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2
摘 要 通过对有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改革 现状 问题 方向
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教学各阶段目的、任务不明确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由于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目标颇高,目标概念内涵不清,外延模糊。表面上看目标的价值很大,其实是放大了。虚的东西过多,目标与实际联系不紧。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一个调子,一种模式。小学可以适用中学,中学的可以适用大学。而具体的任务、目的并不明确。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育改革速度缓慢
我国体育教学一种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体育技能传授为“三基”作为法定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却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现虽然也不断的变化,但大多是表层的,本质变化不多,改革速度缓慢。
(三)教学考核体系评价不完善
现行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的先天运动遗传基因的差异。违背了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终身体育教育和全民建设计划的实施。
(四)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教委下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标准,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企业赞助等渠道和方法,改善体育的物质设备和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笔者在浙江师范大学通过200份问卷调查,99%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满。74%的学生认为是体育经费投入不足。58%的学生认为校方对体育不够重视。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现行大纲和内容以“三基”(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以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为例,从运动项目中田径和体操这两大类内容来看,竞技运动项目占有91%,考核项目100%为竞技运动项目,这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心态,从而不能挖掘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去强身健体。结果学生学习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然与体育“拜拜”了。因此,以竞技项目为主、技术教学为重点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组织单一化。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虽然接受同样的教育,但由于他们存在个性差异,因而将他们在统一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习、练习,就过分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需求。体育教育具有全体性,应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因为教学的一律性和强制性使部分学生获得乐趣,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品尝无意义的失败和苦涩。因此,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来看,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已显现出其不足。
3.体育教学角色主导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处于身顺心违的心态,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毫无兴趣,更不要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了。因此,推行体育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4.体育考核标准统一化。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采用竞技能力的统一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发育状况、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因素,结果体育基础好的总是得分高,而体育基础差的虽经过认真练习、锻炼却总是得分低,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公平竞争,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也反映不了学生体育发展状况,这种评价方法是“ 应试教育”的产物。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观念陈旧。虽然当今的各地各校的教学改革在全方位进行,但仍然有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只热衷于面上的和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体育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中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忽视或轻视体育教学,很多体育教师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又大,同时上级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大多没有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繁重的日常工作使体育教师喘不过气来,而且还要维护教师自身的地位和尊严而不甘落后,于是只好从形式上做做样子,摆出一副改革的模样,应付上级的口号和检查,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形式缺乏创新。不少教师观念保守,满足于完成自己既定的施教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跳不出灌输式技能教学的框子。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几乎成了教师的木偶,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把教学主要精力放在动作的精雕细刻上,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②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的差异。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动态练习而非静态学习,学生的喜、怒、哀、乐极易显现,但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组织形式过于军事化,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快、慢、好、坏看作教与学的最终目的,并把它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
3.在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把精力和焦点几乎都放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材缺乏深入研究为教技术而教技术;教师在钻研体育教材时对教材功能挖掘不够,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研究不深;有些教师利用课本教学时过分依赖和局限于教材,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科体系,因而不能和不敢灵活运用教材,不敢进行创造性发挥,致使教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没有兴趣。
4.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不透。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象,似乎只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就是现代教学,否则就是传统教学,也不管这个教育媒体运用得是否、必要、有意义。应当看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以身体练习为主,锻炼身体基本上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各种动作的练习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体育锻炼的方法,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可用四个字进行简单的概括:“放开”、“开放”。所谓“放开”是指,内容设置更多的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弹性的设计,让手段为人服务,锻炼手段围绕人,学校、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所谓“开放”是指,原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是封闭似的,改革后的内容则打开了一扇大门,允许地方和学生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可以自行确立并置换原来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内容更多地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弹性更大;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教学内容更加概括,给教师和学生留出广阔的空间;基本体操删去了大部分体育教学中不常用的队形和队形变化的内容;增加了女生喜欢的韵律体操和舞蹈内容。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5.
