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民阅读率的下降与缺乏阅读习惯的支撑有关。在时下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有忽视兴趣培养和时机把握的缺陷,以致根基不稳,缺乏自身的定力。而绘本阅读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借鉴利用。
【关键词】阅读率;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绘本阅读
1 全民阅读率下降的警示
近几年来,每到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各种媒体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全民阅读率方面的数据调查,用以提醒民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机构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全民阅读调查。该调查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已连续六次。从调查的数据来看,1999年的全面阅读率是60.4%,2001年是54.2%,2003年51.7%,2005年48.7%,2007年48.8%,2008年49.3%。2009年,又有媒体报道: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作家赵丽宏曾经表示:我们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在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有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请所有读书人对着镜子——微笑,赞叹:看,这是时代仅存的贵族!
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2003年起,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在“两会”上已连续六次以提案的方式提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日,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 2010年2月25日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民阅读蓝皮书课题组发布《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发出了“国民阅读率下降 ,建议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吁。可以说,这些忧虑和建议代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共同心声。
阅读率的下降,已暴露出了阅读能力弱化的端倪。如今校园里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1]鲁迅的文章曾是多少年来的经典范本,如今的学生却已读不太懂,许多名篇被迫淡出教材。这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消化能力问题,还是文化素质匮乏的问题。
放眼当今的阅读领域,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步步后移。在“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时尚的引导下, 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读图代替读文,读屏代替读书,读博客代替读经典,读故事代替读思想已习以为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2]。
感受力是生命强弱的标志。文化感受力的衰退是极其可怕的,任其延续,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拯救阅读率的任务迫在眉睫,指望节日效应,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节日在当下又是何其的繁多,其内涵随着数量的增加而被逐步稀释。
2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阅读率的关键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个判断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刻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曾国藩的话于今仍有启发意义。如果要补充的话,那么,可以改为“唯读书成为习惯则可变化气质。”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习惯才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因为习惯是由你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行为压缩、固化后所养成的个人行为程序。是人在日常行为中所修成的第二天性。因此,它有一股后天战胜先天的力量,能改变人的一些天生气质。
但在当前的阅读行为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反而是在电视、网络、电脑游戏的影响面前倒有些招架不住的疲态。究其原因,恐怕与时下阅读中缺乏阅读习惯的支撑大有关系。在生活节奏越来快,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人们的心态浮躁不安。静下心来,细细的阅读,慢慢的品味,深入的思考经典的境界在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浅尝辄止或看过即仍的一次性阅读。浅阅读已成为阅读的时尚和标志。所以,阅读的形式还在,但意义却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与作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和交流,没有将阅读的内容消化到自己的思想之中、阅读的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样的阅读是培养不出真正的阅读习惯的。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现在只有5%。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能够自主阅读,能够自主选择名著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浅阅读的必然结果。
习惯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条件与要求。目前阅读习惯培养成中存在着两大缺陷:没有真正考虑到习惯培养中的兴趣因素和没有把握住习惯培养中的有效时机。因而造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上的扎根不深,根基不稳,没有形成自身的定力。因而,既經不起自身的消解,也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稍有懈怠,便溃不成军。
《学记》有言:“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就是教育中时机的重要。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自发地喜爱读书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如果在这个时间里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书的好奇和喜爱,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兴趣将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开始占据孩子的心思,家长便失去了引导孩子读书的好机会。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
