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使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高效、和谐稳定和均衡。只有将环境保护贯穿到可持续发展中去,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1我国的环境状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水、气、声、渣等污染十分严重,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期的水平,环境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同时,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科技水平较差,我国综合科技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0~40%,比西方发达国的的60~70%相去甚远。再从中国的环境状况看,由于历史欠帐大,不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已经很严重,城市大气质量差,有几个城市空气污染位居世界前十名,我国已经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的地区的降水PH值已达到了3,全国70%的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40~70%的水体已降至最差的四类和五类标准,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城市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环保措施没有跟上,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农业生产中的过量化肥农药的非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仍在恶化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危及未来的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和风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38.2%和27.3%,每年流失土壤量50亿吨;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区域,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据估算,自70年代以来,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显突出,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尤为突出,江河湖泊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神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危害加大。环境问题的产生,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其中包括: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另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其中包括: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某些工程建设不当等等,
目前,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也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的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与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3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环境污染防治是环保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处于环境保护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污染预防工作不到位,会增加新的污染源,增加治理的压力和困难;污染治理工作不落实,环境质量会下降,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做得再好都是等于零。环境污染防治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是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正确的发展观,既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又不会增加新的污染;错误的、落后的发展观,可能会产生一时的繁荣,但同时会带来新的污染源,达不到预防、控制新污染的目的。污染治理要靠排污者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加强管理去解决,而排污者往往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主,他们只注重企业自身的效益,不愿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绝不会自觉将资金、技术、劳力更多地投入到污染治理上。选择怎样的政绩观,是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二个难题。在区域经济大发展、政绩考核以发展速度排名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往往十分注重GDP的增量,环境污染未造成危害和未到非治理不可之前,为了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有的会默认、纵容企业带着污染生产。环保部门受地方政府制约,迫于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压力,在左右为难中执法,对污染监管力不从心。环境污染防治必须依靠法制化程序予以解决,污染物超标排放必须运用法律制裁手段去制止,促使排污者自觉治污必须依靠强制性措施作保障,从而达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把“速度快”和“效益好”统一起来;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1强化环境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高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环境宣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必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二是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教育,三是加强对各级领导的环境宣传,使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环境综合决策能力。
4.2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环境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当前,提高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照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制度。要通过逐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建设,实现污染防治职责明确、标准统一和效果显著,达到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目标。加快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环保法律法规,推动地方环境立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严格执法,依靠法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管理新秩序。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需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加强各级特别是基层环保机构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4.3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加环保投入
保证必要的环保投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环保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相应的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以及国外的经验,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环保投入不能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如在控制的的基础上求得改善,应达到1.5%。从我国一些环保工作搞得好的省份或地区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增加了环保投入。
5结束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保护我们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将环境保护贯穿到可持续发展中去,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环境问题,就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要努力求得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对人口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其数量,提高其素质,并及时地调整它的组成和结构;②对环境要进行科学的利用和改造,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③搞好国土整治工作,使其成为调控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枢纽,以促进其协调发展;④在治理和保护本国环境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国际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1我国的环境状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水、气、声、渣等污染十分严重,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初期的水平,环境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1%、32.2%、14.3%和32.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同时,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科技水平较差,我国综合科技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0~40%,比西方发达国的的60~70%相去甚远。再从中国的环境状况看,由于历史欠帐大,不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已经很严重,城市大气质量差,有几个城市空气污染位居世界前十名,我国已经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的地区的降水PH值已达到了3,全国70%的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40~70%的水体已降至最差的四类和五类标准,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城市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环保措施没有跟上,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农业生产中的过量化肥农药的非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仍在恶化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危及未来的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和风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38.2%和27.3%,每年流失土壤量50亿吨;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区域,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据估算,自70年代以来,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显突出,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尤为突出,江河湖泊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神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危害加大。环境问题的产生,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其中包括: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另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其中包括: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某些工程建设不当等等,
目前,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也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的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与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3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环境污染防治是环保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处于环境保护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污染预防工作不到位,会增加新的污染源,增加治理的压力和困难;污染治理工作不落实,环境质量会下降,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做得再好都是等于零。环境污染防治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是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正确的发展观,既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又不会增加新的污染;错误的、落后的发展观,可能会产生一时的繁荣,但同时会带来新的污染源,达不到预防、控制新污染的目的。污染治理要靠排污者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加强管理去解决,而排污者往往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主,他们只注重企业自身的效益,不愿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绝不会自觉将资金、技术、劳力更多地投入到污染治理上。选择怎样的政绩观,是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二个难题。在区域经济大发展、政绩考核以发展速度排名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往往十分注重GDP的增量,环境污染未造成危害和未到非治理不可之前,为了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有的会默认、纵容企业带着污染生产。环保部门受地方政府制约,迫于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压力,在左右为难中执法,对污染监管力不从心。环境污染防治必须依靠法制化程序予以解决,污染物超标排放必须运用法律制裁手段去制止,促使排污者自觉治污必须依靠强制性措施作保障,从而达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把“速度快”和“效益好”统一起来;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1强化环境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高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环境宣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必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二是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教育,三是加强对各级领导的环境宣传,使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环境综合决策能力。
4.2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环境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当前,提高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照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制度。要通过逐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建设,实现污染防治职责明确、标准统一和效果显著,达到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目标。加快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环保法律法规,推动地方环境立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严格执法,依靠法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管理新秩序。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需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加强各级特别是基层环保机构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4.3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加环保投入
保证必要的环保投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环保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相应的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以及国外的经验,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环保投入不能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如在控制的的基础上求得改善,应达到1.5%。从我国一些环保工作搞得好的省份或地区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增加了环保投入。
5结束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保护我们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将环境保护贯穿到可持续发展中去,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环境问题,就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要努力求得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对人口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其数量,提高其素质,并及时地调整它的组成和结构;②对环境要进行科学的利用和改造,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③搞好国土整治工作,使其成为调控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枢纽,以促进其协调发展;④在治理和保护本国环境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国际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