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了多年,通过不断参加新课改学习使我深入地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确实感受到新课改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践中领悟到新课改应该是探寻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一、思想方面应更新,做到以下四点
1.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化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转化教师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完成课前自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自学作业,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3.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4.明确师生各自的课堂地位,教师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不可缺少的一员,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二、备课方面应完善,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应完善以下五方面,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备课时应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这样备课的工作量无形中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故教师要从主讲的角色过渡到主导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重研究,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两面俱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程的氛围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导向学习作用,尽量不要直接陈述结论。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内容适当追求情境化
新课改紧密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讲解抛物线时,由喷泉、篮球的行进轨迹引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目的在于服务于生活。
4.注意控制课堂活跃程度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而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应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唯一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基于一定基础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机智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做好点拨和调控,控制好讨论的进程、走向;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要为课改而讨论,为形式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先尝试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适时的语言激励必不可少,“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你的解法比老师的更合理!”等等,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一、思想方面应更新,做到以下四点
1.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化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转化教师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完成课前自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自学作业,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3.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4.明确师生各自的课堂地位,教师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不可缺少的一员,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二、备课方面应完善,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应完善以下五方面,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备课时应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这样备课的工作量无形中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故教师要从主讲的角色过渡到主导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重研究,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两面俱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程的氛围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导向学习作用,尽量不要直接陈述结论。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内容适当追求情境化
新课改紧密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讲解抛物线时,由喷泉、篮球的行进轨迹引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目的在于服务于生活。
4.注意控制课堂活跃程度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而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应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唯一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基于一定基础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机智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做好点拨和调控,控制好讨论的进程、走向;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要为课改而讨论,为形式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先尝试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适时的语言激励必不可少,“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你的解法比老师的更合理!”等等,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