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梦男人的梦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姬·泰勒和杰瑞·尤斯曼,一位是驾驭着数字时代的工具在梦境中驰骋的翘楚,一位是沉浸在传统暗房中实现自己奇思妙想的大师;一位,只是把相机作为翻拍素材的工具,一位,到现在只会用“两个手指敲电脑”……尽管工作方式不同,但在梦境和想象的空间中,这一对夫妻,殊途同归。
  以蒙太奇的手法、按着自己的想象,将不同素材结合为全新的影像,杰瑞·尤斯曼因此被称为20世纪摄影界中“想象的大师”, 2007年5月,当他和他的作品展《想象的时空》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亮相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大众摄影》杂志也于当年第八期杂志进行了介绍。一直被称为美国“Photoshop之父”的尤斯曼,至今仍坚持在传统暗房中制作大批的经典作品,7台放大机是他最好的伙伴。
  当Adobe公司送了一台苹果电脑和一台扫描仪给尤斯曼时,习惯了传统暗房制作的想象大师,却始终无法与数字时代的利器相融。于是,这些遭受“冷落”的“机器”,被玛姬捡了起来;于是,那些被玛姬收集来的关于19世纪的肖像照片,被巧妙运用到包括《爱丽丝漫游仙境》在内的一大批童话般的作品中。
  同尤斯曼的作品相比,玛姬的似乎更像绘画,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摄影的一个发展趋势?记得尤斯曼在接受本刊采访的时候,就曾说过:“摄影的现在是数码的天下,将来也会是。”
  今天,我们和玛姬进行了一次对话,也因此对他们夫妻的工作有了些许了解。
  
  无题/2008杰瑞·尤斯曼
  穿蜜蜂裙子的女孩/2004玛姬 ·泰勒
  无题/2006杰瑞·尤斯曼
  这奇怪的冒险/2006玛姬 ·泰勒
  未被发现的自己/1999杰瑞·尤斯曼
  园艺师/2006玛姬 ·泰勒
  传下一位证人/2008玛姬·泰勒
  
  1934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
  1960年在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摄影。
  1967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
  1972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会奖学金。
  尤斯曼的作品在美国及世界各地作过100多场展览并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等收藏。
  
  杰瑞·尤斯曼
  Q_玛姬,你好。你是学哲学出身的,为何作品中却充满梦幻、想象?甚至连你的个人网站都是充满了童话、怀旧的气息——那些在泛黄的网页上爬行的可爱的小昆虫……这是你心中世界的反映?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对你个人来说,是怎样一种真实?
  玛姬:不知什么原因,我喜欢欣赏和收集老照片,尤其是19世纪用达盖尔银版法制作的照片。还喜欢阅读尤其是在小时候读了很多科幻小说 ,并且在我自己的花园里度过了大量的时间……可能和这些都有关系吧。
  这些拼凑在一起的影像,来自我自己的想象,因此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自己故事的一种讲述。有时,我将这些影像看作我的自传……但对于旁人来说,他们很难把这些影像和我经历中那些真实的细节联系起来。
  这些影像经常就是我在花园里工作时突然萌发的一个想法,或者就是源自一个梦境。当我用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几个月来完成一个影像的制作时,期间还会不断有新的梦境或者想法被融入到影像中。
  
  Q_素材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段时光感兴趣,并把它当做创作的主要内容?
  玛姬:像数字影像对于今天的我们一样,19世纪公布的摄影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种新技术,能够在照相馆里规规矩矩地拍一张肖像,会让人感到非常激动,每一个影像都是那么特别,和我们用一次性相机、手机拍摄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我经常收集一些那个年代的肖像照片,或者一些玩具包装上的动物图案等。
  我还喜欢维多利亚(一个服装品牌)的服装,那种多层但却很简约的款式和我梦中的人们穿的一样。
  
  Q_你的作品受哪些前辈或作品的影响?
  玛姬: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曾给我很大启发,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和一些民间艺术作品。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玛格利特、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斯特的画都给我很大启发。文艺复兴早期的肖像画我也很喜欢,看上去很简约。这些都让我联想到19世纪的摄影肖像作品,只不过会用到非常丰富的色彩以及一些象征性的物体,比如书、钥匙、帽子、手套等。
  当代艺术家来说,给我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我的丈夫杰瑞·尤斯曼。虽然他的工作是在传统暗房里制作黑白影像,但在工作方法和步骤上,我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也是用梦幻般的叙事方式,把影像合成一个个不完全真实的世界。他是第一个看到我这些作品的人,而且总是能帮我作出决定。
  
