色想到了许多人生哲理,觉得白瓷盘虽然平凡,但朴实、高洁,一个人应该象白瓷盘一样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个体的人并不能独立于尘世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这小小的世界又是一个人的圆满。他由此还想到了佛教的“宝瓶”,那是最清明的空性与最灵澈的般若智慧,那是修炼者进入到了禅悟的境界。此文立意高远,构思甚为精巧。为了引导学生领略这种曲径通幽的结构美,笔者例举了钱起的《石井》启发学生:“片霞照石井,井底桃花红。可怜幽石下,不与武陵通。”作者由落井的片霞而想到美丽的桃花,由桃花而想到世界桃源,由桃源的无处可寻而慨叹现实之黑暗,理想社会之不可能实现,寥寥二十字,而思维一转再转,越转越奇,越转越深,极尽委婉含蓄深沉之致。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了思维的曲折性对文学作品的结构美有主导作用。
4.穿插散文名句,领悟教材的风格美
风格是美感特征的重要标志,风格鲜明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使他们的写作也尽可能张显出某些个性特征,在教学中也有必要涉及到风格问题。对风格美的欣赏,对中学生难以作理性论述,而引用古今名家论风格的散金碎玉穿插于教学之中,会使学生眼界大开,意兴盎然。同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李白的《蜀道难》风格迥异。张诗代表宫体诗的最高成就,月下春江的景色清幽明丽、辽阔旷远,而通过对思妇怀人与夜梦潇湘的细节描写,抒发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情感,此诗属于优美风格。而李诗写蜀道的奇险壮丽,气势磅礴,想象飞腾,震人心魄,风格属于壮美。对于两种风格的比较,笔者引用了清人姚鼐的名句:“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寥廓。”通过这一引用,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仿佛顿时领悟到了两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下课之后即可背诵这段论风格的名句。
5.引用文学掌故或社会科学、科普常知等有关资料,深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
好奇心是人类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而青少年尤为强烈。语文虽不是知识博览课,但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从内容上适当拓展是必要的。为何如此?一则教材内容从文学而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哲学、伦理、科技等广泛领域;二则学生已不满足于教材所涉内容,他们对各科知识、人生经验都极感兴趣,适当引用,不仅可满足他们求知心理,唤起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培养其登高自卑、精进不止的精神。
6.引用文学掌故,丰富学生的文学史知识
教材所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适当引进文学掌故,对理解教材、深化内容帮助甚大。讲授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一诗时,引用《唐摭言》的材料插叙了一个小故事: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索诗,孟浩然就朗诵了《暮归南山》,当他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诗时,玄宗很生气,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将孟浩然赐归,孟氏于是彻底绝望、矢志归隐。笔者对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背景和这一流派的风格特征作了略述,阐明了以陶潜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这一艺术流派的诗歌癯而实腴、淡而弥深的美感特征,进而讲明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禁的宽松是激发诗人们对名山胜水的极为热爱之内在原因。古代的隐士其实有真隐与假隐两种,李白至少有过四次隐居,但大多表现为走“终南捷径”而猎获声誉,谋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像陶潜明、孟浩然这样真正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人是不多的。笔者对“终南捷径”这一成语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讲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时,顺便论述了清词的繁荣和纳氏的婉约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也讲到纳氏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7.引进有关的社会科学资料,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的外延极为宽广,大至经济,小至民俗礼仪,烛照三才,晖丽万有,时空跨度大,反映的生活内容囊括古今,包罗中外。要吃透这一类教材,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当然语文教师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但作适当拓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恰当引用,对攻克教材的疑点、难点,引导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大有好处。《鸿门宴》中司马迁对宴会的座次安排作了细节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段描写甚有深意,刘邦是客人,理应坐东面,而项羽自己坐在最尊位,可见他对刘邦极不礼貌,其狂妄自大的性格也历历如见。笔者讲授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时联系到了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探讨。欧阳修论及庄宗之所以失败,对于“天命”与“人事”这两大原因,无疑强调了“人事”的负面作用。但欧氏并没有否定“天命”,笔者对“天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较深入的考证。“天命所归”这个观点的提出极有渊源,完全否定“天命”意味着动摇封建统治的根本,因此欧氏是不可能完全否定的。此外,运用礼仪学的知识对古代的“祭祠”一词的内涵进行深入的阐述,什么叫“太牢”,什么叫“少牢”,使用这些牺牲有何意义,庄宗每次出征请于宗庙、负矢前驱的意义何在,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攻克了难点,扫除了疑点。
8.引用有关科普资料,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会出现合流的现象。纯语文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统编教材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不少内容就需要用一般的科普常识去解释,因此语文课传授的知识,不应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而应该延伸到一般性的科普知识的介绍,笔者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对几个问题与学生作了深入的探讨。就诗题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比兴手法,诗人用孔雀的长天比翼、雌雄相依来隐喻夫妻的恩爱之情。但诗中的“孔雀”与今天动物园中的“孔雀”是属于相同的鸟类吗?通过分析认为不是,孔雀是不能高飞的。这里的孔雀可能是“大雁”或“天鹅”,或泛指某种鸟类。诗中还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的“鸳鸯”无疑是兰芝、仲卿的化身,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但若加以考证,“鸳鸯”真的能在树上鸣叫吗?“鸳鸯”属于野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照理说是不能飞到树上的。这样一点拨,学生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兰芝是极为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封建社会对女性美的标准条条具备,连县令、太守的公子对这二婚的姑娘竟然这样求之若渴,这当然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但越这么写,越加重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但仔细思考,焦母执意要棒打鸳鸯,导致悲剧发生,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多方考证,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焦母怀疑兰芝不具生育能力,怕断焦家之香火,通过补充这些科普的材料,让学生深受启发。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然而无论何种风格,何种流派,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引用课外资料来活化、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当然这种引用必须准确、精当,总的原则是有关,必需。首先是与教材有关的,不是教者的故意卖弄,借题发挥,那样会冲淡中心,画虎成犬。所谓必需,是用它来突出重点,攻克难关,扫除疑点,可引可不引,坚决不引,引用时要自然贴切,切忌错引、滥引。对原文理解不透,张冠李戴,那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这对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备课要深透,教者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努力充实自己,基础不牢,学问不广,治学不严,思维不活,那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不是说笔者已达到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而是正努力朝这一方向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湘钢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