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犹如拿到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金钥匙,可以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作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引路人,我们要在教学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喋喋不休的形象,成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教学 教师定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比比皆是,喋喋不休地讲解、对号入座式的翻译,使得学生兴趣索然。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多先进教学理念的提出犹如吹来了一阵阵新鲜的空气,吹动了一向沉寂的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让自己的角色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本人试图就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与引导者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真正体味到“好学之乐”。文言文教学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使学生保持一种学习的最佳心态,产生并持续拥有学习的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而非任务去学习,就具有最大的收获空间。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丰富文言文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就文解字,就事论事,要善于把人物逸事、历史故事、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文章结合起来讲。这样,在学生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就会生动许多。其次,要树立文言文精品意识。把文言文当作精华来教,在教学中适当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寻找文章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使学生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的共鸣。如教《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对学生就很有教育意义,很容易联想学生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引起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可针对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辩论、演讲,学生表现就会更活跃,兴趣就会逐渐培养出来。再次,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果上课时教师能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相信学生直接就能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素来有“串讲”、“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习惯,主要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这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质疑、主动探究、分析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针对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自己摆到组织者,甚至是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来。
翻开现有教材,我们会发现,文言课文的注解已经涵盖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语句,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的。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如教《鸿门宴》,就有教师准备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注解详细完备,包含了所有的文言现象。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笔记“不亦乐乎”,总共花了四个课时(教学要求是三个课时)。但是,超负荷的信息和单调的传授方式却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吸收知识,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对本课的教学,完全可以先讲内容,感受文章情节,让学生喜欢上它。而后,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探究,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笔者曾听过一节《过秦论》的课,教师就组织了学生对课文质疑,发现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字词提出疑问,还对课文内容和形式分别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后来师生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显然比简单的传统效果要好得多。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文言文教学不能简单局限于语言教学,而偏废了文学、文化等的学习。我很赞同钱梦龙老师的观点。“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一篇文言文,需要向学生讲解其中的语法现象,因为那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金钥匙。没有文言语法的学习,就不能顺利地解惑。但我们更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认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人文精神和丰富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承担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学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总之,文言文作为语文中的客观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实绩,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发扬它利用它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深入思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与引导者、文言文教学的组织者与合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既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又能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并使他們爱上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熊成吉.浅议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J].青海教育
[3]刘永康著.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4]杨连报.试论高中文言文的体验式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教学 教师定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比比皆是,喋喋不休地讲解、对号入座式的翻译,使得学生兴趣索然。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多先进教学理念的提出犹如吹来了一阵阵新鲜的空气,吹动了一向沉寂的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让自己的角色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本人试图就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与引导者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真正体味到“好学之乐”。文言文教学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使学生保持一种学习的最佳心态,产生并持续拥有学习的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而非任务去学习,就具有最大的收获空间。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丰富文言文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就文解字,就事论事,要善于把人物逸事、历史故事、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文章结合起来讲。这样,在学生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就会生动许多。其次,要树立文言文精品意识。把文言文当作精华来教,在教学中适当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寻找文章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使学生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的共鸣。如教《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对学生就很有教育意义,很容易联想学生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引起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可针对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辩论、演讲,学生表现就会更活跃,兴趣就会逐渐培养出来。再次,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果上课时教师能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相信学生直接就能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素来有“串讲”、“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习惯,主要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这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质疑、主动探究、分析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针对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自己摆到组织者,甚至是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来。
翻开现有教材,我们会发现,文言课文的注解已经涵盖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语句,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的。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如教《鸿门宴》,就有教师准备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注解详细完备,包含了所有的文言现象。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笔记“不亦乐乎”,总共花了四个课时(教学要求是三个课时)。但是,超负荷的信息和单调的传授方式却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吸收知识,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对本课的教学,完全可以先讲内容,感受文章情节,让学生喜欢上它。而后,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探究,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合作。笔者曾听过一节《过秦论》的课,教师就组织了学生对课文质疑,发现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字词提出疑问,还对课文内容和形式分别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后来师生合作,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显然比简单的传统效果要好得多。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文言文教学不能简单局限于语言教学,而偏废了文学、文化等的学习。我很赞同钱梦龙老师的观点。“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一篇文言文,需要向学生讲解其中的语法现象,因为那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金钥匙。没有文言语法的学习,就不能顺利地解惑。但我们更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认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人文精神和丰富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承担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学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总之,文言文作为语文中的客观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实绩,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发扬它利用它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深入思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与引导者、文言文教学的组织者与合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既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又能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并使他們爱上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熊成吉.浅议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J].青海教育
[3]刘永康著.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4]杨连报.试论高中文言文的体验式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