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女足U18联赛前场接应跑位运用情况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2008年全国女足U18联赛决赛阶段16场比赛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在全国U18年龄 段比赛中前场接应跑位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1)接应队员跑位不 合理主要是跑位的时机不合理和跑动路线不合理。2)跑位时机不合理主要是明显跑动过晚 或是没有跑动,而跑动路线不合理主要是跑位队员没有通过合理的前插、斜插、回撤、横拉 开等跑动来拉开空当或没有摆脱防守队员而接球。
  关键词:U18女足;接应跑位;联赛
  中图分类号:G8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105-04
  A Research on the Running of the Ball in the Frontcourt in theU18 League of National Female Football in 2008
  CHEN Xiaoke1,GONG Liang1,ZHAO Liang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 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16 matches of national league of Chinese women football U18, i t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matches. The results arethe followings. 1)The supportingplayers gets into unreasonable position dueto improper time and path of run. 2)The main cause in time of run are either l ate or absence of running; the main cause of improper path are unreasonable forw ard runs, diagonal runs, backward runs and cross runs.
  Key words: U18 women’s football; run of the ball; league
  
  现代足球比赛进攻和防守的节奏越来越快,防守队员对进入自己半场的对方控球队员将 会进行严密的防守,而进攻队员接应跑位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进攻的质量。以往的研 究,仅局限于电视比赛录像转播带的观察分析,无球队员接应跑位很难观察到。本研究通过 对比赛现场直接录像进行分析,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对2008年全国女足U18联赛前场接应 跑位的研究,从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的女足训练与比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8年全国女足U18联赛的江苏、河 北、河南、四川、上海、山东、北京、广州、天津9支球队的16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 辑分析法。比赛场地的划分:比赛场地为:长105 m,宽68 m。距球门线16.50 m划一条与球门线 平 行的直线,再划一条距球门线30米左右与球门线平行的一条直线,将罚球区的两条与球门线 垂直的线段延长至中线,4条线将半个球场划分为9个区,定义为前场(图1)。从左边路开 始依次为1区、2区、3区,中路为4区、5区,罚球区,右边路依次为6区、7区、8区。图1 场区划分图根据本研究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一区与六区、二区与七区以及三区和八区的 接应跑位特点基本相同,所以本研究着重对一区、四区向三区、五区和罚球区传球时的接应 跑位特点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前场一区传向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的分析  通过表1可以看出:女足队员从1区传向2区的次数最多,为130次,且跑位接应效率较 高,一区内的传接,一区向四区的传接也有很高的效率,这说明女足队员短距离传球、接应 运用较多。但是这几个区域的传接球不能够形成威胁球,故意义不大。一区向三区传球形成 的接应次数较少,也没有研究价值。一区向五区、和罚球区传球是属于向对方后防线有威胁 性的传球,所以主要研究一区向这两个区域传球时传向区域接应队员跑位的情况。
  0%2.1.1 前场一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前场一区总共向五区传球79次,在五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28次,不合理为51次,跑位效率为 35.4%。这说明女足队员传接成功率较低,接应队员跑位存在以下问题(表2)。
  表2 前场一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5(29%)24(47%)12(24%)51由表2可看出,在此次U18联赛中,前场一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主要是跑动路线不合理,占总数的47%,通过录像分析主要表现为:接球队员没有摆脱防守队 员就向传球队员要球;队员横向的跑动较少,导致接应的位置过于单一,致使传接球失误。 其次是跑位时机不合理,占总数的29%,通过录像分析主要表现为:传球队员与跑位队员不 够默契,传球和跑动的时机不够恰当,从而导致失误。
  2.1.2 前场一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前场一区总共向罚球区传球13次,在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2次,不合理为11次,跑 位效率为18.2%。说明我国U18女足队员,从中场两侧向禁区传球的战术运用较少,且成功 率不高,通过分析比赛录像,发现失误率较高的原因如表3所示。
