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且日臻渗透到公众生活的点滴之中,对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极大变革。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其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立足新媒体视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破旧立新,针对现有的工作模式予以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效果,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在培育人、教育人、发展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党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技术的成熟,人类生活日臻迈入新媒体时代,并深受其影响。基于此背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应立足现实,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以创新性的工作策略构建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模式。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一)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滞后
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渗透并参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加之各层面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不高,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了解不足,从而极易忽略其中包含的隐匿性特征,有时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模式。在此之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多延续了传统做法,难以凸显新媒体优势,造成学生党建工作的滞后。
(二)海量信息监管不力
新媒体时代,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海量信息成为其一大特征。面对呈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信息,如何有效利用并切实监管成为横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各方面开放程度的提升,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开始肆意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造成侵蚀。由于高校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的不成熟,对一些腐朽消极的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和剥离能力,从而未能及时阻止这些信息的侵入,从而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党建工作覆盖面不全
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在正式走出校门之前的必要之举。根据各个高校的安排,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基本不参与学校的日常学习,而是深入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在这一时间段内,大量毕业生忙于实习,其中的学生党员也很难参与到正常的组织生活中,从而致使学生党员呈现出离散的组织结构。在此之下,高校在毕业生学生党员方面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和支部大会都无法进行。但由于高校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不高,信息技術所带来的便捷性并未在毕业生领域展现,由此造成党建工作实际覆盖面的有限。
(四)党建工作队伍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者队伍大多学历层次差高,工作时间长,能正确认清社会形势,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党建工作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年龄层次偏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缺乏快速适应和灵活掌握的能力,在一些管理软件和党务系统使用方面不娴熟,甚至无法完成独立的计算机操作。因而,一些高校的党务工作人员难免陷入信息化党建工作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新媒体视域下的党建工作除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外,还需以专门的设备工具为依据,相关软件配置必不可少,而这就需足够的资金保障。对于一些资金不充沛的高校而言,党建信息化的实现和推行之路也是步履维艰。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秉持高度的新媒体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生活的水平的进步,手机持有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更是人手一个手机或多个手机。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工具之一,手机的功能不断被挖掘,其也日臻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速度,高校也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树立全新理念,以高度的新媒体思维来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不断革新党建工作模式,拓宽党建工作范围,增强党建工作对于高校学生的武装和矫正功能,以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借助新媒体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培育思想价值观念正确,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新时期高校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信息的传播与监管
随着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高校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与渗透,只是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背离了党建工作的主旨。同时,一些虚假和错误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党和国家队形象,也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扰乱。为此,高校应在加强党建信息传播的同时,高度注重监管问题,及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断强化“互联网+”的媒体阵地建设,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精神及时延伸到高校的各个角度,确保党建工作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营造健康积极的新媒体党建工作氛围
较之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和运用促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不断深厚,其打破了以往的交互方式,易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从而带来人际关系的淡薄。为此,高校在秉持新媒体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新媒体所带来的多样化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速度快、信息大、覆盖面广等一系列特征,抓住党建工作氛围营造的主动权。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网上思想教育互动,借助新媒体的交互式特征筹划各类交互式栏目,以营造高校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受制于高校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业务繁忙等因素,其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关注和具体应用程度都不太高。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校党务部门就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业务过硬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充分吸收党性强,信息技术扎实的人才参与倒新媒体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中来,通过全方面、多元化、高层次的党建信息化技术队伍的建立,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管理和维护能力,促使高校党建功能能够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徐丽曼,袁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5(08).
[2]刘南洲.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党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技术的成熟,人类生活日臻迈入新媒体时代,并深受其影响。基于此背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应立足现实,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以创新性的工作策略构建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模式。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一)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滞后
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渗透并参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加之各层面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不高,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了解不足,从而极易忽略其中包含的隐匿性特征,有时更是难以接受和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模式。在此之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多延续了传统做法,难以凸显新媒体优势,造成学生党建工作的滞后。
(二)海量信息监管不力
新媒体时代,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海量信息成为其一大特征。面对呈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信息,如何有效利用并切实监管成为横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各方面开放程度的提升,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开始肆意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造成侵蚀。由于高校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的不成熟,对一些腐朽消极的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和剥离能力,从而未能及时阻止这些信息的侵入,从而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党建工作覆盖面不全
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在正式走出校门之前的必要之举。根据各个高校的安排,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基本不参与学校的日常学习,而是深入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在这一时间段内,大量毕业生忙于实习,其中的学生党员也很难参与到正常的组织生活中,从而致使学生党员呈现出离散的组织结构。在此之下,高校在毕业生学生党员方面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和支部大会都无法进行。但由于高校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不高,信息技術所带来的便捷性并未在毕业生领域展现,由此造成党建工作实际覆盖面的有限。
(四)党建工作队伍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者队伍大多学历层次差高,工作时间长,能正确认清社会形势,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党建工作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年龄层次偏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缺乏快速适应和灵活掌握的能力,在一些管理软件和党务系统使用方面不娴熟,甚至无法完成独立的计算机操作。因而,一些高校的党务工作人员难免陷入信息化党建工作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新媒体视域下的党建工作除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外,还需以专门的设备工具为依据,相关软件配置必不可少,而这就需足够的资金保障。对于一些资金不充沛的高校而言,党建信息化的实现和推行之路也是步履维艰。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秉持高度的新媒体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生活的水平的进步,手机持有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更是人手一个手机或多个手机。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工具之一,手机的功能不断被挖掘,其也日臻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速度,高校也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树立全新理念,以高度的新媒体思维来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不断革新党建工作模式,拓宽党建工作范围,增强党建工作对于高校学生的武装和矫正功能,以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借助新媒体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培育思想价值观念正确,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新时期高校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信息的传播与监管
随着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高校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与渗透,只是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背离了党建工作的主旨。同时,一些虚假和错误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党和国家队形象,也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扰乱。为此,高校应在加强党建信息传播的同时,高度注重监管问题,及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断强化“互联网+”的媒体阵地建设,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精神及时延伸到高校的各个角度,确保党建工作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营造健康积极的新媒体党建工作氛围
较之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和运用促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不断深厚,其打破了以往的交互方式,易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从而带来人际关系的淡薄。为此,高校在秉持新媒体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新媒体所带来的多样化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速度快、信息大、覆盖面广等一系列特征,抓住党建工作氛围营造的主动权。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网上思想教育互动,借助新媒体的交互式特征筹划各类交互式栏目,以营造高校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受制于高校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业务繁忙等因素,其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关注和具体应用程度都不太高。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校党务部门就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业务过硬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充分吸收党性强,信息技术扎实的人才参与倒新媒体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中来,通过全方面、多元化、高层次的党建信息化技术队伍的建立,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管理和维护能力,促使高校党建功能能够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徐丽曼,袁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5(08).
[2]刘南洲.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