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重塑了传媒的格局,更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管理来说是把“双刃剑”,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善用新媒体为社会管理助力。
  【关键词】社会管理 新媒体 媒介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已处在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事物、新矛盾、新挑战层出不穷,新兴媒体和社交媒体勃兴,人们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而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问题矛盾较为突出,亟待解决;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今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措施。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为人们协调沟通、表达诉求、针砭时弊提供了一个最为自主与开放的平台。运用网络媒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对党提高执政能力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
  一、新媒体特点及其重要性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非线性、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①近几年来,网络新媒体发展迅速,博客、论坛、微博、移动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不仅成为人们日常传播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已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与社会经济、文化事件相交融。在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2012年7月北京暴雨灾害和一系列“微博反腐”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和微博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新媒体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和影响世界的方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二、新媒体对社会管理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新媒体有着促进民主政治、改善和监督政治权利的积极作用但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沟通民众,反映社情民意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69.3%,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网络新闻使用率下降,微博迅速崛起,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②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都可以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人人都可以发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参与到公众讨论中去。尤其是微博出现后,随时随地只需140字就可表达,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热情。相对于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制度,新媒体无疑更亲民,也更大众化,它给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一些生活中的焦虑和被压抑的社会情绪也找到了网络这个发泄的出口。社会管理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与民众进行沟通,看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关心什么,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态度,获知民众的利益诉求。
  2、引导舆论,应对舆情危机
  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两项职责,新媒体自然也不例外。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利用好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引导舆论,化解舆情危机,稳定社会公众情绪。2011年3月发生在浙江等地的“抢盐潮”便是典型一例。谣言最先在网络上兴起,并迅速传播,引发民众的不安和恐慌情绪。事件发生后,浙江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通过媒体和微博等发布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此外,民间辟谣团体也在网络上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辟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化解谣言、消除恐慌,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服务民生,利用网络问政
  怎样在社会管理中做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新媒体也许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着亲民性、互动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搭建为民服务、受民监督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积极主动地与民众沟通,关注和参与网上交流,解答民众疑问,吸纳社会管理意见。这几年各地开展的网络问政、政务信息公开和领导干部做客网站解答网友疑问等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和好评。微博兴起后,各地权威部门积极开通政务微博,不仅发布政府信息和时事新闻,还发布一些关乎百姓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亲民便民,话语表达也更为通俗平实。为党和政府搭建一个与民沟通、服务民生的有效载体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
  三、新媒体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
  新媒体在表达民意、汇聚民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中承担责任并发挥巨大的作用,可网络也因其开放性、匿名性等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管理带来挑战。
  1、产生网络集群,滋生群体非理性现象
  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流动多级联通,通过贴吧、论坛、QQ群组、微博等这些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原本可能并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形成集聚、产生网络集群。这样的网络集群因其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产生冲动盲从、情绪化等特征,在集体行动中非理性开始滋生,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去年9月在西安、青岛等地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中,出现部分青年人袭击日餐店、打砸焚烧公民日系车等非理性爱国行为就是典型一例。此外,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流动性很强,管理难度较大,有时更有国外敌对势力参与其中混淆视听,误导舆论,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2、误导舆论,引发谣言流言传播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复杂,矛盾交织,当现实社会中发生热点问题或者突发事件时,网民结合自己的认识,并将个人对社会的态度或生活事业上的负面情绪和挫折感等都可能通过网络加以发泄。一些触发公众情绪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是与传统道德伦理相违背的言论往往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能够被及时关注,进而迅速发酵演变,盲从扩大,导致流言、谣言和各种极端言论四起。这种流言不仅偏离事实,不利于民众分辨事实的真相,更会对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对党和政府造成极坏的影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3、管理体制不顺,监管手段不完善
  现行网络媒体管理多元化的体制,造成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日常监管部门,一些社会管理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运用及管理能力还不足③,一些社会管理者对于新媒体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负面信息往往一味简单的加以删、堵、查封等手段,既不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真实信息的缺位及应对滞后,也会使公众产生更大的疑虑甚至是逆反心理,使得社会管理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
  四、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是社会管理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课题。此外,就新媒体自身来说,通达社情民意,牢记社会责任,助力社会管理工作也是媒体应尽的职责。
  1、提高媒介素养,善于运用新媒体做好社会管理
  有的领导干部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正确面对,对媒体的报道横加指责,以致出现“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这样荒谬的言论,还有的领导干部在媒体面前失言或是失语,躲着记者,提起新媒体很是恐慌。这就说明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认识、使用和参与等方面的媒介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媒体的功能,认识到媒体在推动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理性看待舆论监督,利用好新媒体与民众进行沟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
  2、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危机事件或公共事件考验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具备较高的舆论引导能力,就能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化解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群众的信任,反之,则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巨大的损失。当危机事件或谣言产生时,政府部门要主动通过媒体披露事件真相,攻破谣言,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充分尊重网民,学会利用新媒体,主动回应他们的关切和质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防范社会风险。
  3、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常态机制
  利用新闻媒体向公众传播政府的执政理念,寻求价值认同,获取支持与理解,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与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需要建立常态协作机制,通过政府与媒体的充分合作,保障双方共同协商传播内容,实现政府工作话语与媒体新闻话语的重合,以达到信息传播目的。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从实践来看,这一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新闻发言人成了摆设,新闻发布没能形成常态。有的政府部门还把新闻发言人当作抵挡记者采访的工具。有时新闻发言人不在,采访就不了了之。对此,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善于运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服务人民,影响社会。
  结语
  新媒体自身还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社会管理工作者在宏观层面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其在社会管理中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做出进一步的适应与改进;而作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要参与社会管理,就要肩负社会责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使更广泛的社会组织和公众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增进各方的互信。善待、善用新媒体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带来新的助力。
  参考文献
  ①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2年1月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
  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③王承云,《关于新媒体视域下社会管理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4)
  ④刘见闻、郑腾、秦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政策指导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惟有创新经济报道,才能全面反映经济建设丰富的内容,才能引导和促进经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创新  我们知道,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的报道。而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件的报道。经济新闻也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经济新闻具有
目的:在集居儿童中使用氟化泡沫防龋,分析其对乳牙患龋率和龋均的影响。方法:将城区条件相近的两个幼儿园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个幼儿园的儿童从小班开始均进行良好的
机体与内、外环境处于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需通过自稳调节实现,稳态—失稳—自稳的螺旋式上升构成生命发育与进化的过程。自稳作为最普遍的生理机制的提出符合自然和社会的普
【摘 要】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关键词】微博 公共领域 话语平台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由汉娜·阿伦特在古希腊公共领域的论述中提出,后经过哈贝马斯的系统研究而广为人知。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是
Q-分类法(Q-classification method)用于研究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斯蒂芬森(WilliamStephenson)提出。Q-分类法的实质是按照对称分布(如正态分布)的要求,对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