  Q_同样是关于“想象”,你丈夫的作品还具备很多摄影元素和感觉,你的作品却更像绘画……除了借助的手段不同,你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玛姬:我们都喜欢用一种带有情绪表达的叙事方式去制作影像——来自梦境和一些符号化的影像,按着我们的设想来实现。每个人在看我们的影像时,都会把自己的经验、感觉、梦境融入进来,就如同诵读诗歌一样,这大概是我们作品的相同之处。面对工作时,我们两个有着高度一致的工作准则和规则,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个影像。但工作之外,我们常常会变得喜怒无常、郁郁寡欢……所以,赶紧坐到电脑前或者暗房里做自己的事情,这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Q_在你们的作品中,有不少“素材共享”的时候,比如在尤斯曼的作品中就出现了一些19世纪的肖像照片。而你的作品中就有他常用到的房子……你们工作中会相互影响吗?是否也存在分歧?
  玛姬:嗯,我们争取避免分歧,但却非常喜欢评论对方的作品。每当一天结束时,我就会到暗房中看他工作、告诉他我喜欢哪些,当他路过我的电脑前时,也会停下来看看或者评论一下。他有一双非常厉害的眼睛,会把不同的影像巧妙组合起来,而且常常会发现一些被我忽视的透视关系、层次问题。
  当我们有了很特别的素材时,总会劝说对方也来采用这个素材,不过,很难确定对方将会怎样用这个素材。比如,某天我们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就会把它拍下来、扫描下来,但是,这只小鸟要想出现在我们的作品中,可能会等上好久。说不准哪天,我们就会发现它并把它用到作品中……一切都是很偶然的、无计划的。杰瑞会让我使用一些他的素材:树、地平线、房子……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有趣但却缺乏计划性的馆藏。
  Q_对于你个人而言,数字暗房比传统暗房有哪些优势?
  玛姬:当然,尺寸的缩放、层次的控制、素材的组合,都会在电脑中按照一个个的步骤得以实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而那边,杰瑞依旧很坚定的、一整天一整天呆在暗房里而且不能被打断。总有朋友向我抱怨,每次打电话的时候,杰瑞总是在暗房里无法接电话,这让人感觉很不礼貌。这都是因为他总是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中一刻也不能停下来。而我,花10分钟就可以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改好,然后保存,然后做其他的事情。当然有时我也会在电脑前一动不动连续工作5个小时。
  
  Q_你的相机是否完全被扫描仪、电脑取代?你常用的扫描仪是什么品牌?
  玛姬:我用的扫描仪是爱普生V750,简单易行。现在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了,需要我做的就是把一些不太规则的东西用胶带等固定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
  现在我经常用一个佳能便携数码相机,把那些体积太大或者立体的、不便于直接扫描的素材拍摄下来。我的作品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风光、云朵等作背景,所以在外出时,我会带上这个小数码相机。
  
  Q_制作难度最大的一幅作品是什么?
  玛姬:就是你们看到的《这奇怪的冒险》,爱丽丝躺在一副飞翔的纸牌上。画面上一共52张牌,每张纸牌都要有至少两个模糊图层和一个阴影,这么大的工作量很是折磨人。
  
  Q_现在很多人都在用Photo-shop,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玛姬:很多用Photoshop制作出来的影像,总是很注重它的形式,比如用各种各样的滤镜营造一些花哨的效果,但在我看来,多下工夫、保持影像的简洁和清晰,这是最重要的。
  在电脑上工作并不简单,想要在一天之内做出3-5个新的作品,那简直是发疯的想法。对我来说,几个星期后再翻回来看看以前的影像,好好做下调整让它更完善,这才是重要的。
  
  玛姬·泰勒
  196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1983年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
  1987年获得佛罗里达州大学摄影硕士学位。
  1996年开始运用电脑完成影像创作,在此之前的十年里,她一直运用传统的摄影器材和资料拍摄静物。她的作品大多成为Adobe photoshop大师班的特色教材并被休斯敦美术博物馆、比利时摄影博物馆、韩国首尔摄影博物馆等收藏。
  1996年至2001年 佛罗里达州连续授予她特殊艺术贡献奖。
  