  表3 前场一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4(36.4%)7(63.6%)011 2.2 前场二区传向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0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二区向罚球区传球的总数最多,所以接应跑位的次数也最多, 为98次,而且跑位比较合理,效率达到75.5%,通过分析比赛录像我们可以看出,U18女足 队 员在大禁区两侧45度角向禁区内起球这一战术运用较多。其次二区向五区传球次数为66次, 接应跑位相当合理,效率为90.9%,通过录像我们可以发现,U18女足队员从二区向五区传 球 时多以短距离的脚内侧传球为主,所以成功率较高;二区向其它区域传球和跑位接应都不能 够造成威胁球,本研究将着重研究二区向罚球区和五区传球的接应跑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1 前场二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前场二区总共向罚球区传球98次,在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74次,不合理为24次,跑位 效率为75.5%。分析其不合理的跑位接应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前场二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0(41.6%)14(58.4%)024从表5 中我们可以看出:U18女足队员在前场二区向罚球区传球,接球队员的接应跑位不合的原因 主要是跑动的路线不够合理,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发现:U18女足队员在罚球区内接应禁区两 侧45度角的传中球时,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队员的前插和斜插的意识不够,造成传中 球被后卫队员破坏;前插和斜插的时机的把握,过早造成越位,过晚则会形成在后卫身后接 球的局面,所以都非常容易被后卫破坏。
  2.2.2 场二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前场二区总共向五区传球66次,在五区接应跑位队员跑位合理60次,不合理为6次,跑 位效率为90.9%。这两个区域的传球多为短距离的脚内侧传球为主,U18女足队员的接应跑 位 的成功率非常高,而且接应跑位的时机和路线比较合理,但这些传接仍然是以短距离横传球 为主。不合理的原因如6所示。
  表6 前场二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416 2.3 前场三区传球,传球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0%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三区向罚球区的传球次数最多,为79次,说明U18女足队员 下底传中的战术运用较多,而且从三区向罚球区传球能够直接创造得分的机会,所以本研究 着重研究三区向罚球区传球,接应队员的接应跑动情况。
  2.3.1 前场三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前场三区总共向罚球区传球79次,在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40次,不合理为39次,跑 位效率为50.6%。分析其接应跑位不合理的原因如表8所示。
   从表8我们可以看出:U18 女足队员在前场三区向罚球区传球,接球队员的接应跑位不合的原因主要是跑动的路线不够 合理,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发现:U18女足队员在罚球区内接应下底传中球时,造成失误的主 要原因是因为队员的前插和斜插的意识不够,造成传中球被后卫队员破坏;前插和斜插的时 机的把握,过早造成越位,过晚则会形成在后卫身后接球的局面,所以都非常容易被后卫破 坏。
  表8 前场三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524039 2.4 前场四区传球,传球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25%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场四区向五区的传球次数最多,接应跑位次数为237次, 其中不合理的接应跑位为116次,效率为51.1%,通过观察录像我们发现:U18女足队员在从 四区拿球时候,多会选择向五区短距离的传球,但是虽然是短距离的传球,由于接应队员的 接应跑位不够合理,导致效率并不高。而从四区直接向罚球区的传球非常少,从录像中我们 可以看出:U18女足队员的快速反击较少,所以很少有直接打对方身后的传球。本研究对四 区向五区和罚球区这两个区域传球时,接应队员的接应跑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2.4.1 前场四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前场四区总共向五区传球237次,在五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121次,不合理为114次,跑 位效率为48.1%。具体接应跑位不合理的原因如表10所示。
  表10 前场四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224448114在此次U18联赛中,前场 四区传向五区,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主要是无跑动,占总数的42%,通过观看比赛发现 ,U18女足队员在五区接应四区的传球时,位置站的比较死,跑动较少,横向和回撤接应不 够。使得防守队员非常容易判断传球的路线,很容将传球破坏。
