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董桥:读书、文章、做人……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11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文道(以下简称梁):董先生,你之前在电话里说不可能介绍你最喜欢的书,这是为什么?
  董桥(以下简称董):因为老了,
  我就觉得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在我们老人家心里面看,好书无非就是里面有一些段落好,它不可能全本都好。书好的都是某一个段落好,某一个章节好,或者是某一个结论好,它不可能完美。包括现在所有的经典,英国的、美国的,当你全部再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瑕疵。我发现,每一本书跟漂亮的女人一样,我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我会心动,我会想抱抱她,可是我不会想到要跟她结婚,当你靠近她的时候,你总是会发现一些缺点,你距离远一点看的话,很漂亮,很迷人。书也一样。
  梁:你是不是年纪大了以后,眼光挑剔了?
  董:所以这是老年的悲哀,也是老年的“奖励”。悲哀是因为你看到的人生,不那么容易就有“有意思”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你的“奖励”,是因为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就比如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完美的。所以你现在要我推荐好书,像给学生写书单,我就会叫你自己去摸索。
  梁:写作的人当然也会看很多书,但是刚听你那么讲,我觉得你是完全自觉地从作者的态度去看的。比如说,你会很留意人家的文章怎么安排,然后再问自己,换了是我会怎么写。
  董:书在我的手上,它的作者死掉了,我就像在瞻仰他的遗容。这时我的感觉会很灵敏,如果他写得不好,我看两眼就扔掉;写得好,我就会试图感觉他写的时候在想什么,他想怎样安排。有的作家好在哪里?好在他肯经营,而且他让你看到他的经营。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就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像张爱玲,我真觉得她好,她好在不怕把她自己的全部摆进作品。她是一个现代人,同时又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人,那是我最怀念的时代,她把自己那个时代完全放进她的书、她的文章、她的每一句话里。她又是个天才,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布局好,故事好,不是,而是她的文字好。她能够在某个地方巧妙放进一个灵敏的观察,很平易简单地就写出来了。你看的时候简直想哭,为什么会有人看到这个东西?落花流水皆文章,真不容易。
  梁:但她的东西翻成英文就不太行了。
  董:当然不好,那种感觉不能用英文讲。再从这点说下去,我现在怎么看英文书?又为什么保持看英文书呢?因为我要那个感觉,那种真正懂英文、进到英文世界里面的感觉,这正是现在中国作家最需要的一种东西,就是进去他人的世界。但进去真的好吗?进去不见得好,进去那一个时代的世界,又是一个学问。你要进到现代的纽约、伦敦、巴黎,跟你要进到30年代的纽约、伦敦、巴黎,完全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很多朋友跟我讲:你们真好,懂得外国语言,你们的文章就有特别的感觉。我承认,因为我懂一样外文,而且很深入地懂,我就能感觉到那种脉搏。但这段过程是很痛苦的,我真的是死命去“啃”的。
  梁:回想起来,那批经典作家之中你最喜欢谁?
  董:毛姆。我十三四岁时就看毛姆了,当时看了就扔掉。然后现在再看,“I am a story teller(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这句话我永远都会记得。“Story teller(讲故事的人)”是作家必须记住的一个很重要的、很基本的想法,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Story teller”的话,你就不会写得好,你的文章也不会好。毛姆很会讲故事,我就看他的故事,我看他写的人,就像我在英国接触到的所有的英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有的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想要经营一种比较英文化的东西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它。还记得《人性的枷锁》吗?讲到菲利普小时候在学校里被人家欺凌,我就想到我在英国的时候,我的孩子被人家欺凌的情况,那种感觉很真很真,跟他写得一模一样。为什么他写得那么简单,可就是那么动人?难啊!只有半页,要是把它延伸到一页、两页的话,一定完了。他肯定删了很多东西,留下来的就很珍貴了。我就记着这点,它对我写文章会很有用。一千七八百字的文章,你要怎么样经营,那是很要命的东西。
  梁:文章是不是你现在,甚或是一生致力去追求的一件事业?
  董:不只是追求,它还是我一生里面最享受的一种经历。我不会期望人家怎么看,我享受我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私人生活,跟我读书一样,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梁:你现在写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会不会担心很多读者说看不明白你写的东西。
  董:八九年前因为我在写社论,我还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完全没有包袱。
  梁:就跟你看书一样?
  董:完全一样。我觉得不要把书看成是很神圣的东西,这个观点一定要改。
  梁:你觉得香港在华文世界里会不会比别的地方糟?
  董:不是特别糟,而是特别叫人遗憾。它底子好,有充分的条件,但叫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人、一个老师可以感化一群学生,去淘这样可贵的资产,而且文字也被污染了。一个作家不能有居心,一个作家跟一个人一样,你必须坦荡荡,你必须没有任何居心。
  梁:什么意思?
  董:是做人的居心、做事的居心、生活的居心,完全在你的计算之内,如果做人做得那么“精确化”,人会有价值吗?
  梁:但是你说的“居心”跟文章的“经营”不一样吧?