  越来越晚了/2006玛姬 ·泰勒
  
  (责任编辑:李馨)
其他文献
深深的沟壑、浑厚的河流、阴沉的天空。这是最近看到的李学亮的最新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他的过去的风光作品的大气、鲜艳、精美被沉重、荒凉和真实代替。同样的作者、同样的西部风光,却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不知不觉中,我们好象又回到了那个最早的起点:用最原始的态度、最平实的心情和眼光观察大自然,创作自己的作品。    当风卷着乌云在耳边嘶鸣的时候,我正背着摄影包和三脚架,一步步地爬向巨大的沙丘顶部
宾得VS三星  孪生兄弟的对抗  评测    从最初的宾得“翻版”机开始,三星也已经构筑起了一条较为丰富的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线。在这一点上看,似乎三星跟索尼的单反路线很相似,不过为索尼提供数码单反技术根基的柯尼卡美能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宾得和三星两个数码单反相机品牌却处于并存状态。所以在许多人眼中,宾得和三星单反相机的技术配置和功能大致相同,定位也完全重合,似乎既是兄弟盟友,又是竞争对手。     
在各家镜头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涌现过许多杰出的代表之作,有的更是在当时超凡绝俗,成为器材迷们的“梦中情人”。即使在镜头全面数码化的今天,这些“夕日传奇”仍在闪烁着余辉。当然,技术革新不会倒退,从整体上全面衡量,新镜头一定更加先进,但是优秀的经典老镜头依然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单论某些方面的素质甚至还能胜过新镜头,在二手市场上仍是被追寻的目标。这次,我们就请著名摄影师林铭述先生谈谈他使用索尼70-200m
闪客在家  石 头    总是看专业摄影师在影棚里拍出非常棒的照片,看见人家有专业的设备——大型的影室灯,哈苏甚至是仙娜的专业相机, 实在是羡慕不已。难道我手上的小数码相机和小型数码闪光灯,就不能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么?不妨在家试上一番。    闪客装备:500万像素数码相机1台,数码闪光灯2盏。  闪客影棚:家中一角,以及手头能找到的所有小物件。  数码闪光灯布置说明  拍摄中使用的数码闪光灯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重要的概念就是交流与融合。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亦是如此。摄影当然不能例外。        交融应该是乘法——从这次活动来看,将钓鱼与摄影结合起来决非简简单单的加法,而是非常大的拓展了各自的空间和意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物质到精神,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品《城郊垂钓》、《有模有样》,是两幅极具生活气息与趣味的照片。《有模有样》是一张
我对北京并不陌生。  那里留下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求学光阴与青春记忆。后来,也时常到北京出差,自然愈加熟悉,且滋生了一种温馨的情愫。    这两年,迷上了摄影。于是,去北京的时候,旅行箱里便多了一台相机。我拍过天安门、故宫、圆明园、天坛这些宏大的历史场景,也穿行在一些大街小巷,记录了一幅幅具有北京意味的日常生活画面。只是北京城太大,历史积淀太深厚,现实变化又太迅捷,要想用影像来完整地表现它,远不
在数码浪潮的推动下,摄影与影像已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近一两年,当我们外出旅游时会惊讶地发现,专业、准专业的单反数码相机正在取代卡片机,成为普通游客手中的新宠,全民摄影大潮似乎又要更上一层楼——向着专业的方向进军。  摄影队伍越来越壮大,摄影水平越来越高,摄影对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处于全民摄影时代下的金像奖,其受关注程度之高,参与范围之广,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参见第61页表1
摄影人与坝上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们往返留恋着坝上,到那里寻梦,圆梦,在梦中露出微笑……  坝上如诗如歌的美景为摄影人营造了梦幻般的影像空间。为了寻找新的视角,他们在坝上等待着机遇,苦苦地搜寻着……四幅情调各异的坝上景观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春意、冰雪的冬日、金色的秋语、满目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哈苏500CM150mm CF镜头柯达E100VS反转片  坝上春早王殷图/文  七月的坝上,清
我的家乡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的湛江市,这里有中国唯一的玛尔湖——湖光岩,有中国最长的美丽沙滩——东海岛海滩,还有名副其实的雷州半岛闪电。    遭遇闪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拍摄到了闪电。那是6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栋高楼顶上准备拍摄城市的晚霞。突然发现北边远处的云层中出现了闪电。于是用佳能15mm超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慢速度连续拍摄了十几张,有时凭感觉随机按快门,有时又持续按动快门,终
坐飞机出差或旅行,透过舷窗拍照片,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过你是否想过飞行员的视角是什么样的?更少见的是战斗机的飞行员,在每日的编队训练中,空中翱翔的战鹰会有何种雄姿?王伟不只是飞行员,还是个摄影师,尽管是在副驾的位置上拍摄,其难度仍然是坐在舒适的头等舱所难以想象的,视角也是普通人难以体会的,不过也许照片不只会激发出您的爱国热情,更让您看到一个老飞行员眼中的空中生活以及对蓝天的那份热爱。    飞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