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逐渐由提高应试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创新、勤于动手能力和学科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尤其是数学作业的布置方式也要顺应“减负”的热潮,教师布置数学作业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作业尽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尽量要有针对性、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等,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放出来。
初中数学 设计原则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85-01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还是体现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数学作业只追求数量,忽视作业质量,枯燥单一的形式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在数学作业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针对初中数学作业的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设计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只是体现在阅读书籍与学习习惯,也体现在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上。在数学作业中强调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目的是减轻学生做作业的痛苦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丧失做作业的兴趣,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难免出于完成作业任务而应付教师检查。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学生面对作业缺乏兴趣的缘故。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遵循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则,采取合理的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必要的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通过习题练习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与原理,科学合理的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数学知识内容。不过让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尽可能的创设一些情境化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业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枯燥的练习;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害怕做作业,反而多作业产生好感,产生一种“我要做作业”的心理需求,并且能够带着兴趣自主完成作业;同时,作业难度要适中,不能太过于简单或困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学生个体在智力方面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学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就显而易见了。以往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也知道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是其布置数学作业时基本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全班同学都做一样的作业,这样造成的现状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轻松完成作业,甚至“吃不饱”,但是学习较差的同学“吃不消”,这两种极端都使得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布置作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是尽量避免作业的重复性,多选择灵活新颖的题型去做;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布置作业时尽量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习题难度程度不能过大。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为主。诚然,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作业。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信手拈来,而是要充分结合课后习题与教辅资料,经过筛选之后再安排。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只关注教学效率和目标,在设计作业时,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也很关键,毕竟作业设计来自教师,教师在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时都是以自己教学经验素养为基础。同时,设计作业时,教师尽可能的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题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4.实践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生活,结合数学而言,言外之意就是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这也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涉及到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解决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知识,迁移书本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作业的实践性原则,我们通过一些学习题型便可以看出。比如,小华打出租车去学校,小华家离学校有5公里,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2公里以内按每公里七角收费,超过2公里,不到4公里(不到4公里按4公里计算)单独按1.2元每公里收费,超过5公里(包括5公里)按1.8元收费,请问小华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像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就是来源于生活,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像这类的生活化问题如今比较常见,也足以说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意义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目的就是要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对数学在生活中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实践表明,初中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脱离学生和生活,以作业的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并在新课改背景下发挥转变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岩.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
[2]刘艳芳.初中数学发展性作業的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6.05
初中数学 设计原则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085-01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还是体现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数学作业只追求数量,忽视作业质量,枯燥单一的形式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在数学作业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针对初中数学作业的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设计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只是体现在阅读书籍与学习习惯,也体现在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上。在数学作业中强调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目的是减轻学生做作业的痛苦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丧失做作业的兴趣,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难免出于完成作业任务而应付教师检查。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学生面对作业缺乏兴趣的缘故。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遵循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则,采取合理的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必要的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通过习题练习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与原理,科学合理的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数学知识内容。不过让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尽可能的创设一些情境化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业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枯燥的练习;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害怕做作业,反而多作业产生好感,产生一种“我要做作业”的心理需求,并且能够带着兴趣自主完成作业;同时,作业难度要适中,不能太过于简单或困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学生个体在智力方面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学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就显而易见了。以往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也知道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是其布置数学作业时基本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全班同学都做一样的作业,这样造成的现状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轻松完成作业,甚至“吃不饱”,但是学习较差的同学“吃不消”,这两种极端都使得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布置作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是尽量避免作业的重复性,多选择灵活新颖的题型去做;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布置作业时尽量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习题难度程度不能过大。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为主。诚然,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作业。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信手拈来,而是要充分结合课后习题与教辅资料,经过筛选之后再安排。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只关注教学效率和目标,在设计作业时,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也很关键,毕竟作业设计来自教师,教师在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时都是以自己教学经验素养为基础。同时,设计作业时,教师尽可能的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题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4.实践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生活,结合数学而言,言外之意就是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这也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涉及到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解决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知识,迁移书本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作业的实践性原则,我们通过一些学习题型便可以看出。比如,小华打出租车去学校,小华家离学校有5公里,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2公里以内按每公里七角收费,超过2公里,不到4公里(不到4公里按4公里计算)单独按1.2元每公里收费,超过5公里(包括5公里)按1.8元收费,请问小华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像这样的生活化问题就是来源于生活,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像这类的生活化问题如今比较常见,也足以说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意义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目的就是要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对数学在生活中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实践表明,初中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脱离学生和生活,以作业的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并在新课改背景下发挥转变教学方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岩.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
[2]刘艳芳.初中数学发展性作業的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