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1例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该患者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4个疗程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化疗后,出现关节炎、皮疹等表现,再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关节炎进一步加重,最终诊断为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给予激素治疗,并停用利妥昔单抗,未再出现关节症状。

结论

对于有利妥昔单抗输注史,出现关节炎、皮疹、发热等临床表现的患者,需警惕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血清病,该病对激素反应佳,但再次使用利妥昔单抗时应谨慎。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凶手。近几年,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患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乳腺癌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家族史和基因变异。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DNA的修饰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DNA甲基化及羟甲基化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广东省潮汕地区单中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67例HNSCC患者的肿瘤原发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以肿瘤细胞p16蛋白阳性率≥76%为判断HNSCC存在HPV的依据,分析p16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法(ISH)
化疗是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骨髓抑制是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同时是否出现骨髓抑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学药物的有效性。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早期乳腺癌化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优势。文章将探讨骨髓抑制在早期乳腺癌化疗过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42例女性TNBC患者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E-cad表达对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NBC患者E-cad低表达率为59.5%(144/242),其表达与肿瘤临床TN
目的探讨沉默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复合体亚基2(ARPC2)基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TPC-1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无义短发夹RNA(shRNA)序列慢病毒(shCtrl)感染的TPC-1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含有ARPC2 shRNA干扰序列慢病毒(shARPC2)感染的TPC-1细胞作为实验组。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法以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抑制ARPC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t-AMKL)的实验室诊断特点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4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资料,其在诱导缓解43个月余后确诊为t-AMKL。结果该患儿在确诊ALL后接受规范儿童ALL方案化疗,43个月后经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综合诊断为t-AMKL。骨髓形态可见原始细胞比例为0.44;流式细胞术分析表型为异
目的提高对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HTT)的认识,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HT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肿物渐进性增大、胸闷、气短等,入院行左侧甲状腺切除术,其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HTT伴微小乳头状癌。结论HTT是一种具有潜在低度恶性的甲状腺肿瘤,最大特点是具有小梁状的玻璃样变性,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合并EB病毒(EBV)感染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的196例ALL患儿外周血EBV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将196例ALL患儿分成EBV感染组及非E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肝脾大、染色体、外周血常规、免疫分型、临床危险度、化疗过程中继发感染、化疗后第46
目的探讨减低强度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唐氏综合征相关髓系白血病(ML-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初诊并予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A2971方案规范化疗的3例ML-D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例ML-DS患儿年龄分别为1岁6个月、2岁6个月及1岁10个月,2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2例EVI1基
目的探讨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NK/T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例患儿以发热、鼻塞、淋巴结肿大等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见EB病毒DNA载量升高(10例)、肝功能异常(7例)及乳酸脱氢酶升高(9例),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2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理检查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