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内镜与传统摘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o89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慢性鼻息肉鼻窦炎经鼻窦内镜与传统摘除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随机将2009年6月——2012年4月间在院治疗的98例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用传统摘除术对参照组进行治疗,用鼻窦内镜手术对治疗组进行治疗。结果 参照组患者临床治愈为23例,好转3例,无疗效14例;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54例,好转2例,无疗效2例。对两组治疗效果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摘除术,鼻竇内镜手术对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的疗效更佳。
  【关键词】 鼻窦内镜;鼻窦炎;鼻息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17-02
  作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的一种,慢性鼻窦炎在我国城镇人口中发病率约在5%-15%,相对较高,鼻息肉发病率则为1%-4%。慢性鼻息肉鼻窦炎病情较为顽固且易复发,很难用传统手术方式将其彻底清除治愈,随着在近几年来得到的广泛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内镜鼻窦手术因而也被普遍应用于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的治疗当中。本文通过对2009年6月——2012年4月间在院治疗的98例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进行鼻窦内镜与传统摘除术的疗效作对比观察,并对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4月间在院治疗的98例慢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男性患者为64例,女性为34例,患者年龄在24-66岁之间,平均为(32.8±10.5)岁;病程1.5-18年,平均病程为(5.6±1.6)年。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参照组40例,治疗组为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史等方面的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采用传统摘除手术对参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实施气管插管并行全身麻醉,对治疗组患者实施鼻窦内镜手术。具体实施为:切除慢性鼻窦炎患者病灶部位的筛泡、钩突,使用Hummer对鼻息肉患者进行息肉切除,以病情差异性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全筛、前筛的开放,并扩大上颌窦和额窦。其中对13例患者实施鼻中隔矫正,对27例患者的中鼻甲下缘进行部分切除,术后填充物为高分子膨胀海绵。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参照组与治疗组均采用替硝唑、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术后3d改为口服皮质激素。术后7d改为口服抗生素。治疗周期为2周。并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对患者实施1-2d的鼻腔填塞物全部取出,为促进结痂脱落,应使用复方薄荷油滴鼻。患者在出院前应接受鼻内镜检查,出院后两月内应坚持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手术部位进行冲洗,并按院方要求进行随访。
  1.4 疗效观察与评价 对参照组与治疗组所有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并判断,临床治愈表现为症状消失,鼻窦口在术后开放良好,鼻腔内未出现脓性分泌物,黏膜上皮化;有效表现为症状有较大改善,但鼻窦腔内有异常现象,黏膜部分肥厚、轻度水肿等;无效则为经治疗后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患者临床治愈为23例,好转3例,无疗效14例;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54例,好转2例,无疗效2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无效患者的病情,发现中鼻道狭窄、鼻腔黏连、病灶切除不彻底为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作为当前鼻息肉、鼻窦炎、鼻炎的理想治疗方法,鼻窦内镜手术被称为“鼻窦外科革命性的进步”。与传统摘除术的破坏性相比,鼻窦内镜手术是以彻底切除病变为基础,最大化保护和恢复鼻腔生理功能正常的功能性手术。鼻窦内镜具有创伤较小、易于恢复、患者痛苦较小、治愈率大幅提高的特点。
  各种情况导致的窦口堵塞从而引起鼻窦感染是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鼻息肉是导致鼻窦开口堵塞的重要因素,息肉生长又因鼻窦炎症刺激愈加恶化。此外,鼻窦炎还可被外伤、鼻腔肿瘤妨碍鼻窦引流、邻近器官并联感染,鼻窦进水等情况引发。鼻息肉是在鼻窦黏膜或鼻腔上赘生突起的肿块,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其大多属于慢性鼻窦炎所致的鼻黏膜水肿的情况。鼻后孔息肉、炎症性息肉和过敏性息肉是鼻息肉的三种性状。鼻息肉常伴有头痛、鼻音过重、嗅觉障碍等症状;会造成呼吸不畅、鼻塞或者活瓣样启闭等不良症状。作为鼻部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鼻息肉是由重力作用下过度水肿的鼻窦黏膜逐渐下垂所造成的。致病的可能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变态反应和慢性感染。持续性鼻塞为其临床表现,这主要是由于鼻腔内毛细血管不畅通所致,进而发生膨胀,导致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塞、张口呼吸、打鼾等。会出现头痛、耳闷、耳鸣、听力衰退、流涕。鼻后孔息肉常引起呼气时鼻部的阻塞感,如果咽鼓管咽口被阻塞,则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听力减退和耳鸣等症状;粘液性息肉表面呈粉红色,为半透明且光滑状、中鼻道会出现细带;出血性息肉表面较光滑,碰触会容易出血,症状为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睡觉时打鼾等等。息肉赘生部位与大小决定患者病情的严重与否。若鼻窦引流被鼻息肉阻塞,则可能导致鼻窦炎症。
  鼻窦内镜手术以彻底切除病变部位,对鼻腔鼻窦生理性结构的保留为基础,对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进行改善、并恢复鼻腔鼻窦的引流与通气功能,进而实现鼻窦炎的治愈。在本文中,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与对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传统摘除术曝光问题导致的手术残留和对窦腔内黏膜的刮除对鼻腔鼻窦功能所造成的损害,鼻窦内镜手术则避免了此类缺陷,且在手术中保护中鼻甲和鼻腔黏膜,使其得到较快恢复,同时具有较低的术后复发率。综上所述,鼻窦内镜手术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伟.鼻窦内镜与传统摘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6).
  [2] 黄远,余文兴.鼻窦内镜下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J].吉林医学,2011,32(27).
  [3] 关小珊,朱凤霞,李小丹.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7).
  [4] 王庆军.经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4).
  [5] 刘冰.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
其他文献
对不同工况下的平板模型进行气膜冷却实验,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得到在不同工况下的平板表面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理的优化冷却技术
【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为主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出现中枢神
目的: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极易产生以低血红蛋白症为代表征象的运动性疲劳,而疲劳后的恢复又常常以血红蛋白测值复原状况为调整的客观依据。为解决低血红蛋白症,人们又经历了
针对电动变桨伺服系统的负载扰动复杂,具有时变性和非线性的特点,运用直接转矩控制和模糊控制,设计了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变桨伺服控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
【摘要】 目的 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实施口腔修复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先天性缺牙患者共7例患者实施口腔修复处理。结果 通过对患者不同的缺牙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口腔修复方案。结论 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修复,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先天性缺牙;口腔修复;临床分析  导致患者出现先天性缺牙症状的原因是:患者口腔内外胚层不能很好的进行发育导致牙胚不能够正常发育,包括
【正】 莫高窟第249窟开凿于北魏末至西魏初这段时间内,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敦煌艺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该窟窟顶壁画形象怪异。构图特别,难以辨识,长期以来专家学
自古以来,吉利祥和是人们的共同愿望。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应用的民间风俗以及人格寓意进行阐述,从吉祥文化中的“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十个点出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