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优课 取长补短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fe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笔者受邀担任了几次优质课的评委,在总结年轻教师授课和观摩优质课的问题时发现,年轻教师需要积极地模仿、借鉴、吸收、内化优质课的优点、长处。借课补能,借智补智,既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升的紧迫需要,也是年轻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教学设计的严谨性
  年轻教师在观摩优质课时需要针对性地学习、借鉴授课教师把控教学内容的横向、纵向联系,掌控教材的衔接点、迁移点,针对教、学、练、赛、纠、评等细节性设计与弹性化操作。如,复习蹲踞式跳远与学习挺身式跳远的优质课中,年轻教师应重点学习授课教师如何围绕教学要点进行衔接;以空中动作的相同点与差异点为切入点进行对比教学与练习,以便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原地、慢走、慢跑等模仿学练,从助跳板踏跳进跳高垫辅助展髋挺身空中动作练习,到用沙坑进行短程助跑增加练习组数与练习次数来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教学效果显著。
  二、教材搭配的科学性
  教材的科学搭配是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薄弱之处,年轻教师应学习优质课中教材的精心搭配,通过新与旧、主与次、难与易、上与下、技术与素质等与游戏、球类、体操类、武术类、身体素质等的融合,对学生施加不同的刺激,提高学生学、练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如,跳远教学与三级跳远教学之间可进行单腿跳 跨步跳 单腿跳的接力游戏来衔接教学。
  三、负荷设计的准确性
  年轻教师对体育负荷的预设、调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年轻教师要针对性学习优质课负荷设计的精确性,确保学练过程的适切性。如,通过单足跳、障碍跳游戏来发展腿部力量,男生单足跳的高度为30~40cm、双足跳的高度为50~60cm,而女生则相应要低10~15cm左右;负荷为30 ~40次/组×3~4组,组间间歇5~6min/组。练习过程中可动静交替来调节运动量与强度,确保安全、高效。
  四、场地器材的功能性
  年輕教师场地、器材的整合能力相对较差。年轻教师应重点学习授课教师对场地的巧妙设计与功能化运用,如定位法、顺势法、循环法、图形法、组合法等,针对球、绳、垫、凳、毽、栏、拉力器、杠铃、标志桶、标志盘、绳梯等的一物多用,及场地、器材的创新组合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如,用橡皮筋替代横杆进行跳高练习,横用沙坑进行短程助跑的跳及三级跳远的腾空步练习;运用绳梯进行各种跑、跳、跨的组合练习;运用五颜六色的毽子摆放图形进行蛇形跑、曲线跑、折返跑等。
  五、分层教学的差异性
  年轻教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年轻教师要重点学习授课教师因材施教、施练、施纠、施评、施助的教学手段。如某小学高年级跨越式跳高中,授课教师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轮换方法,用橡皮筋连接在篮球架上,进行6种不同高度的升降级分层练习,学生先从高度较低的组进行练习,连续跳过3次后,进入下一高度组练习。以此类推,直至最高的组,最高一组的男生和女生可再适当增加高度,让每一名学生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组进行练习,增加练习次数,增强成功性的技术体验,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要领。
  六、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年轻教师教法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年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学习授课教师以教材、学生、场地、器材等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实施直观教学、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循环教学等,提高教学有效性。如,讲解的形象化、口诀化;示范“点、线、面、体”的规范化、准确化;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集体纠错、个别辅导的优化性;再如,篮球优质课中执教教师为纠正多数学生低头运球的习惯,采用3名学生一组,每人运1球的圈内运球夺球淘汰赛,有效纠正了学生运球低头、不保护球的错误。
  七、节奏变化的掌控性
  年轻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掌控能力较差。年轻教师应重点学习授课教师通过难易结合、疏密相间、动静结合、快慢结合、上下结合、收放交替、练赛结合等方式使学练过程波澜起伏,充满活力。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授课教师让学生在分层练习规定次数后,通过教师、优秀学生展示,主动让学生休整,调节体能,提高学、练效果。
  八、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效率不高是年轻教师的短板之一,年轻教师要善于学习优质课中针对教学目标达成过程和结果体现出来的设计的精细性、组织的精湛性、负荷的精确性、调控的及时性。学习授课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来保障教学效益,使学生达成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熟练到熟练的教学效果。如,某新授蹲踞式起跑教学年轻教师应重点学习授课教师是如何通过讲解、示范动作要领(蹲踞式起跑器的安装2式(普通式、拉长式)、三个口令、四个支点、一抬一移、摆蹬结合、三个逐渐等)、学生集体模仿练习、口诀提示、集体纠错、个别辅导、分组练习、展示、游戏等途径来完成教学任务。
  九、教学特色的鲜活性
  优质课教学中有较多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年轻教师要善于通过观摩挖掘授课教师“亮点”。如,凸显授课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及观摩者共鸣的新颖教法、学法、练法、纠法、评法;时间控制和各环节过渡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教学应急中扭转僵局的成功之举,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激发,偶发事件引发的灵感和智慧性的应变,生成性细节的画龙点睛等值得年轻教师广泛、深入地加以学习和借鉴。
  年轻教师要快速成长,就要善于借助观摩和积极参与优质课,“借智补智,借力使力”,有目的地去学习、研究、感悟、借鉴、吸收优质课的精华,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精确预设教学负荷,使教学过程更安全、高效,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胜任一线教学。
  参考文献:
  [1]余立峰.优质课服务于常态课的一些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9(7):32-33.
