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学的胡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rob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较多语文老师为应付考试,把生动感人、充满情、理、美的古诗文“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练习。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和魅力,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文学修养得不到提高,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发扬。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应试教学
  案例片段:
  笔者在观看《关雎》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中,发现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教学效果对比鲜明。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
  环节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关雎》是古诗文必考的篇目,你们必须把它背诵,重点的句子还要准确默写……(学生听了老师的开场白后心情重重的)
  环节二:背诵测试
  学生:朗诵背诵
  教师:列出往年已考过的句子;画下常考的重点句;按考试题型进行练习。
  环节三:小结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首爱情诗,我也不便多解释,完成考试的任务就可以了。(学生苦着脸埋怨又要背书)
  第二位教师的课堂片段:
  环节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关雎》是孔子称颂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名篇。蕴含了诗人情与理的审美看法。《关雎》究竟值得称颂的美在哪?
  环节二:朗诵与疏通文义
  学生:听朗诵正音;学生有节奏地朗诵;疏通文义。
  环节三:情理美的讨论
  老师:这首诗内容简明,但蕴含深刻的情理,既写男主人公对勤劳美丽的姑娘的追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又写出男主人公不陷于难于自拔的情感状态。这是《诗经》的情理美。那么它是如何抒写相思之情?请小组讨论。
  学生:写一个男子听到雎鸠鸟鸣叫,看见采择荇菜的美丽姑娘就心生爱慕之情,想追求她但不能得到,寝食难安,陷入相思之苦。
  学生:这个男子日夜相思,时刻不能忘怀这位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达到整夜不眠的地步。
  老师:男主人公求而不得是痛苦的,是不是就这样痛苦下去呢?他又是如何排遣相思之苦?请小组讨论。
  学生:诗歌的第三部分写了男主人公为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沉浸在美好愉悦的情景中。
  学生:我觉得男主人公有风度,得不到就想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围绕男主人公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然而,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男主人公“以礼节情”的道德观念?当男主人公得不到爱情时,他是坚守礼仪道义,没有采取不道德的行为,他是通过幻想与女子相好娱乐来排遣心中那思念之苦,体现了“君子”的道德涵养,在情感特质上体现了“以礼节情”。这就是《关雎》魅力所在,是孔子称颂原因所在。(学生点头鼓掌欢呼)
  案例反思:
  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来看,很明显学生喜欢第二位老师上的课;从文学修养的角度看,学生也是得益于第二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背负考试的包袱,把优美的文章“肢解”成各种考题,让学生去念去做。这样的课堂只是让学生感到死记硬背的压力,学习毫无乐趣,这是恶性循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位老师是聪明机智的,他善于挖掘文章的美,善于把诗歌的情、理、美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心情是愉悦的,思维是开放的,学习的动力不断加强,语文的素养也不断提高,这是良性发展。
  通过比较,古诗文教学还是扣紧文本内容,凸显情感美和哲理美,展现古诗文的魅力之处为最好。
  问题的解决:
  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古诗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欣赏来开展教学,走出应试教学的胡同。
  (一)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形式之美
  1. 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古诗文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平仄押韵,朗朗上口,这就是古诗文所独特的音乐美。《蒹葭》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极具韵律美。因此,古诗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准确、读出节奏感,读出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2. 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例如,《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意境衬托主人公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朗读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秋天早晨”“芦苇丛生”“水气弥漫”“沙洲伊人”等图景,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
  (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美
  1. 体会诗人爱国报国之热情。一切的情感根源其实都源于诗人的爱国热情!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学生能汲取爱国思想精华,其意义远远大于死记硬背得来的分值。
  2. 体会诗人面对挫折之豪情。纵观历史长河,当奸臣当道时,往往是绝代诗词迸发的高峰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面对挫折,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怀!学生只要读懂李白,就相信战胜挫折的人才有机会成功。
  3.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之柔情。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它蕴涵着对亲友的挚爱,对故乡的依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情感价值观,塑造高尚健康的人格。
  总之,古诗文教学不能只顾眼前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我们坚信,古诗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只要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古诗文教学就能走出应试教学的小胡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伍辉跃,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任远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比较是通过对比得出异同的研究方法。比较阅读法是从内容或形式角度对不同读物加以比较的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多用比较阅读法可以促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面,不断提升阅读水平。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比较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快感并领悟阅读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发散思维  语文的学习是以文明道,因道悟文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參与的“问题、合作、实践、纠错”等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拓展,加深对英语知识的巩固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新个性;英语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学生展现主体特殊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规定“实践创新
摘 要: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身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本文围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教学;生命  社会学家指出,生命是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这就要求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核心,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探索简便计算过程中,学生去观察、思考、比较、感悟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真实;有效;真正发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P57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
摘要:幸福课堂是学生放飞梦想的起点。在幸福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在幸福课堂中,教师教得激情飞扬,学生学得热火朝天。高中生承受着高考带来的无形压力,因此,教师更应该让高中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愉悦感,以此来化解高考为他们带来的压力,让他们享受学习之乐趣。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语文幸福课堂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幸福课堂;建构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家港C校随迁子女越来越多,而随迁子女英语学习不适应性状况也日益突出,笔者通过尝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并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乐趣。  关键词:随迁子女 英語 学习适应性  张家港C校的随迁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学习习惯不同,大部分随迁子女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出现了—系列的
摘 要: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阅读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是认识社会与解读人的复杂性的重要途径。教会学生阅读,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让他们享受阅读、享受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有效引读  一、 乐于阅读的意义  1. 阅读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李永宁老师说过,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是已经成为无意识的组成部分的观念、经验、体验,甚至难以运用言词自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教好学生数学将让学生受益终生,本文通过圆的教学思考,探寻教授学生数学的好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寓教于乐,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圆被称作完美的图形,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在圆的学习中,寻找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一、 提出带有
摘 要:英语中需要书写的部分主要集中体现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学生在一提到写作的时候立马有一种不良的反应,因为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编词凑字数自然难熬,教师也往往对其现象不够重视,所以本文就此现象提出了读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行之有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有效课堂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的。但我们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课堂效率是
摘 要:每年四月份高三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无限量地找题、解题、讲题,学生不知疲倦地听题、 读题、 解题,但这种依靠 “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方法已很难适应现阶段高考 “能力立意”的要求.高考数学复习进入二轮,各校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复习方式,笔者认为无主题地讲一堆题,不如重点 “三思”一题,即思“源”、思“延”、思“原”。  关键词:数学;专题;策略  一、 思“源”  我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