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的和谐课堂一定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被激活的课堂。在实践中,实施多元教学策略,构建和谐有效品德课堂是笔者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四个基本策略:情景互动,教学相长;生生互动,协同提高;“人”“物”互动,活动升华;“情”“感”互动,和谐发展。
关键词:多元互动;和谐有效;品德课堂
理想的和谐课堂一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被激活的课堂,注重学生习得的过程,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生成,即发展的课堂。在打造有效品德课堂的和谐互动,要基于教材、基于学科,实现学科间、教师间的整合,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复演。
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多元教学策略,构建和谐有效品德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看法。
一、情景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交流、质疑、表演、讨论、分享的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
“56个民族是一家”是《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科书通过一段主题文、一幅民族分布示意图以及一些民族儿童服饰图、一组情景对话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这样的主题。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简要分布情况和一些相关的民族知识,知道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初步感受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民族感情。
教科书提供的资源简单又抽象,所以整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至关重要,以班级、学校、社区现有的环境资源为载体,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课堂活动及内容开放、创新,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动手动脑,依靠自主的活动来获得体验,各环节层层递进。教师通过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鲁洁先生指出,在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之初,主要是从出发点的角度去思考课程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活本身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要求,从综合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发儿童发展品德。
二、生生互动,协同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逻辑不是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儿童的心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适合学生心理、能够体现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例如,《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学片段:穿衣是小朋友每天都做的事,分小组来比比谁穿得好、穿得快,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意识,注意运用评价的功能组织教学,进而实现生生互动。
借助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模拟再造生活情境,使生活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故事讲演、榜样引领等情境体验方式让生生互动,让他们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愉快、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人”“物”互动,活动升华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将学习内容的视角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发展为生长点,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课堂的教学过程。
如“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充分发掘教学资源、环境资源,多管齐下,促进发展。本课教学设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生活体验。让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在实践中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孩子对旅游的热爱与向往,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跳一跳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奇特,进而引导探究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民族风情,进行全班交流,达到体验风情的效果。
四、“情”“感”互动,和谐发展
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实践证明,师生互动中情感的缺乏是造成教育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内容要丰富且趣味性强并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体系,方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的情感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爱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小朋友们,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关于爱的故事好吗?”
生1:“那个冬天格外的冷,妈妈自己身体不好,可她还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经常在夜晚起来为我掖好被角。”
生2:“我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陪伴我的时间很少,但是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爸爸妈妈为了我将来能够生活得美好和幸福,不辞辛苦地工作,我很感谢他们。”
生3:“老师,我恨妈妈!”
师(抱着生3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孩子,能说说是为什么吗?”
生3:“我妈妈经常骂我,埋怨我,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她就骂我是‘白吃饭’的。可是她却经常出去打麻将,对我的关心太少了……”
师:“老师知道你受了很多委屈。但是,我们也要多想想是不是自身的原因,不要一味地埋怨妈妈。”
师:“老师相信,只要你真的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妈妈也一定会表扬你的。当然,人人都会犯错,妈妈也有错误,遇到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和妈妈讲道理,努力改变她对你的看法,对吗?大家都来动动脑筋帮他想想办法,好不好?”
生4:“我觉得,你应该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向你妈妈证明,让你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生5:“要不,到周末放假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你家劝劝你妈妈……”
师:“去和妈妈交流交流吧,有必要时,老师也可以帮助你。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妈妈也一定会十分疼爱你的,你说对吗?”
(生3露出了坚定的目光)
在课堂教学中对话非常重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言语方面的你来我往。上述的片段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更是双方心灵的敞开、接纳和精神的分享。教学中,教师让大家帮生3出点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了该同学的心扉,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与体验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充满生命感受,反映学生现实,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品德课堂强调多元互动。课堂实践中尊重学生,借助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徜徉于情、理、趣中,必将品德课程的魅力、意蕴和时代感体现出来。
关键词:多元互动;和谐有效;品德课堂
理想的和谐课堂一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被激活的课堂,注重学生习得的过程,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生成,即发展的课堂。在打造有效品德课堂的和谐互动,要基于教材、基于学科,实现学科间、教师间的整合,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复演。
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多元教学策略,构建和谐有效品德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看法。
一、情景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交流、质疑、表演、讨论、分享的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
“56个民族是一家”是《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科书通过一段主题文、一幅民族分布示意图以及一些民族儿童服饰图、一组情景对话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这样的主题。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简要分布情况和一些相关的民族知识,知道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初步感受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民族感情。
教科书提供的资源简单又抽象,所以整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至关重要,以班级、学校、社区现有的环境资源为载体,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课堂活动及内容开放、创新,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动手动脑,依靠自主的活动来获得体验,各环节层层递进。教师通过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鲁洁先生指出,在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之初,主要是从出发点的角度去思考课程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活本身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要求,从综合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发儿童发展品德。
二、生生互动,协同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逻辑不是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儿童的心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适合学生心理、能够体现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例如,《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学片段:穿衣是小朋友每天都做的事,分小组来比比谁穿得好、穿得快,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意识,注意运用评价的功能组织教学,进而实现生生互动。
借助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模拟再造生活情境,使生活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故事讲演、榜样引领等情境体验方式让生生互动,让他们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愉快、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人”“物”互动,活动升华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将学习内容的视角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发展为生长点,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课堂的教学过程。
如“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充分发掘教学资源、环境资源,多管齐下,促进发展。本课教学设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生活体验。让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在实践中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孩子对旅游的热爱与向往,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跳一跳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奇特,进而引导探究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民族风情,进行全班交流,达到体验风情的效果。
四、“情”“感”互动,和谐发展
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实践证明,师生互动中情感的缺乏是造成教育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内容要丰富且趣味性强并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体系,方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的情感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爱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小朋友们,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关于爱的故事好吗?”
生1:“那个冬天格外的冷,妈妈自己身体不好,可她还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经常在夜晚起来为我掖好被角。”
生2:“我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陪伴我的时间很少,但是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爸爸妈妈为了我将来能够生活得美好和幸福,不辞辛苦地工作,我很感谢他们。”
生3:“老师,我恨妈妈!”
师(抱着生3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孩子,能说说是为什么吗?”
生3:“我妈妈经常骂我,埋怨我,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她就骂我是‘白吃饭’的。可是她却经常出去打麻将,对我的关心太少了……”
师:“老师知道你受了很多委屈。但是,我们也要多想想是不是自身的原因,不要一味地埋怨妈妈。”
师:“老师相信,只要你真的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妈妈也一定会表扬你的。当然,人人都会犯错,妈妈也有错误,遇到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和妈妈讲道理,努力改变她对你的看法,对吗?大家都来动动脑筋帮他想想办法,好不好?”
生4:“我觉得,你应该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向你妈妈证明,让你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生5:“要不,到周末放假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你家劝劝你妈妈……”
师:“去和妈妈交流交流吧,有必要时,老师也可以帮助你。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妈妈也一定会十分疼爱你的,你说对吗?”
(生3露出了坚定的目光)
在课堂教学中对话非常重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言语方面的你来我往。上述的片段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更是双方心灵的敞开、接纳和精神的分享。教学中,教师让大家帮生3出点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了该同学的心扉,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与体验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充满生命感受,反映学生现实,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品德课堂强调多元互动。课堂实践中尊重学生,借助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徜徉于情、理、趣中,必将品德课程的魅力、意蕴和时代感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