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ui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历思考和探究,合作与交流,最终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物理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觉改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参与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
  一、基于生活实践和小实验的物理教学情境创设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运用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和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实验具有以下的特点:
  1.实验具有典型性。实验能创造一个确实的,排除了干扰的环境,它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精密的控制,排除了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实验具有趣味性。实验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
  3.实验具有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全面性。实验能够创造最确实,最少受干扰,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物理环境。它创造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
  物理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是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自然现象,而后再归纳总结发现反映事物本质内容的概念或规律。学生体验的纯自然现象,教师经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使经验再现。经实践证明生活实践或小实验是情境创设的有效切入点。
  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创设分组实验情境,让学生进行一次夹球比赛,每组两人,一人使用的是光滑的不锈钢筷子,另一人使用的打磨粗糙的竹筷。学生们在活动探究中,体验摩擦力,同时思考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发现问题。
  二、借助物理学史实进行历史情境创设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恰当地利用物理学史来展示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适时地物理学史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这会极大地推动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时介绍相关史实:卢瑟福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验证汤姆生的枣糕模型模型时,发现占万分之一的a粒子散射角大于90度、甚至以等于180度的大角度散射,这使他惊奇万分。为此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星期,而长岗半太朗的土星系模型给了他启发,使他把原子内电子绕核运动与太阳系中各行星绕太阳运动加以类比,从而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核式结构模型。
  三、借助影像、动画等进行情境创设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物理现象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学生不能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而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如 粒子的散射实验、重核的链式反应、分子的热运动等,由于研究的是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不能直接观测到微观粒子的运动,学生学习感觉抽象,概念、规律难以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通过软件设计可以模拟实验过程,呈现物理现象,利于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实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课堂教学“抛锚”,使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顺利进行,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进行加速度教学时,为学生提供飞机和赛车赛跑的录像,与学生一起确定本堂课研究的内容,通过赛车资料对比,学生思考选择哪辆赛车比赛,引入研究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学生热情高涨,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突破了难点,开展加速度的探究教学。
  四、利用思维定势与物理事实的认知冲突进行创设
  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显而易见的线索把人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做判断往往是不够的。
  物理习题教学,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情境中推广、应用物理知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是在典型的情境中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而解答物理习题是在各种各类新的情境中推广、应用物理知识。学生常常由于对原来在概念、规律教学中用以引入或说明概念、规律的典型物理情境十分熟悉,因而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对题目给出的新情境不能很快适应或错误地把新情境按原来的典型情境加以处理。
  例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实验装置如下图(a),实验开始时,先把长木版的右端垫起适当的高度用来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而且认为细绳对小车的牵引力等于砂和小车的总重量。但当让学生自己把牛顿第二定律用于图(b)所示的稍微复杂点的新情境中时,许多学生不是忘记了考虑码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就是认为绳子中的张力等于 。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不适当地把原来熟悉的图(a)的典型情境搬到图(b)的新情境。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于高中学生进行情境创设策略下的情境学习,有助于缩小同学间的物理学习差距。将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改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习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他文献
啊,上帝,请给我造就这样一个儿子,他将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在胜利时能谦逊而不趾高气扬。  我祈求,请不要把他引上平静安逸的道路,而要把他置于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和激励之下。让他学会在暴风雨中挺立,让他学会对那些失败者富于怜悯。  请给我造就这样一个儿子,他将心地洁净,目标高尚;他将在征服别人之前先征服自己;他将拥有未来,但永远不会忘记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