  [2]丁术虎.体育优质课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9):70-72.
其他文献
一、依托技能教学实现目标  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赖于技能的学习。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痛苦”,肌体在承受一定负荷后产生疲劳,在疲劳、恢复的反复过程中,体能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跨栏跑、耐久跑等需要学生在练习时充满信心和决心,在此类教材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科学选择教学手段,从正面引导学生勇
本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已圆满结束,与上届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课堂教学的质量都有所提升,有幸参与现场点评,也等于是多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评课,不由自主地引发了对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的梳理。希望这样的思考与梳理能够给广大的体育教师带来些许启发。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定位  常言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丰富“中国学校体育”微信公众号及“菁体育”视频网站内容,探索杂志期刊和网络融合运营的新模式,更好地展示区域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可操作范本,搭建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杂志将与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合作面向全国网络直播“初中组第三届教学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16年12月18-20日。  活动地点:宁波市惠贞书院(育才校区)
笔者从上学开始最喜欢的课就是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有广阔的蓝天、有芳香的绿草、有运动的汗水、有比赛的竞争、有失利的遗憾、有胜利的喜悦……还有其他课上所体验不到的五味杂陈和欢声笑语。最讓笔者敬佩的教师也是体育教师,因为体育教师有高大的身影,有洪亮的嗓音,有矫健的身姿,还有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指导……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和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向往,最终,笔者走上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路,学会了坚强地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 
一、新入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普遍存在“生、浅、偏、乱”4种现象。具体来说“生”就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环节与组织方法比较生疏,课堂教学无序,对教学进程控制能力弱,如同在“赶小猪”;“浅”就是对教材内容理解肤浅,运用教学方法简单,如立定跳远教学,往往直接教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完整动作练习,没有教法与学法措施;“偏”则是年轻教师普遍存在“偏项”情况,只掌握一两项专长的体
宋晓露老师以《老师,我不舒服》为题,例举了体育课堂教学中女生特殊表现行为的教育问题,对于女生青春期所表现的特殊行为如何开展处理,这是中学体育教师经常面临困惑的一个教育难题。宋老师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策略、案例反思5个方面进行阐述,案例选择点突出,教育研讨点明确,直击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行为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当下“立德树人”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中的热门话题。健康行为是发展学生运动
一、教学用语要“准”  准确的教学用语,既要体现用语的专业性,又要体现对文字的概括能力,可概括为以下2点。  1.语言表达要“专”  专业术语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可分田径、技巧、体操、武术、球类等专业术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结合具体的教材,运用专业的术语准确表述动作方法、练习方法、评价标准等。如,专业动作名称、技术名称、口令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各种身体练习中做到正确、清晰、
研讨背景:“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主要核心素养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方面。其中,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基于目前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状,体能练习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而且体能练习对“体育品德”中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等素养的养成显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它是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通常所说的教学策略是为完成体育课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在教学中,同样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执教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以及场
笔者所在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精神,大力推广足球各项工作,于2015年成立校园足球队。足球队成立初期在课余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出现矛盾,后经过不懈努力,两者矛盾缓解。笔者结合案例试析如何有效处理好学训之间的关系。  一、科学训练是基础,交流沟通是关键  案例:一次,几位班主任向笔者反映班里参加足球训练队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无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