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教材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虚实两部分:实处是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插图,如提示语、关键词、情境图、小资料、故事屋、诗歌、小广播、快乐谷等;虚处是指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动手、动脑完成的部分,它们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翻看每一本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处处是真善美的痕迹,它们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但是,许多老师却本末倒置,课件呈现大量的补充图片或资料,未给学生任何阅读课本的机会。学生眼花缭乱,兴趣盎然;课堂表面热闹,实效甚微。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品德教材的实处和虚处,挖掘教材中的美,以此引导学生阅读和感受教材内容,发现和享受其深藏的各種美丽,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处挖掘——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材是一种文本,它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一种语言,由此展开与读者的对话。在浙教版品德教材中,精选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张图片都与活动主题有关,这些文本资源,都可以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它们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该从这一“实处”入手,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握好教材,深入浅出地诠释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美丽因子,引领学生读懂教材,巧做教材的知音。
1. 品读教材语言,感受文字美
品读教材,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从而养成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语言明白、准确、形象、优美,给人以简约之美。这些儿童化的文字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字里行间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美好的情感,塑造着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个单元开头都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针对性提示,语言简洁,指向明确,而且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都渗透了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提示性文字。我们在指导阅读这类文字时,可以通过指向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解读课文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了解学习目标,并通过图片及其它文字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园丁赞歌》这一课的提示语是:“是老师,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大门;是老师,开启我们混沌的心灵;是老师,园丁般呵护我们茁壮成长。我爱您,老师!我要把最美的赞歌献给您!”这段提示语表达出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爱戴和感激之情。教学时可以先用课件展示老师们为学生呕心沥血的一幕幕真实情景图片,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生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
品德教材中除了这些提示类文字外,还有很多诗歌类文字。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上册《难忘的校园生活》一课中,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从幼稚的孩童到有理想、有知识的学生,是学校哺育我们成长。难忘同学的手足情谊,难忘老师的谆谆教诲,难忘亲爱的母校!”这组排比句道出了学生的心声,通过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感谢母校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这一册《亲情树下我成长》的主题单元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倾诉的声音》:“每一个爸爸,每一个妈妈,都会把一个幸福的日子,永远记在心中。这一天,我们降临这个世界,用每一声哭喊,报道了一个生命的黎明……”教师可通过煽情的配乐,富有情感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诵读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悟只有在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下,亲情树才能越长越大,越长越高。
在教材呈现出的优美语言中,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接受到了道德信息,还提升了道德情感。教师还可模拟作者、编者、文中主人公,与学生进行对话。如此,学生就能投入课文的怀抱,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把握其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
2. 品味教材插图,体悟形象美
小学品德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插图,它是帮助学生获取道德知识,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正是这些插图,丰富了教材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用心利用插图资源,通过有效的阅读过程,帮助学生历经形象到抽象的蜕变,并将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课中呈现了许多台湾省的风景图片:阿里山风景区、台湾日月潭、阳明山大型自然公园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执教时还插入了一些台湾的珍稀动物图片,如云豹、黑长尾雉,出示了一张台湾省物产分布示意图,再加上同学课外搜集的有关台湾省的图片,教学时用课件一一展示出来。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台湾的美丽富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台湾的历史,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对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充满了期待之情。课文中还出现了余光中的《乡愁》和台湾海峡的背景图。结合插图和诗歌,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课件出示:余光中照片、《乡愁》和课本中的插图、余老简介。
师:知道了余光中先生的生平,我们再来聆听他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乡愁》)从余光中先生的笔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你想说什么?
生:一条海峡隔开了多少亲人啊!
生:我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我希望两岸同胞早日团聚!再也不分离!
……
学生一起配乐吟诵。
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余光中先生一个人的乡愁,更是许许多多台湾同胞几十年来共同的乡愁。在两岸同胞的无限期盼中,终于开启了两岸的交流。我们相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把课本中的插图和诗歌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得到了直观的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插图时,还可以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插图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然后帮他们“填补”上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生活,使插图中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白其中更深刻的道理,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二、虚处延展——泉眼无声惜细流
浙教版品德教材中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文字和插图以外,还有许多隐性的东西:留白以及让学生自己领悟、感受的形象、情感等。“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如今已被广泛用于品德教材中,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时,必须遵循“虚实相生”的规律,让学生看身边的“实”,感悟周围的“虚”,不断想象、拓展,在体验、创造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1. 感悟榜样形象,体验教材“神”美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品格高尚的榜样人物形象,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或是严谨求实的科学家,或是淳朴踏实的劳动者……在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因为文本中的人物只是一个个范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并适时补充资源,进一步塑造他们的高大形象,让他们的形象更加光辉,更能体现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的愿望,让空泛、高大的人物形象不再遥远。
案例:(浙教版二上《你真棒》的教学片段:夸夸榜样)
1. 夸夸身边人
师:孩子们,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许多优点,那除了同学,在你身边,你觉得还有谁值得你去表扬呢?
