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有效教学,不是简单地指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教师;课堂
有些教师将有效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是片面的。有效教学实现的保障是教师做好课前的教材分析、备课;课堂中的思考、讨论、总结;课后的巩固训练。只有教师与学生同时做好课前、课堂、课后各个环节的工作,这才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预习
不能将有效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教师提高课堂内的教学效果,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与参与,有效教学只能是空谈或者说是对部分学生的有效。
1.教师的课前备课
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材分析才能把握好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才能掌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把握重点难点及讲解时的深度与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在课前教师还应该做必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针对自己学生的原有基础、思维能力,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备课时有意地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法引导。我们现在都已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但不是教师就可无所事事,教师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有较高的理解与吸收。
2.学生的课前预习
好的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都会给学生留有思考题,或者暗示学生下一节将要讲授的课题是什么,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有所预习与准备,而老师也必须敦促学生预习,这样学生才会带着问题与疑惑走进第二节课堂教学中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讨论。
二、课中的教学组织
上好一节课的第一步就是引课要简短精悍,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一开课就投入课堂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题材,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然而课堂教学不是单边的教师的教,也不是单边的学生的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几个环节。如何将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正是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就本节重点内容巧设悬疑,在综合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点拨纠正并再做强调,强调重点、关键点、易错点。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三、课后的针对性作业训练与检查
课后的作业非常有必要而且一定要有针对性。作业的针对性指所学内容的重点所在,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学生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老师的细心批改很重要。批改的同时还要记录出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加以纠正,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作业与练习。因此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做到:
1.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2.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强
3.提倡和鼓励合作交流
4.定期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指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教师;课堂
有些教师将有效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是片面的。有效教学实现的保障是教师做好课前的教材分析、备课;课堂中的思考、讨论、总结;课后的巩固训练。只有教师与学生同时做好课前、课堂、课后各个环节的工作,这才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预习
不能将有效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教师提高课堂内的教学效果,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与参与,有效教学只能是空谈或者说是对部分学生的有效。
1.教师的课前备课
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材分析才能把握好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才能掌握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把握重点难点及讲解时的深度与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在课前教师还应该做必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针对自己学生的原有基础、思维能力,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备课时有意地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法引导。我们现在都已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但不是教师就可无所事事,教师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有较高的理解与吸收。
2.学生的课前预习
好的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都会给学生留有思考题,或者暗示学生下一节将要讲授的课题是什么,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有所预习与准备,而老师也必须敦促学生预习,这样学生才会带着问题与疑惑走进第二节课堂教学中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讨论。
二、课中的教学组织
上好一节课的第一步就是引课要简短精悍,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一开课就投入课堂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题材,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其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然而课堂教学不是单边的教师的教,也不是单边的学生的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几个环节。如何将各个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正是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就本节重点内容巧设悬疑,在综合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点拨纠正并再做强调,强调重点、关键点、易错点。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三、课后的针对性作业训练与检查
课后的作业非常有必要而且一定要有针对性。作业的针对性指所学内容的重点所在,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学生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老师的细心批改很重要。批改的同时还要记录出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加以纠正,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作业与练习。因此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要做到:
1.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2.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强
3.提倡和鼓励合作交流
4.定期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指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