摘 要 通过对有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改革 现状 问题 方向
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教学各阶段目的、任务不明确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由于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目标颇高,目标概念内涵不清,外延模糊。表面上看目标的价值很大,其实是放大了。虚的东西过多,目标与实际联系不紧。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一个调子,一种模式。小学可以适用中学,中学的可以适用大学。而具体的任务、目的并不明确。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育改革速度缓慢
我国体育教学一种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体育技能传授为“三基”作为法定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却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现虽然也不断的变化,但大多是表层的,本质变化不多,改革速度缓慢。
(三)教学考核体系评价不完善
现行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的先天运动遗传基因的差异。违背了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终身体育教育和全民建设计划的实施。
(四)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教委下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标准,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企业赞助等渠道和方法,改善体育的物质设备和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笔者在浙江师范大学通过200份问卷调查,99%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满。74%的学生认为是体育经费投入不足。58%的学生认为校方对体育不够重视。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现行大纲和内容以“三基”(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以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为例,从运动项目中田径和体操这两大类内容来看,竞技运动项目占有91%,考核项目100%为竞技运动项目,这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心态,从而不能挖掘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去强身健体。结果学生学习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然与体育“拜拜”了。因此,以竞技项目为主、技术教学为重点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组织单一化。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虽然接受同样的教育,但由于他们存在个性差异,因而将他们在统一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习、练习,就过分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需求。体育教育具有全体性,应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因为教学的一律性和强制性使部分学生获得乐趣,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品尝无意义的失败和苦涩。因此,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来看,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已显现出其不足。
3.体育教学角色主导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处于身顺心违的心态,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毫无兴趣,更不要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了。因此,推行体育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4.体育考核标准统一化。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采用竞技能力的统一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发育状况、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因素,结果体育基础好的总是得分高,而体育基础差的虽经过认真练习、锻炼却总是得分低,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公平竞争,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也反映不了学生体育发展状况,这种评价方法是“ 应试教育”的产物。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观念陈旧。虽然当今的各地各校的教学改革在全方位进行,但仍然有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只热衷于面上的和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体育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中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忽视或轻视体育教学,很多体育教师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又大,同时上级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大多没有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繁重的日常工作使体育教师喘不过气来,而且还要维护教师自身的地位和尊严而不甘落后,于是只好从形式上做做样子,摆出一副改革的模样,应付上级的口号和检查,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形式缺乏创新。不少教师观念保守,满足于完成自己既定的施教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跳不出灌输式技能教学的框子。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几乎成了教师的木偶,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把教学主要精力放在动作的精雕细刻上,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②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的差异。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动态练习而非静态学习,学生的喜、怒、哀、乐极易显现,但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组织形式过于军事化,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快、慢、好、坏看作教与学的最终目的,并把它作为评价、考核的唯一标准。
3.在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把精力和焦点几乎都放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材缺乏深入研究为教技术而教技术;教师在钻研体育教材时对教材功能挖掘不够,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研究不深;有些教师利用课本教学时过分依赖和局限于教材,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科体系,因而不能和不敢灵活运用教材,不敢进行创造性发挥,致使教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没有兴趣。
4.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不透。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象,似乎只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就是现代教学,否则就是传统教学,也不管这个教育媒体运用得是否、必要、有意义。应当看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以身体练习为主,锻炼身体基本上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各种动作的练习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体育锻炼的方法,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可用四个字进行简单的概括:“放开”、“开放”。所谓“放开”是指,内容设置更多的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弹性的设计,让手段为人服务,锻炼手段围绕人,学校、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所谓“开放”是指,原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是封闭似的,改革后的内容则打开了一扇大门,允许地方和学生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可以自行确立并置换原来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内容更多地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弹性更大;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教学内容更加概括,给教师和学生留出广阔的空间;基本体操删去了大部分体育教学中不常用的队形和队形变化的内容;增加了女生喜欢的韵律体操和舞蹈内容。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