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既要尊重经典又要放开脚步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喜剧演员贾某在一档节目中“恶搞”了花木兰,被一个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揪住不放,强烈要求贾某向全国人民道歉。贾某道歉后,有些人似乎受到了启发。道长孟某发长文批判导演陈某新作《道士下山》扬佛抑道,影响宗教和睦,要求陈导向全国道教界、向社会道歉;六小龄童认为贾某开了一个好头,要求恶搞《西游记》的影视剧组道歉。
  对此,网上意见不一,有赞同道歉的,认为恶搞不等于创新,不能为博眼球将经典恶俗化;也有替贾某、陈导叫屈的,认为创新可以打破樊篱,况且花木兰、孙悟空等原本就是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有网友戏谑“金庸塑造了众多的邪道形象,强烈建议孟道长起诉金庸,保卫道教”。
  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时事类材料作文,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事件的叙述;第二部分是交代人们对事件的意见,认为应该道歉的和不应该道歉的各有理由,观点不一;第三部分则是题目要求,“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是行文的重要标杆,要求行文过程中除了对于事件进行分析论证,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回答。
  需要道歉。经典可以创新,但是不容随意进行重大改变,更不允许所谓恶搞。立意角度较多,例如,要对经典作品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将经典的精髓发扬光大;对于经典的改编要有尺度,不能背离原作;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
  不需要道歉。任何文学艺术以及衍生出的艺术形式,本身都是创新。如《西游记》亦是在玄奘取经的故事基础上的创新。至于“恶搞”一说,我们如何判定吴承恩把玄奘取经写成孙猴子一路打妖精呢?以下角度均可成文,例如,创新是文学艺术的活力所在;创新可以与尊重经典共存;允许经典传播,更要允许百花齐放;艺术创作不是随意扣帽子,而是包容。
  行文注意事项:本则材料中,说贾某“恶搞”是带引号的,不代表命题人的观点,所以行文时以上所述两个角度均为符合题意。选择素材时应尽量围绕文化艺术方面进行,比如电视剧《红楼梦》经过王扶林导演改编亦成名作,冯唐重新翻译《飞鸟集》而新书因各方压力被迫下架,等等。
  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观点阐释,也要加入相关素材。本则材料有任务驱动类型特征,但文中亦应展示常见高考議论文的结构特点。语言尽量展现文采,行文视线要开,格局才能不受拘束。
  文化创新,既要尊重经典又要放开脚步。但是行文中是否要支持道歉,则需作者能够自圆其说。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话剧《红楼梦》开涮经典
  争吵不休、同床异梦的曹雪芹、史湘云夫妇;头戴长翎、身披红纱,一边唱着摇滚,一边躺进鱼缸的女贾宝玉;一袭长衫,一柄长箫,滔滔不绝如说单口相声的男林黛玉……再加上“红楼选秀”“艺术人生”“杨二车娜姆”等社会热点的引入,几天来,话剧《红楼梦》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引发一片质疑声。面对其离经叛道、大胆解构的表现手法,很多观众摇头不解,愤而离席。
  运用示例
  这部号称“将成为历史上最接近《红楼梦》原著意图的一次演出”的先锋话剧,的确给了我们如导演所说的“一些史无前例的东西”:痛哭流涕的曹雪芹,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史湘云,身穿薄纱、头戴花翎的宝玉。但是这种所谓先锋、所谓改编是否真的起到传承经典的作用,恐怕未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当时代大浪淘沙,当人心复归平静,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仍是那些最初的感动。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李让)
  2.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
  “吴承恩因《西游记》名垂千古,《西游记》因吴承恩而流芳百世。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中国属于世界级的名著就那几部,不能胡乱篡改!”对于传统中国文化,他坚持原著和传播正能量。
  六小龄童说,他用了17年时间完成了两部《西游记》的拍摄。为什么那个年代技术很弱,但却创作出了《西游记》等精品?对此,六小龄童的回答很直白:“我们是用心创作角色,用《西游记》的精神在拍《西游记》。”
  运用示例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艰险,既有西天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又有名著传承中的恶意篡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需要明辨何为“改编”,何为“乱编”。当唐僧爱上了妖精,当孙悟空变为女性,此时,给观众的,必定不再是原作的凛然正气,而是一种恶意的妖魅。《红楼梦》《西游记》《长恨歌》《木兰辞》,需要艺术的创新,更需要创新时的真心呵护。当花木兰变为一个丑陋、自私的胖子,观众感受到的,怎能是孝顺、进取、不屈不挠、武艺高强的女中豪杰?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暴泽伦)
  3.网友恶意篡改《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中原上书后主刘禅表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陛下,您在听吗?”“啊?哦,哦,在听,今甜虾三份,鱼粥皮碧,此诚胃饥存亡之秋也。”
