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读书三境界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暑假,最让我惬意的莫过于有大块的时间看书了。平日里,忙于琐碎的事务,晚上到家时,常常无精打采、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读一读想看和该看的书。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我读书的心情也像阳光一样热烈,在读书中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时光,也对读书的境界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在坚持中积淀学养
  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终生与书籍为伴,与阅读同行,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读书,持续地修炼内功,丰厚学养,积淀底蕴,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出局;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只有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基于这样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先后阅读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境界》,特级教师高万祥与徐飞合著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以及词作家高晓松的四卷本《晓说》,还阅读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共36期(本)。由于阅读量较大。在阅读时,我采用了两种策略:“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对重要的文章进行慢读、细读和咀嚼式阅读。记忆核心内容,分析思路写法,揣摩谋篇布局,品析中心启示。读《境界》《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的大部分篇目、《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的有些重头文章,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所谓“广积粮”,有两层意思,一是快速浏览式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二是文段摘抄,我读书的习惯是边看边勾画,等到第二次选择性阅读时,只看勾画的部分,并把精彩和富有哲理的文段抄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整篇文章特色鲜明,具有重要意义,则建立文献索引,方便查阅。我始终认为,摘抄的基本就是读书的收获,如果不摘抄,只是泛泛一读,看到的内容就是匆匆过客,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暑假我抄录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闲暇时品读,如饮甘醴,似会挚友。
  二、悦读:在品鉴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在物质需要满足了以后,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顶点。”八小时之外,如能读上几本好书,其精神上的愉悦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倍感轻松,从而忘掉身体的疲惫。显得从容和优雅。
  读《境界》,让我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中,体会发人深省的哲理和思维缜密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论述“境界”时指出,在公共世界,因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送到手里也不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境界。在论及“命运”时,冯先生强调: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个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谈到“理想与现实”时,冯先生认为,大部分人把理想与现实看成是对立的,这是大错特错,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譬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冯友兰先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的论断总是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没有乏味枯燥的说教,没有玄奥艰涩的演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寥寥数笔把专业术语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于不知不觉中涵养心脉,增长智慧。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那时间是享受不尽的,我一直坚持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工作即生活,生活亦工作。所以,床头、沙发、窗前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有时,兴趣所致,也会在书房或席地而坐,或半倚半躺,不觉东方既白。在书海之中徜徉,其乐趣是无法言状的。
  三、越读:在思考中嬗变升华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讲究质量,讲究体悟。有所得,有所思,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当然,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书中的原理、观点、知识、经验,可能一时用不着,但经过长久的积淀、孕育,定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读的东西多了,沉淀的时间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储备就会蹦进你的头脑,帮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今年8月份,当我在谋划新学年的工作时,许多新想法、新目标、新内容、新措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让我眼前一亮。这样,计划中就多了几个亮点:一是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善于把零散的教学经验,经过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教法体系。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特色教师。二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内开辟种植区、校外承包土地、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每学年的最后一周作为学生社团展示周,发挥交流、分享、庆祝的功能,通过展示起到唤醒、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四是编辑《名校成功之路》读本,为学校提供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因地制宜,找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支点。从而撬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五是创建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时空,开办会议通知、工作动态、教研信息、一线心声等栏目,竭力为学校、教师服务。仔细想来,这些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可以从读过的书中找到源头。但又不是机械照搬、简单移植,而是从实际出发,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对自己、对工作的超越。
  在我看来,“阅读”意在获取信息和知识,“悦读”重在提升生活品位,而“越读”贵在激发灵感、创新实践。“阅读、悦读、越读”三种境界,呈螺旋上升、波浪前进之势,后一种境界都包含着前面的境界,共同构成了读书生活的全景图。无论何种职业,一旦被人热爱,就会变成一種信仰。祝愿从事教育的我们,把读书当成嗜好,把教研变成习惯,把事业做到极致。
  (责编 再澜)
其他文献
时光悄然流逝,两年前,我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现在,学生每天向我问好,叫我“殷老师”。两年里,有幸福、感动,也有伤心、无助,许多画面都很熟悉,时常让我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刚任教时,我教高一。有一天课外活动,班里一位女生走过来叫我。其实,我对她并无太多印象,但看到她无助的神情,我还是温和问道:“有什么事吗?”在她低声的叙述中,我弄明白了。原来她从初中就非常要好的朋友转学走了,现在她每天都是
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名师都曾经指出,单靠小学阶段的12本语文教材是不可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大量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字还不认识几个,怎么阅读呢?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普通教师,而我们学校的名字就叫“普通小学”。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指引下,不到一年时间,我班孩子平均识字1478个,最多的达到2042个,师生共读了40万字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发现,中小学特别是城区学校存在着班额过大的问题。班级规模过大,会导致体育教学不规范、教材的选择单一等,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从教师角度考虑,不但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给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我认为,要想规范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课堂有效、高效,让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互动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搭建一个让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互动平台,英语教学课堂氛围才能够轻松和谐,教学的效果才能够得到优化。  一、搭建平台,激发学生互动热情  在有些小学英语课堂中之所以没有互动教学的氛围,是因为教师忽略了搭建互动的平台。因此,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搭建一个能够容纳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  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