  2.4.2 前场四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 前场四区总共向罚球区传球22次,在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12次,不合理为10次,跑 位效率为54.5%。由于四区向罚球区传球的次数占据的比例较小,U18女足队员很少采用, 所以在此不做具体分析,接应不合理的原因如表11所示。
   2.5 前场五区传球,传球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区向罚球区和五区内传球次数最多,分别为68和69次,但 是效率都不是很高,分别为41.2%和32%,通过观看比赛我们发现:U18女足队员在五区(禁 区前沿)拿球时,多会在五区内传球和直接向罚球区传球,接应队员也多会在这两个区域接 应要球,所以本研究着重研究五区向罚球区和五区内部的接应跑位情况。
  表11 前场四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25310表12前场五区传向目标区域接应队员跑位效果统计结果
  传 球目标区域总数跑位合理跑位不合理效率5区
  0 2.5.1 前场五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前场五区总共向罚球区传球68次,在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28次,不合理为40次,跑 位效率为41.2%,其具体不合理的表现如表13所示。
  表13 前场五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7(42.5%)15(37.5%)8(20%)40 在此次U18联赛中,前场五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主要是跑位时机不 合理,占总数的42.5%,其次是跑动路线不合理占总数37.5%。通过观看录像分析,前场五 区传向罚球区,罚球区接应队员跑位时机不合理主要是明显的跑动过晚;而跑动路线不合理 主要是没有摆脱防守而接球。
  2.5.2 前场五区内传球,五区接应队员跑位效果情况分析前场五区之间总共传球69次,在五区接应队员跑位合理22次,不合理为47次,跑位效率 为32%。其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如表14所示。
  表14 前场五区内传球,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原因统计
  原因跑 位时机不合理跑动路线不合理无跑动总数次数10211647在此次U18联赛中,前场 五区内传球,五区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主要是跑动路线不合理,占总数的44.7%,其次是无 跑动,占总数34%,跑动时机不合理占21.3。通过观看录像分析,前场五区内传球,五区接 应队员跑动路线不合理主要是没有牵制防守队员;而跑位时机不合理主要是明显的跑动过晚 ,队员回撤和横向的跑动不够,使得空挡较少,传球和接应的目的性非常明显,防守队员非 常容易识破并将球破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接应队员跑位不合理主要是跑位的时机不合 理和跑动路线不合理。
  2) 跑位时机不合理主要是明显跑动过晚或是没有跑动,而跑动路线不合理主要是跑位队员 没有通过合理的前插、斜插、回撤、横拉开等跑动来拉开空当或没有摆脱防守队员而接球。
  3.2 建议  1) 训练中采用压迫式的防守方法来提高队员快速摆脱、回撤、横拉接应球的能力。
  2) 通过比赛录像观摩,让队员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观察的意识。提高阅读比赛的能 力。
  
  参考文献:
  
  [1]张廷安. 第十五届世界杯男子足球决赛阶段攻入对方发球区附近30米区域 传接球失误原因的调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1):39-43.
  [2]陈志明.足球无球队员的跑动接应[J].体育科技,1998(1).
  [3]张廷安,任定猛.中国成年女子足球国家队传接球失误原因的分析与启示[J].第 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计量分析等方法,对1998-2007十年间发表在13种中文 体育核心期刊上有关武术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与展望。结果为:发文量呈稳步增长态 势;具体研究领域不均衡;单一研究方法较多;载文地域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论文的合著 率为49.86%,合著指数为1.77;核心作者群为48人。篇均引文量为7.17篇;引文类型是 科技期刊和著作持平。从研究内容看:武术的基础性研
摘要:以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特殊性为切入点,即在“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工作能力”下,对该项目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手臂挥击能力、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橡皮筋组合训练法、坐姿状态下克服人为阻力训练法及小力量快速力量训练法等专项体能的特殊训练方法,并依据残疾程度提出有针对性地训练要求,系统阐述坐式排球特殊体能训练的特征、构成和主
摘要:运动动机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系统,运动员从得知比赛消息到比赛完成,其中有许多因素在不同时刻都对动机发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运动动机的系统变化过程,发现其规律,从而进行动态调控,为运动员发挥水平、取得佳绩,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以北京地区两种等级的59名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在周期训练中不同时间段的动机状况的回顾,研究运动动机纵向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北京地区;动机;运动动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