生1:妈妈,因为她白天上班,下班为我们做饭,很辛苦!
生2:外婆,因为每天放学她不辞劳苦地走来接我。
生3:小区服务中心的护士阿姨免费为奶奶量血压。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评价)
2. 夸夸陌生人
教师提问:(1)不仅小朋友们希望得到夸奖,你们的长辈希望得到夸奖,其实生活中一些你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希望得到你们的夸奖,哪怕是一点两点,他们都会非常开心的。你们想赞美他们吗?准备用什么方式赞美他们?
(2)同桌互说。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由此,案例中人物形象的高尚品质不再空而远大,而是通过学生夸身边的同学到周围的人,不断扩展,不断延伸,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材中还出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生活中鲜活的案例、美文欣赏、历史回眸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开展学习与活动时所凭借的典型范例。
2. 巧妙处理留白,挖掘教材“广”美
品德教材中许多地方设计了“留白”,它为学生的道德学习留下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提问、作业、探究等环节中,一定要利用和处理好“留白”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对“留白”的深层阅读,挖掘到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感受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灵活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补充教材中的留白。
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一共有八处留白,它们都有提示性語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留白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通过画画、贴贴、写写等形式,画或写出自己与人相处时宽容的心境,再说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于这类留白,我们要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弄清留白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内容的深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设计好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体验、创造的方向,这样,品德课才会变得更加灵动、“广”美。教材中还有一种留白形式就是补充性留白,即很多地方都只有片言只语或是一组图片之后留下的空白,这些留白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之后,直接动手画画、写写,或边读边写,边读边画,运用这些形式进行填补。如《家庭的收支多少》中了解家庭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调查补充,突出每户人家的收入不同,支出不一样,而且每个表格栏目中,提供了一个明白的范例,学生可以借助留白中的提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运用填充式训练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使他们自然地把学习内容与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思考,道德品质得到内化。留白的使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参与、行动、反思与想象等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面对品德教材的丰富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随时捕捉美丽,巧妙地利用教材,深入挖掘美的因素,虚实互补,创造美丽。要知道,小小的一点改变,带来的却是品德课堂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长兴县第一小学 浙江湖州3131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实处挖掘——横看成岭侧成峰
教材是一种文本,它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一种语言,由此展开与读者的对话。在浙教版品德教材中,精选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张图片都与活动主题有关,这些文本资源,都可以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它们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该从这一“实处”入手,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握好教材,深入浅出地诠释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美丽因子,引领学生读懂教材,巧做教材的知音。
1. 品读教材语言,感受文字美
品读教材,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从而养成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语言明白、准确、形象、优美,给人以简约之美。这些儿童化的文字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字里行间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美好的情感,塑造着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个单元开头都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针对性提示,语言简洁,指向明确,而且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都渗透了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提示性文字。我们在指导阅读这类文字时,可以通过指向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解读课文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了解学习目标,并通过图片及其它文字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园丁赞歌》这一课的提示语是:“是老师,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大门;是老师,开启我们混沌的心灵;是老师,园丁般呵护我们茁壮成长。我爱您,老师!我要把最美的赞歌献给您!”这段提示语表达出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爱戴和感激之情。教学时可以先用课件展示老师们为学生呕心沥血的一幕幕真实情景图片,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生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
品德教材中除了这些提示类文字外,还有很多诗歌类文字。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上册《难忘的校园生活》一课中,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从幼稚的孩童到有理想、有知识的学生,是学校哺育我们成长。难忘同学的手足情谊,难忘老师的谆谆教诲,难忘亲爱的母校!”这组排比句道出了学生的心声,通过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感谢母校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这一册《亲情树下我成长》的主题单元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倾诉的声音》:“每一个爸爸,每一个妈妈,都会把一个幸福的日子,永远记在心中。这一天,我们降临这个世界,用每一声哭喊,报道了一个生命的黎明……”教师可通过煽情的配乐,富有情感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诵读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悟只有在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下,亲情树才能越长越大,越长越高。
在教材呈现出的优美语言中,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接受到了道德信息,还提升了道德情感。教师还可模拟作者、编者、文中主人公,与学生进行对话。如此,学生就能投入课文的怀抱,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把握其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
2. 品味教材插图,体悟形象美
小学品德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插图,它是帮助学生获取道德知识,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正是这些插图,丰富了教材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用心利用插图资源,通过有效的阅读过程,帮助学生历经形象到抽象的蜕变,并将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课中呈现了许多台湾省的风景图片:阿里山风景区、台湾日月潭、阳明山大型自然公园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执教时还插入了一些台湾的珍稀动物图片,如云豹、黑长尾雉,出示了一张台湾省物产分布示意图,再加上同学课外搜集的有关台湾省的图片,教学时用课件一一展示出来。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台湾的美丽富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台湾的历史,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对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充满了期待之情。课文中还出现了余光中的《乡愁》和台湾海峡的背景图。结合插图和诗歌,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课件出示:余光中照片、《乡愁》和课本中的插图、余老简介。
师:知道了余光中先生的生平,我们再来聆听他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乡愁》)从余光中先生的笔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你想说什么?
