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根:出国让我洞察到更远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阳根说他的人生是从1978年才真正开始。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执行极左政治路线的“四人帮”已经被打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则正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命运变革。
  也正是这一年,全国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有610万人报考,而录取人数只有40.2万人。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一朝喷涌而发。当时一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的李阳根,还在农村插队做知青,对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倍感意外,他兴奋的准备考大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成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一名学生,努力做出这一步改变的李阳根那时候并没有清晰的预见到自己会有个怎样的未来,但上大学转变彻底改写了李阳根的命运。“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我就不会上大学,甚至现在连小学的文凭也没有。现在可能就是一名农民或者军人了。”李阳根说。
  
  从翻译官到留学生
  
  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大龄的学子们像干瘪了许久的海绵,显得更加如饥似渴。四年后的1984年,根据当时的毕业工作分配制度,李阳根回到沈阳老家,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做了一名日语的学术交流翻译。此时的中国,已经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宝钢正处在第二期引进日本设备阶段,国家冶金工业部需要日文翻译, 27岁的李阳根被调到冶金工业部外事司,成为了一名翻译官。在很多人看来,李阳根的工作已经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了,但他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李阳根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洞察,让他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80年代初,我随政府代表团去日本交流访问,在日本的见闻不论是人文环境还是硬件设施,对我的冲击太大了。他们50年代时候跟中国差不多,为什么仅仅30年能做到这么发达?”那次出访震撼了李阳根,但其实真正促使李阳根东渡日本的原因,是他对未来的预见。李阳根和日本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一样,觉察到从邓小平78年的访日开始,中国发展经济的决心和热情日渐高涨,其日后的发展一定势不可挡。这时候,日本的企业家们暗暗加快了公司的中国战略步伐,而李阳根则加紧了去发达国家取经的决心,他打算用语言作为工具,再进修一门专业作为“武器”,日后回国内大展宏图,这个“武器”是他选择的法律专业。
  1987年,在单位办理了停职留薪后,李阳根自费公派来到日本攻读法律硕士学位。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李阳根每天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打工,每天只睡3、4个小时,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变成了报童、加油站工人、地铁修建工,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并没有让李阳根觉得自卑,但89年事件却让李阳根深深的感到了彷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李阳根真的害怕了,他虽然一直对国内发展充满信心,但也担心这次敏感的政治事件会让国内又走回头路,于是原定89年底回国的李阳根决定继续留在日本。
  
  现在是回去的时候了
  
  李阳根海外求学期间,邓小平在南方进行了一生中两次著名的“南巡”,一次是1984年,另一次是1992年,这两次并虽然没有政策宣示责任和明确目的,但激发出来的改革热情却是出人意料的。南巡后,开放之风从南吹向北,势不可挡。90年代后期,中日贸易越来越频繁,日元升值又导致更多的日本企业到华投资,到了90年代后期,信息、设备、技术的交流越来越多,接踵而来的各式各样的机会也蜂拥而至,已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在大型公司做法律顾问的李阳根看到了机会,“我的舞台在国内,现在是回去的时候了。”
  99年开始,李阳根先是以日方代表身份回到国内,国内的景象让他为之一震,他没想到短短十年间,人们的观念转变如此巨大,到处充斥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口号。这时,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这些先富的人分为两种,一种人盲目的欢呼雀跃,最典型的代表是暴发户,他们又很快的把赚到的钱挥霍一空;还有一种,就是找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并牢牢抓住,李阳根就是后一种。
  起初,在为一家中日合资的衣料企业做法律顾问的同时,李阳根发现了国内企业咨询的巨大服务空间,“那时很多律师都认为自己是专家,是企业在求他们做事,所以除了法律问题外,他们几乎不会多管一点“闲”事,但其实律师顾问也是个服务者,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律师才是称职的,也是企业家们最需要的顾问服务。特别是在中国外资企业增多,内外资磨合阶段,这种懂两国文化的法律咨询服务是奇缺的。”
  不久,时任日中法务交流机构秘书长的李阳根就借助自己在日本企业间的信用和客户资源,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上海彦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咨询,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以法律为武器,以语言为工具,兼作会计、调研等咨询服务。目前为止,李阳根的公司业务已经稳跨中、日、韩三国。
  对于当下和未来,李阳根坚定的认为:“中国以前沉睡的时间太长了,前进的步伐仍讲继续,崛起是一定的!现在开放的大潮后浪推前浪,需要咨询或者需要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对于四面八方的诱惑,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得长远,就要懂得取舍,懂得轻重缓急,这是这些年自己做企业和帮日本企业家做咨询得到的最真切的体会。日本的企业家们做的确实很成功,我在日本演讲时常说一句话,‘日本应该从中国引进政治家,中国应该从日本引进企业家’。”
  
