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成为师生情感共振的磁场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界定,要求师生既是教材的研发者,又是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上要一唱一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认为,语文老师只有真正成为和学生坐在同一圆桌上的谈话者,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感情共振的磁场、享受生活的舞台,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一、做魔术师,让学生享受语文的乐趣
  
  语文是生活的积累和再现,语文的外延应该同生活对等。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再现有情有境的生活,把生活和语文巧妙地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的乐趣。
  有位教师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她像变魔术一般捧出一捧蒲公英的种子,用嘴一吹,蒲公英的种子迅速在教室里飘飘悠悠地飞起来。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鼓起你的小嘴,你就是蒲公英的种子,让我们一起飞起来。”
  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张开双手开心地飞起来,不少同学飞出了课桌。
  教师只当没看见,而是大声地吟诵:“飞吧,飞到你想去的地方,黑板前方是黑黝黝的土地,左人行道是银花朵朵的湖泊,右人行道是金光闪闪的沙漠……”
  经她这么一诱惑,不少同学飞到了讲台前,也有一些同学“飞”向了“湖泊”和“沙漠”,几名顽皮的同学“飞”到了后墙角,还有一名小男生竟然“飞”出了教室。
  教师没有因为有人听课而整顿班级秩序,而是开始了现场采访。
  “我是森林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为何选择沙漠?”她问站在右人行道上的“蒲公英”。
  “因为这里金光闪闪,我们要到这里探寻宝藏。”“沙漠”里的“种子”抢着说。
  教师又转向左人行道:“你们为什么要投身湖泊?”“这里银花朵朵,肯定能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湖泊”里的“种子”大声地说。
  “那么,你们呢?黑黝黝的土地这么难看,你们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它?”
  “因为这里有我们生长需要的水份、养料!”“土地”里的“种子”显得十分自豪。
  后墙角的“种子”和教室外的那粒“种子”见教师冷落了他们,一下子拥到了台前。
  “我正要采访你们呢,你们这些顽皮的种子,飞到哪里去了?”王老师惊喜地问道。
  “我飞到了海南岛,看到了南国美丽的景色!”
  “我飞到了安徽,看到黄山奇丽的风光!”
  “我飞到了首都北京,见到了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
  闪烁的童心,张扬的个性!教师的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了生活为我所用,师生的情感真正产生了共鸣。
  
  二、做倾听者,让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形成回流
  
  语文老师只有把倾听孩子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师生的情感在课堂形成回流,从而避免课上的无效“探究”,使教学少走弯路。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草原的早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鲜活的“百羊出圈”图,“涌”字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老师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涌’字,让你知道了什么?”其目的很明显,是让学生感受许多羊争着出圈门时拥挤的情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回答“羊儿出来了”,有的回答“羊儿很快乐”……老师频频点头,但似乎并不满意,继续追问:“一只羊能用‘涌’吗?两只羊呢?”学生摇头。“什么情况下羊是涌出来的?”“许许多多的羊都出来了”,“羊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羊儿是从圈门里挤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让老师如释重负。
  课后,评课的老师批评执教者没有好好倾听学生的回答,只想着自己的预设,忽略了课堂的生成。其实,小朋友们说得都挺好,比如一个小朋友说“羊儿想出来吃草了”,教者可以顺势引导,“光一只羊想吃草吗?”学生肯定说“不是”,“是许许多多的羊儿都想出来”。老师再顺势引导,“这样多的羊儿都想出来,将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这样一来,“涌”的用意不讲自明,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真正的倾听是平等和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走近、情与情的悄悄交流,是对成功的期待,对新知的呼唤!教师只有做倾听者,才能捕捉住从学生心底流淌出的感情细流,从而在行云流水的课堂上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三、做有心人,使语文课自然向生活延伸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绝对不会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上,而应通过巧妙的点拨,把语文课自然地引向生活,从而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位青年教师在即将结束《春笋》一课教学时,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结尾:听!“哗啦”,这是小春笋们脱掉外衣的声音;“噼啪”,这是小春笋们拔节长高的声音。看!小春笋们正在往上长呢!把最后两句大声地读出来,这是你们对他们的赞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又向上!”学生被老师富有魔力的独自熏陶了,自然地读出一种不断向上的气势。老师也似乎被学生的真情实感感染了,声情并茂地说:小春笋们长大了,长成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这要感谢谁呀?
  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忘记了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动情地说:
  “感谢春雷,是春雷把他们唤醒了。”
  “感谢阳光和春雨。是阳光,给了他温暖;是春雨,给了他水分。”
  “感谢根,是根让他站稳了。”
  “我觉得要感谢人类,是人类给了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人类的保护,他们才能一大片、一大片地活着。”
  平实的课堂变得生动、起伏,巧妙的结课艺术萌生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给这节课划上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句号,而是一串省略号,它将激励孩子们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四、做引路人,为学生张起理想的风帆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位青年教师异地借班执教《装满昆虫的口袋》(苏教版九册)一课时,课内他借助教材拓展,让学生说一说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用“法布尔是怎样一步一步爱上昆虫的”一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法布尔从“着迷”到“迷恋”最终“痴迷”昆虫的结论。
  下课前,这位年轻的老师拿出了一个写好自己姓名、地址的信封动情地说:
  “同学们,上完这一课老师就要离开你们了。临走时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给老师写信,告诉老师你们探索大自然的收获。探索中如果遇到疑难也请告诉老师。老师知道就告诉你们,老师不知道就帮你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你。”
  “如果有一天,你探索中发现的问题老师解答不了,请教所有的人,他们都解答不了,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有了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现!世界科学史上将写上你的名字!”
  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给这位老师写信,但我知道这个设计必定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且主动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法布尔、达尔文就在这些孩子当中。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如何让作文成为学生的最爱,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我们学校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小学开放性作文研究。开放性作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乐于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处理好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使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个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策略在于:教学目标开放,教学过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的这种理念正逐渐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凭心而论,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笔者试图通过课例分析,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获得经验,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请看下面三个课例。  例一:《黄河颂》  (一)检查预习导入,疏通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生齐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