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研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以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为引,具体阐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批判阅读的思维模式。整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告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第二,使学生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作用;第三,提出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建议,具体包括精讲传达批判思维的课文内容、课余时间的练习强化以及引用其他学科化案例加以佐证这三个小方面;第四,概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这四个部分工作的落实,达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强化并逐步成熟的目的。
  关键词:批判思维内涵 批判思维教学 批判思维意义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3
  阅读贯穿学生的求学生活,每一本读物书刊都是作者价值观的一种物化。阅读的素材众多,与此对应的作者欲表达的价值观和中心思想也就很杂乱。一本书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未必全都是积极向上且能促进读者发展的,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当树立批判思维,带着批判意识参与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可以吸收到最多的养分,增加自己的阅读心得和阅读收获,从而强化自身阅读能力。
  一、告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教师在要求学生树立批判思维参与阅读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批判思维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以批判性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在学科的划分上属于哲学范畴,基本要求就是:在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事物的好处,也要看到事物的不足和缺陷。掌握了这种思维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文章主题意图,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章赏析能力。关于批判思维重要性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陈述。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六国论》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分析出作者假借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相关历史事件批判宋朝统治者对外态度软弱的结论,但是如果教师教导学生拥有批判意识,怀揣批判态度看待这篇文章,除了得出上述结论以外,还可以分析出:六国灭亡事件在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法度战胜落后制度的历史必然进程,而不仅仅是六国对外态度的软弱而已。由此可见,批判意识可以把对于文章的认知视角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六国论》的理解更为全面。
  二、使学生批判思维的具体作用
  教师首先告知学生:批判性思维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语文阅读为例,阐述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作用。比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教师在讲解这一课的内容时,涉及对该课文内容的分析时,就可以用批判性思维加以论述:“作者以后来者身份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原本难民的关押之地早就空空如也,只有种种迹象体现出当年发生的事,这告诉人们时间是绝对的,时间的流逝会冲刷岁月的痕迹。但同时大家也要明白战争是很残酷的,和平是非常珍贵的。”教师这时也可以为学生做一个对比让学生理解:“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分析文章,那么就很可能遗漏后面关于表现战争残酷性的一点。”从而让学生明白批判思维在文章阅读时的具体应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思维
  学生了解了批判思维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细节应用以后,教师就可以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能力了。关于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精讲传达批判思维的课文内容
  高中阶段所学的课文都是名家大师的杰作,所以那些名家大师在论述自身思想、表达自身观点的过程中会穿插批判性思维意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及合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赤壁赋》一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体现了从多个角度辩证看待世界变化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像学生做如下讲述:“同学们,这几句话表现出了非常深刻的哲理。我们第一次解读便能发现这是在指导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是在此其中也包括了批判思维,因为事物是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才会有了诸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外部特征方面也会涉及内涵。例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前朝的兵器沉于水中逐渐消磨、生锈,这是一种变化。除此之外,事物的性质也会变,例如我们在电视中常见的,原来的英雄人物在某个时间段内突然变节、倒戈等。这也是一种变化。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我们要树立变化性思维,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确定的前提条件。”教师从课文本身出发进行教学延伸,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语文意识。
  2.课余时间的练习强化
  由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意识的转变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在课上时间做工作以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不断地提升学生阅读文章时的批判意识,强化学生分析文章的批判能力。比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的《琵琶行》一课中,当教师讲完文章内容以后,关于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有学生在分析作者形象时说到:“作者作用了大量华丽的语言描述琵琶女弹奏艺术的高超,可以看出作者卓越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当作者知道琵琶女身世悲惨以后也只是引起了自身共鸣,并未伸以援手,体现了封建社会背景之下知识分子受儒家尊卑思想束缚未能以平等态度对待底层人民的社会现实。”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当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继续保持。
  3.引用其他学科案例进一步巩固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语文学科特有,在其他学科中也能看到该思维的影子。历史高中历史学科中会经常涉及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强化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作如下讲述:“同学们,你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会解答一些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题目。所以在这里老师也想考考你们,大家都知道赤壁这个地方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时特别钟爱的所在,例如《赤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与赤壁相关的。提起赤壁,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了,孙刘联军在此处击败曹操,那么大家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物呢?”学生A:“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提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理念。”学生B:“曹操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远高于孙、刘。他稳定了北方地区,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求贤若渴。当自己的战马受惊毁坏农田时,他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节义,割发自罚。”老师:“两位同学说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说曹操是一个贼人,另外一个说曹操是正面人物。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历史事实,所以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复杂性,曹操身上既表现出了阴暗的一面,但同时也留给了后人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评价曹操时,我们要全面看待,既要看到积极的因素,又要看到消极的地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此,在实际生活中看待某项事物同样也是如此。就比如现在,我们大家为了升学考试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就是学习之路的艰难,我们不仅要看到艰难,更要看到学习之路的收获与甘甜。”在讲解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历史学科的常见题型和语文相结合,有效降低了该思维推行落实时面临的难度,这有利于学生正确思维的树立与巩固,同时也有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积极意义
  批判性思维阅读模式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看待文中人与事,从而提高文章分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同时,批判性思维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观念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适用于阅读书本的情况,也适用于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使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物或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做到更加全面和透彻,对于个人的看法更加公正客观,从而形成“择善而从,不善则改”的良好习惯,最终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玉奇《通过思辨性阅读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语文建设》2020年第9期。
  [2] 刘志勇《高中英語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内蒙古教育》2020年第8期。
  [3] 吴诚《学术理性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评〈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语文建设》202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基础教学之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们良好写字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下很多小学生的写字习惯不够规范,包括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态度不端正以及写字速度过快导致笔迹潦草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摘 要:随着课改进程的加快,在语文学科的施教历程中,教师愈发注重教学品质,以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能够实现品德、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成长,从而更加贴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这些都是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的。所以,为了消解学生在建构语文知识时遇到的难题,让语文课堂避免传统教育模式当中的弊端,本文将从“做好示范,彰显师德价值”“变换情境,有效应用媒体”和“多元介入,打造多重评价”
摘 要: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困境、发展需求来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诗词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高效课堂  古诗词是学生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情趣具有重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无论身在何方,传统文化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注重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生只专注于对基础语文知识的学习,通常认为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够有效提高
【背景】  我们倡导思辨性阅读也是在倡导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和反思。就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言,“思辨”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时能讲究层次,明白有力。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提出:“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以及在高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对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现代教育理念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实现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高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73 
摘 要:初中正值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语文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教学载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情况,将符合学生学习的经典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深度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将我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另外,说明文的写作具有很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说明文教学中设定“工具性”层面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思路。  然而,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有强烈的情感带入,因此,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提炼和把握无疑是一个难题。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沟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语文与音乐紧密结合,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中诗意流淌,能够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愉悦学生的身心,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音乐 学科联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21  课程的综合化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综合。音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