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开放性课堂中进行拓展教学,成为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就有效拓展的界定、策略、原则等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以期望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更实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策略;原则 〖HJ35x〗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教学实践从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拓展的概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大的教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一种必然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光有理论的指导还不够,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方法策略。下面将围绕拓展的能否预先设定来谈谈几种策略。
二、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充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必要的文本拓展的环节叫预设性拓展。预设性拓展可以分为制造悬念开讲、渲染情景开讲、巧设矛盾开讲等。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
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出现新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拓展叫生成性拓展。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尤为重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生成性拓展的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借助质疑,顺藤摸瓜。不同个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祝福》,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究。这位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这种非预设的课中拓展倒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2)直面发难,润物无声。一次,我在上《离骚》,分析屈原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位平时就很调皮的学生嘀咕了一句:“死无所值呀!”周围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很多同学把目光投向我,于是我放弃自己准备好的对屈原的评价,而把“屈原是否死有所值?”作为问题中心来展开讨论。认为“不值”的学生说:“那时代的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都是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无所谓“爱国”与否,屈原没必要那样执著。”反驳的声音四起:“屈原是皇室的后裔,出身与价值观念与苏秦、张仪等人不同,他对自己国家的感情更深。”学生都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也不失时机补充介绍《屈原的人格美》中的评价:“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的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以死来殉他的理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讨论后的小结,使学生都心服口服。这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拓展应有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如在《荷塘月色》中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对文本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郑玉涛.《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等主编.
2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田保军等著2004年3月版.
3 《高中语文教科书题材分析——以爱情题材为例》童蓓菲.
4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5 《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崔国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策略;原则 〖HJ35x〗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教学实践从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拓展的概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大的教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一种必然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光有理论的指导还不够,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方法策略。下面将围绕拓展的能否预先设定来谈谈几种策略。
二、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充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必要的文本拓展的环节叫预设性拓展。预设性拓展可以分为制造悬念开讲、渲染情景开讲、巧设矛盾开讲等。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
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出现新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拓展叫生成性拓展。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尤为重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生成性拓展的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借助质疑,顺藤摸瓜。不同个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祝福》,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究。这位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这种非预设的课中拓展倒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2)直面发难,润物无声。一次,我在上《离骚》,分析屈原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位平时就很调皮的学生嘀咕了一句:“死无所值呀!”周围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很多同学把目光投向我,于是我放弃自己准备好的对屈原的评价,而把“屈原是否死有所值?”作为问题中心来展开讨论。认为“不值”的学生说:“那时代的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都是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无所谓“爱国”与否,屈原没必要那样执著。”反驳的声音四起:“屈原是皇室的后裔,出身与价值观念与苏秦、张仪等人不同,他对自己国家的感情更深。”学生都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也不失时机补充介绍《屈原的人格美》中的评价:“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的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以死来殉他的理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讨论后的小结,使学生都心服口服。这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拓展应有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如在《荷塘月色》中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对文本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郑玉涛.《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等主编.
2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田保军等著2004年3月版.
3 《高中语文教科书题材分析——以爱情题材为例》童蓓菲.
4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5 《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崔国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