  评述:
  李阳根具有足够的坚忍和洞察力。社会的变革给了每个人机遇,但李阳根用他的坚忍和洞察力牢牢抓住了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这三十年的经历,好像都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所以他能坦然的接受并坚持下去。 李阳根常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句话,他却能够做到亲力亲为,取百家之长,也许是李阳根能够拥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力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是人民财富迅速积累的三十年、是引进来走出去的三十年、是人性充分解放的三十年。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是其中最刚毅的线条、最浓重的色彩。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三十年来,是他们打破制度的桎梏、是他们创造社会的财富、是他
期刊
工作时长和高压力环境以及风险性让潜在进入者失去了兴趣。20年前起步的年轻人当时不可能想到,投资银行家的收入会比国家法官或大学校长高多少。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观点一度点燃了资本主义批评者的怒火,更曾令某些有钱人感到一阵带愧疚。假若只是如此简单就好了。谢天谢地,伦敦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如此深入的了解,例如最近
期刊
从员工到车间主任,从国营大厂到民营企业,谢青超在一个工厂里见证了东老工业基地的繁盛与失意。1978年,21岁的他上山下乡归来,进入毛纺厂,成了一名国企工人,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51岁的他担任该毛纺厂车间主任四年,民营企业干部。    从文革中走来       “我是这样读完十年书的,65年上学,66年开始文革,75年毕业,上山下乡,76年文革结束。”谢青超就是这样到了吉林省桦甸,成为了一
期刊
每当风险偏好回归、资金寻求高回报之时,处于全球经济焦点的中国概念总有一波动人的行情。在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自由兑换之前,作为“投资中国”的最便捷渠道,香港股市的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经过将近6个月的徘徊,恒生指数在4月16日曾最高摸高至15,977点水平,最近终于徘徊在15000点水平上下。  在2008年10月底中国政府明确发出“强力刺激经济”信号后,借美国金融机构财报好于预期的助力,经过将近6个月
期刊
如今,44岁的陈光全在四环生物产业集团CEO位置上已经干了近8年。而此前的14年,他则一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国中化集团)工作,从普通的业务员到一方“诸侯”,“官”至副局级企业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从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说,从国企到民企后的8年里,他摆脱了很多束缚,透过企业的兼并、收购及资本运作,协助“老板”让一个有着几十亿资产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而日渐壮大。不过,谈到14年的国企
期刊
“龙之媒”是国内知名的专业广告文化书店。作为拥有六家分店的徐智明,在小学时还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辍学两年。1979年春,徐智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插班到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就是发现家里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在日用粮杂都需凭票购买的时期,徐智明发现好吃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想吃花生、瓜子也不用等到过节了。    读书启蒙从政愿望    读书,贯穿了徐智明的整个中学生涯。“那个时
期刊
“1999年7月15日,当我看到6月出版的《大家》将以往的封底诗画版变成了商业广告时,我便不再坚持了!连《大家》这样的杂志都在商品经济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了,我还在坚守什么纯净的文学!”从1986年入伍至今,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赵琼更经历了20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有过激情、有过困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笔者依然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有着对文学发展的担忧。他坚守着“面对人心,面对语言”为“
期刊
2008年,对张晓林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他六十岁,走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三十年。而这一年对于中国亦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它的第一个三十年。当这两个似春水东流的三十年在张晓林这里汇聚时,搅起无数涟漪,因为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张晓林通过创办企业,实现了自己从“无产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微光初现    1978年改革的气息渐渐在大江南北开始弥散开来,那些
期刊
虽然在朋友圈中仍被尊称为“华市长”,可在华国强的眼中,远离官场,远离家乡近十年的自己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了。面对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中介“我爱我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千万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华国强,我已很难从他的身上嗅出官员的气息。如此轻松彻底的职业转型,固然与他勇于面对新挑战的性格有关,但更得益于这30年来悄然发生的时代思潮的变迁。    迈向仕途      华国强说,如果时光倒转,再
期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如今就业率持续偏低的现状。如今的企业招聘早已不再过分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践能力或工作经验的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实践经历成为了求职招聘中重点审视的方面。同时,随着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我国教育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实践已经在各高校中普遍起来,越来越多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都得到实施。但是,当下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