生:一条海峡隔开了多少亲人啊!
生:我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我希望两岸同胞早日团聚!再也不分离!
……
学生一起配乐吟诵。
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余光中先生一个人的乡愁,更是许许多多台湾同胞几十年来共同的乡愁。在两岸同胞的无限期盼中,终于开启了两岸的交流。我们相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把课本中的插图和诗歌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得到了直观的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插图时,还可以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插图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然后帮他们“填补”上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生活,使插图中的生活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白其中更深刻的道理,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二、虚处延展——泉眼无声惜细流
浙教版品德教材中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文字和插图以外,还有许多隐性的东西:留白以及让学生自己领悟、感受的形象、情感等。“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如今已被广泛用于品德教材中,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时,必须遵循“虚实相生”的规律,让学生看身边的“实”,感悟周围的“虚”,不断想象、拓展,在体验、创造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1. 感悟榜样形象,体验教材“神”美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品格高尚的榜样人物形象,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或是严谨求实的科学家,或是淳朴踏实的劳动者……在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因为文本中的人物只是一个个范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并适时补充资源,进一步塑造他们的高大形象,让他们的形象更加光辉,更能体现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的愿望,让空泛、高大的人物形象不再遥远。
案例:(浙教版二上《你真棒》的教学片段:夸夸榜样)
1. 夸夸身边人
师:孩子们,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许多优点,那除了同学,在你身边,你觉得还有谁值得你去表扬呢?
生1:妈妈,因为她白天上班,下班为我们做饭,很辛苦!
生2:外婆,因为每天放学她不辞劳苦地走来接我。
生3:小区服务中心的护士阿姨免费为奶奶量血压。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评价)
2. 夸夸陌生人
教师提问:(1)不仅小朋友们希望得到夸奖,你们的长辈希望得到夸奖,其实生活中一些你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希望得到你们的夸奖,哪怕是一点两点,他们都会非常开心的。你们想赞美他们吗?准备用什么方式赞美他们?
(2)同桌互说。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由此,案例中人物形象的高尚品质不再空而远大,而是通过学生夸身边的同学到周围的人,不断扩展,不断延伸,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材中还出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生活中鲜活的案例、美文欣赏、历史回眸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开展学习与活动时所凭借的典型范例。
2. 巧妙处理留白,挖掘教材“广”美
品德教材中许多地方设计了“留白”,它为学生的道德学习留下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提问、作业、探究等环节中,一定要利用和处理好“留白”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对“留白”的深层阅读,挖掘到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感受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灵活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补充教材中的留白。
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一共有八处留白,它们都有提示性語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留白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通过画画、贴贴、写写等形式,画或写出自己与人相处时宽容的心境,再说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于这类留白,我们要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弄清留白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内容的深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设计好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体验、创造的方向,这样,品德课才会变得更加灵动、“广”美。教材中还有一种留白形式就是补充性留白,即很多地方都只有片言只语或是一组图片之后留下的空白,这些留白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之后,直接动手画画、写写,或边读边写,边读边画,运用这些形式进行填补。如《家庭的收支多少》中了解家庭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调查补充,突出每户人家的收入不同,支出不一样,而且每个表格栏目中,提供了一个明白的范例,学生可以借助留白中的提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运用填充式训练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使他们自然地把学习内容与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思考,道德品质得到内化。留白的使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参与、行动、反思与想象等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面对品德教材的丰富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随时捕捉美丽,巧妙地利用教材,深入挖掘美的因素,虚实互补,创造美丽。要知道,小小的一点改变,带来的却是品德课堂的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长兴县第一小学 浙江湖州313100)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