  董:完全不一样。做人,就是希望还没有做好文章之前先做好人。溥心畲教张大千画画教了半天,教了什么呢?他会问张大千:“你写了诗没有?”“有呀……你教我画画为什么问我写诗了没有呢?”“写吧写吧,写得多自然会画。”为什么?这是要他培养诗里面的画意,先打底,至于技术、技巧,那太容易了,练练就行了,但是胸怀难。你说我们做人是不是一样?心里面要有正气。
  梁:你现在会不会觉得很寂寞?
  董:我一点儿也不寂寞,除了我的工作之外,我生活在我自己的一个夜读时间里面,这个夜读时间包括我玩儿的东西,古董、书法,在那个夜读时间里是一体的。如果真有点儿寂寞,是因为这个时代快没有我想要的一些东西了,但这种感觉是好的。对一个写东西的人来讲,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总好过没有。写作的人只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投进时代里面去,可能你会找到一些好东西;另一条是你完全抗拒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从而退回到一个你觉得舒适的过去的岁月里。
  (选摘自“凤凰网·读书”2014年4月29日,有删减)
其他文献
【经典文本】  夏日的绿荫里躺着一头猪  侯德云  天地间灌满了火辣辣的热。他愤愤地骂了一句:这鬼天气!骂过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抬腿向村子走去。  他光着膀子,衬衫随意搭在肩上。浑身上下黏叽叽的油汗把他纠缠得很不舒服。太阳快要落山了,咋还这么热呢?他觉得老天爷一定是老糊涂了,就像村里活了90多岁的那个白发老太婆一样,耳聋眼花,弄不清是是非非了。  只锄了几垄地,他就受不住了,嗓子里冒了烟。他要回家去
期刊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场了。”  ——题记  微风轻抚树叶的沙沙声摩擦着敏感的双耳,使心止不住的发痒。窗外鸟儿偶然的合鸣,更是给晴朗的午后添上了一丝说不明道不清的异样。这样静谧的地方,最适合捧一本書,端一杯茶,在书桌前消磨时光。  可惜,看的书不大对。父亲的书柜里有一本老旧的书,出于好奇,我把它抽了出来。咦?《空中的勇士》?是讲动物的,还是写科幻的?抑或是一篇散文?都不对。翻开书
期刊
前记  当我看到姚老师给我发来的写作邮件时,距离我和姚老师的上一次见面已经一年半有余。看到她熟悉的行文,仿佛又见语文课上她双眼清亮、嘴角含笑地与我们侃侃而谈。那种活力、那种对文字由衷的喜欢,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真真实实可以让人感觉得到。这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依旧留存的东西,可以感染我们一生。这么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邀请我写这篇文章,对我的信任令我欣喜万分又诚惶诚恐。学浅才疏,唯愿尽微薄之力写出恩师对
期刊
微言语  年轻时吃过的苦,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路。  微言语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  微言语  总是畅想美好未来,却抵不过一个努力的现在;总是照顾每个人的感受,却注定让自己不好受;总是习惯了将就,才会变得没有理想和追求。你只需努力,剩下的交给时光。从量变到质变,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
期刊
期刊
当我还在你的面纱旁游戏,  还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  还倾听你每一声心跳,  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  当我还像你一样满怀信仰和渴望,  站在你的图像前,  为我的泪寻找一个场所,  为我的爱寻找一个世界;  当我的心还向着太阳,  以为阳光听得见它的跃动,  它把星星称作兄弟,  把春天當作神的旋律;  当小树林里气息浮动,  你的灵魂,你欢乐的灵魂,  在寂静的心之波里摇荡,  那时金色的日
期刊
期刊
我看不清这岁月的轮廓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开始  回忆经过时光的酝酿散发光彩  无论我如何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影掠过  我爱极了每一片叶子边缘的光芒  如同我触碰你指尖的时候  世界递过来的眼光  翻开记忆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点评】  这是一首带有席慕蓉、余秀华烙印的诗。
期刊
美国当代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说,写诗的人不必觉得诗人必须沉吟哀悼纽约世贸大厦的灾难:诗歌的精神从来就跟邪恶对立;一首写蘑菇的诗、写遛狗的诗,也许反而可以贴切回应“911”带来的惨云愁雾。话虽这么说,《美国今日报》邀请诗人选一首旧作抚慰国殇的时候,他还是选了《死亡》(The Dead)。  那首诗写逝者在天堂上乘坐一叶玻璃扁舟划向永恒,远远俯视人间的动静:看着我们在穿鞋子、做三明治;看见我们躺在草地
期刊
秋意渐深,偶尔好友宾朋小聚,坐在轩敞堂皇的餐厅里的时候,心里总期待着一种格局更小、氛围更温馨的地儿,菜不较丰俭,酒莫论贵贱,未必需要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只要好友之间能够借了一些些的酒力,天南海北地神聊,其实就是称心快意的事情了。每每这样的时候,浮现在心底的诗句,常常就是白居易的《問刘十九》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刚刚酿得的新酒,在红泥做的小火炉上微微地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