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他的翻译理论作了评价,并对他翻译思想的变化作了研究,希望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分析,使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关键词: 奈达 翻译理论 评价 转变
一、引言
中国的翻译理论自古即十分丰富。但在中国译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翻译标准均较含混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出传统中国文化较偏重宏观把握的特色。二十多年前,随着中国的开放,翻译活动越来越重要,在范围扩大数量增加的同时,对于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急需更有效的理论来指导翻译活动。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翻译理论长驱直入,席卷中国。在这西风劲吹的过程中,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使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引发了中国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浓厚的兴趣与关注,我国的翻译研究从此蓬勃发展起来(陈红薇,2002)。
二、奈达主要观点的解析
1.翻译即交际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用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收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處的。而要使译文被读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成有类似原作交际功能的译文。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翻译更富有实用价值和意义。
2.“动态等价”理论
翻译等价的概念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奈达用交际法来解决这一课题。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译文应当尽量选用让译文接收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这就形成了他关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等价”理论。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对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3.翻译受众的感觉
奈达在其理论著述中对读者的反应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认为,译文应该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读者里产生反响。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的质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作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否基本一致(马会娟,2003)。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和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1.贡献
奈达的探索之路是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科学化而不断开拓的道路,特别能说明西方翻译论中的语言学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和翻译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或是一项技能,他们都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奈达却认为翻译是科学,他认为:“正如语言学被看作是描述性的科学,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同样也是科学的描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翻译研究的学术性和系统地位。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为多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刘宓庆,1989)。奈达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读者反应纳入翻译标准之中。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将研究重点从信息的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他极其重视翻译中读者的作用。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接受译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评论家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2.批评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首先,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遵循“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的原则,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其次,核心句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再次,“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的,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林克难,1998)。
四、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研究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二十多年前被介绍到中国,受到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甚至推崇。但二十多年后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即翻译理论无用。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有人认为: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在中国翻译界掀起了一阵波澜,但并未“乱了阵脚”,而是引发了一场严肃、深入、理智的讨论,使人们对翻译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加关注。
刘四龙先生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以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首先,奈达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有偏差,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产生“翻译理论无用论”的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其次,奈达过于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最后,奈达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刘四龙,2001)。
五、结语
尽管奈达的翻译思想有种种缺点与不足,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为指南,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现代翻译学起了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尽管奈达的理论倾向转变对我们的翻译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根据他的一家之言就改变或放弃我们的理论研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描写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从奈达现象看中国翻译走向成熟[A].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J].中国翻译,2001.
[3]刘宓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中国翻译,1989,(3).
[4]林克难.奈达翻译理论的一次实践[J].中国翻译,1996,(5).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林克难.“动态对等”评论的意义与不足[J].福建外语,1988,(3).
关键词: 奈达 翻译理论 评价 转变
一、引言
中国的翻译理论自古即十分丰富。但在中国译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翻译标准均较含混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出传统中国文化较偏重宏观把握的特色。二十多年前,随着中国的开放,翻译活动越来越重要,在范围扩大数量增加的同时,对于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急需更有效的理论来指导翻译活动。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翻译理论长驱直入,席卷中国。在这西风劲吹的过程中,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使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引发了中国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浓厚的兴趣与关注,我国的翻译研究从此蓬勃发展起来(陈红薇,2002)。
二、奈达主要观点的解析
1.翻译即交际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用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翻译就是交际。按照这种观点,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收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處的。而要使译文被读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成有类似原作交际功能的译文。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翻译更富有实用价值和意义。
2.“动态等价”理论
翻译等价的概念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奈达用交际法来解决这一课题。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译文应当尽量选用让译文接收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这就形成了他关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等价”理论。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对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3.翻译受众的感觉
奈达在其理论著述中对读者的反应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认为,译文应该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读者里产生反响。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的质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作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否基本一致(马会娟,2003)。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和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1.贡献
奈达的探索之路是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科学化而不断开拓的道路,特别能说明西方翻译论中的语言学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学者和翻译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或是一项技能,他们都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奈达却认为翻译是科学,他认为:“正如语言学被看作是描述性的科学,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同样也是科学的描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翻译研究的学术性和系统地位。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为多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刘宓庆,1989)。奈达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读者反应纳入翻译标准之中。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将研究重点从信息的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他极其重视翻译中读者的作用。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接受译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评论家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2.批评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首先,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遵循“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的原则,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其次,核心句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再次,“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的,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林克难,1998)。
四、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研究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二十多年前被介绍到中国,受到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甚至推崇。但二十多年后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即翻译理论无用。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有人认为: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在中国翻译界掀起了一阵波澜,但并未“乱了阵脚”,而是引发了一场严肃、深入、理智的讨论,使人们对翻译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加关注。
刘四龙先生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以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首先,奈达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有偏差,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产生“翻译理论无用论”的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其次,奈达过于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最后,奈达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刘四龙,2001)。
五、结语
尽管奈达的翻译思想有种种缺点与不足,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为指南,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现代翻译学起了无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尽管奈达的理论倾向转变对我们的翻译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根据他的一家之言就改变或放弃我们的理论研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描写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从奈达现象看中国翻译走向成熟[A].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J].中国翻译,2001.
[3]刘宓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中国翻译,1989,(3).
[4]林克难.奈达翻译理论的一次实践[J].中国翻译,1996,(5).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林克难.“动态对等”评论的意义与不足[J].福建外语,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