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动幽默的语言在政治课上的感染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经说过:“生动幽默的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将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指明灯。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在教学“道德”这课时,为了说明道德要依靠人们的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首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后,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很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们懂得社会舆论对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也是构成优秀教师魅力的重要因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我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许多学生都表示要把这个笑话讲给爸爸听,让他们戒烟。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在讲到“树立遠大理想”时,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二者必须兼顾: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如有人想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只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低于现实的就不能称为理想,比如有人把一日三餐都有碗菜汤当做理想。通过这样的夸张,学生就易于理解对理想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
  语言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听一堂生动幽默的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
其他文献
由初三各班中不想学习的,基础比较差的,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班级。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你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感受是怎樣的呢?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这个班级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是这样的: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站在讲台上,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教室里仍然是乱哄哄的:有的学生东倒西歪,有的大声喧哗,有的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表现最好的是趴在桌上。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地喊:“安静!安静!
期刊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将语文课上出“味道”对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界有这么一句俚语:“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意思是语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而小学语文重点则是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和理解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力求教学语言风趣活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注重课堂导入,唤起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头语,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果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次最深刻、最动筋骨的教育改革。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内地还不均衡,如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真正有效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呢?一段时间以来,民族教育界许多仁人志士为之奔波不已、呕心沥血,积极探索,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在其理论的构建与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循序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使其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我
期刊
当前的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占据着主要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眼光,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求真    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
期刊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它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使创
期刊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大部分“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而由祖辈或亲友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其原因如下;  1、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  3、“真空时段”,自我监护,
期刊
经常听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越来越難管了!”我想大声地问一问:“摒弃了‘棍棒底下出好人’的金科玉律,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棍棒威逼只能建立畸形的师道尊严,谩骂侮辱只能保留表面的敬畏威信。一位大学同学对我说:“教我小学的数学老师虽已故去多年,但我和同学对他那种近乎暴虐的教育方式至今不能忘怀。虽然当时我们的数学成绩并不太坏,但到后来却没有一个同学学理科,至今大家仍一直保留着对数学
期刊
一、多個别谈话表扬,少当众公开表扬    表扬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当代青少年,不少人不希望当众得到老师的表扬,感到当众被表扬容易招致一些同学的闲言碎语。有些学生受到当众表扬后会感到窘迫,甚至产生反感;也有一些同学当众受到表扬后反应良好,能从中受到鼓舞,吸取进步的动力。    二、多表扬后进生,少表扬优等生    后进生遭受批评多,平常很少受到尊重。他们常觉得倍受歧视,自卑心理强烈。如果班主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達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