  运用示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在武侯祠石砌的甬路上,千年松柏苍翠依旧,让人感到这里曾经的乱云飞卷,也让人感到曾经的碧血丹心。千载传承,忠诚不变。但是当《出师表》变成一个吃货“甜虾三份,鱼粥皮碧”的自白,当臣子心变为一片“此诚胃饥存亡之秋”糊涂的哀吟,那曾经连韩国人都要认真摹写的《出师表》,岂不成了对名臣名作的任意篡改和残害?如此这般乱编、恶搞之后,伫立松柏之下,我们何以感受“直与皇天争败局,恨无余地出奇兵”的惋惜,又何以了解“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的无尽沧桑?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杜佳朋)
其他文献
踏上磨心山之旅,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忘我之旅、清心之旅。  行走在“仙芝茶庄”和“玉佛宝塔”之间,不似行走,倒像是幻作一个仙子,一个采茶的仙子。  未曾品茶,仅是咀嚼着采茶歌,便醉了八分。  生在山上青又青,  十个姑娘采我心。  火神菩萨要我命,  水漫金山又还魂。  移步换景间,灵秀的凉亭,拙朴的碑林,一次次撞击着心灵。  就是今日,一时间与清末文人刘梦兰相偕而行:“蒲门晓日”虽不见,“石壁残照”
漆树是大巴山里的瑰宝,有的生在自家门前,有的生在岩上,有的长在潮湿密集的灌木林里。漆籽榨出油来可以用来做蜡照明,可以烹炒一些小菜。生活困难时,漆籽磨成面也可以食用。但更珍贵的是割出来的生漆,无论在本地还是邻近的万源达县都是抢手的紧俏货。  祖父是一个有经验的漆匠,一个知道收割漆树更懂得养护漆树的漆匠。  一棵漆树就是一个漆匠的一口衣食。在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有一片成块成林的漆树就弥足珍贵。好多
1942年5月7日腾冲沦陷前,在这里,上课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敌人已经只离我们三四十里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已读过《法兰西的最后课》,你们还记得最后的口号就是法兰西万岁,我们不得不跟你们分别,我没有办法。如果我有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部带走。那么你们只有好好的,要记住自己的祖国,不能当顺民,要做中华民族一分子……”  上这最后一课的就是益群中学校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一直不知,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省级红色政权在北安。  倒也不全然如是。说来,年轻的时候我是来过北安的。只是岁月的风蚀,旧旅之痕和种种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谅是“不求甚解”的缘故,我单知道这里有一家兵工厂,还知道小城中的那家“俱乐部”三个字是由朱德同志题写的。仅此而已矣。不过,虽言草率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不免浮光掠影,但却恍然记得当时对“北安”这个名字是颇感兴趣的。也曾放怀漫想:
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門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
唐人王摩诘有竹里馆,宋人沈存中有梦溪园,元人王元章有梅花屋,明人归熙甫有项脊轩,清人姚姬传有惜抱轩,近人柳亚子有磨剑室,而我仰慕古人,不避附庸风雅之讥,将自己的一个小书房,取名为“桂桥庐”。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我的窗外即是一棵巨大的桂木,桂木前面便是石桥、流水与杨柳。  小书房在我家的三楼,纯系木窗,清风徐来,绿枝招摇。东方的晨曦首先笑入我的书房,由淡灰转明亮,最后是金黄。木窗外有一个小阳台,
1  最初对向日葵的认识模糊而遥远,远不及一颗葵花籽来得真实可亲。  年少时,向日葵只生长在课本里,活在遥远的地方,方圆几公里之内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世界。相对于戈壁荒滩长大的孩子,生在农村反而幸运,虽贫穷,至少有绿树、庄稼、植物给眼睛涂染丰盈的色彩。而我目光折射出单纯的灰褐色,偶尔闪过红、绿、白,是墙壁粉刷的石灰石,几株水井旁的白杨树,含铁的山丘,是儿童眼里明亮的涂鸦。其中包含的辽远、浑厚和苍茫的词
题目展示  阅读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写作点拨  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是做到立意深刻的基础。两则材料都带着批判的眼光
我到湖北省的新洲四中走访,这所中学,隐藏在江汉平原的一片农田里。自然,老师和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很少进城,学校的环境更不能跟城里中学相比。  校长临时召集一部分语文老师,让我跟他们座谈,主题是“农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个大的社会问题,现场很热烈,常常上一个人发言还没有结束呢,就被下一个人急不可耐地打断,插话,再发言,好像农村中学的教育问题,就是这些老师自己的问题。临近结束的时候,一个女老师冷
美国的黑帮在查理·卢西亚诺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整合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大团体,但是在这个团体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意大利人。虽然在这个团体之中,有着众多犹太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他们不是作为黑帮的打手就是智囊。他们的地位永远没有得到伙伴们的正视。即便人们称他们是犹太帮,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只是这些黑帮老大的附庸。  虽然犹太黑帮几乎是和意大利黑帮同时进入美国的,但是意大利人始终对这些既聪明又凶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