想想我们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做什么呢?他们不正在被升学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吗?课程多、作业多、辅导多、考试多,就是读书不多。课内的都已经应付不了,哪还有时间去顾及课外阅读啊。一旦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就恨不得立即去电脑上玩轻松愉快的游戏来调节放松自己。据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学会2010年调查:“除了做作业,就想上网玩……本市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课外阅读越少”[4]。关键的时机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紧张的应试环境下疲于应付,习惯的培养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阅读时机的把握遭到了普遍的挤压,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也在被扭曲。目前的图书市场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儿童图书成人化,成人图书儿童化。这与教育中出现的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大学生、市民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现象一样,先是拔苗助长,后又回头补缺。为了分数,为了升学,阅读兴趣被弃之一旁。作家曹文轩指出:“图书从阅读角度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再看的。中国儿童的阅读现状是,打精神底子的书我们没有看,那些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书却被用来打底子,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在我看来,中国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环节,那就是他们在四五岁时少读了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叫图画书,也叫绘本。它就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这些书是大善、大美、大智的集合。”[5]
急于求成的愿望往往是事与愿违。本想一步到位,以虚化或省略兴趣的方式来为精神打底子,以便直接获取阅读的实效。可是,带来的副作用却是挫败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就如在消化能力没有完全健全之前就给幼儿强塞硬喂,结果患上了厌食症。不仅败坏了胃口,还伤害了心理。
阅读本来能够拓展人的想象空间,打通心灵世界渠道。但是,由于厌读,这条渠道给闭塞了。许多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本世界依然是目光游离,无动于衷,觉得无书可读。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有激情。虽然置身于书中,却依然是局外人。此时,你就是把经典名著送到他的手里,阅读率可能会一时上去,但时间一过,虚高的数据还是会下来。问题的解决不在于一些表面数据,而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根在,问题是消除不完的。
3 兴趣的培养要从“重看轻用”开始
童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到:“小时候的孩子容易塑造,正如水是柔软的,可以轻易改变它的流向。童年就是水。教育的根部,就是在童年。”这个时期在当下的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紧迫。你想想,一家几代人的目光都盯在这颗独苗上,他们要背负多大的精神压力。家长要的是知识,恨不得他们一夜之间就长大,就什么都懂。而他们要的是快乐,他们最缺的就是快乐。他们的幸福指数是与他们心智成长差不多呈反比关系的。成长的烦恼越多,逆反的心理也越容易滋长。谁能给孩子以快乐,谁就能赢得孩子。所以,快乐阅读应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抓手。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重看轻用”的方式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基础。
所谓“重看轻用”,就是要淡化成人的实用性,提倡儿童的趣味性。儿童教育不能由儿童做,只能由成人来做,但成人总是摆脱不了自己的成人倾向,再难回到那个童真的世界。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绝大多数的成人已大多采取“中用不中看”的实用心理而舍弃“中看不中用”游戏心态。人类为了要摆脱这份平庸,才出现了艺术。但不能否认当下的儿童教育作品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不多。有的作品虽然尽量地想俯下身来说些平白易懂的小故事来感动孩子,但思维模式总离不开用“伟人做平凡小事”的格式套路,说教的痕迹远大于趣味的吸引。能否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一直儿童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儿童的认知水平、经验世界、价值尺度毕竟有限,他还无法丈量你所给的东西得长短,他现在只知道哪些是好看的,能带来快乐的就已经满足了。他不想有更多心理负担,更确切的说,他还没到要自寻烦恼的年龄。他的思维能力还处在“眼睛的阶段”, 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看”的阶段,对图形认知最敏感;他还没有完全到达“脑的阶段”(理性思维),即“用”的阶段。所以,我们要更多的从“眼睛”的需要的出发来关注他们的兴趣。什么东西具备可看性,什么东西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绘本,在這些方面有它的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好好地挖掘。
4 利用绘本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4.1 绘本阅读能带给儿童轻松愉快的心情: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它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绘本中的“图”,既不是插图,也不是配图,而是具有精致的情节,能够促进故事讲述的叙事之图。一本优秀的绘本,能让不认识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
图画与文字相比,对儿童来说,当然是图画优先。看图可以直截了当地与他所熟悉的参照物相比较,因而容易被接纳;而文字,则需要经过多重的转换才能与头脑中的某些表象相吻合,自然要劳累得多。看图不会有压力,那怕一时不明白,但总有一些能看得下去的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色彩、形状等,不象看文字,这个字不认识,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因为轻松、没有压力,看书就象在玩玩具一样的自由自在,还可以有所获得,所以,读书的快乐自然会油然而起。日本著名儿童书创作者松居直说:“绘本,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的种子。”此话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绘本基本上采取以图说话的方式来说事,类似于电影艺术,导演的水平至关重要。它特别讲究画面之间的蒙太奇式的精巧构思。凭着这份底气,它在取材上就特别的通俗易懂,敢于不怕“浅”,读者一看就懂,又有许多回味的余地。浅而有味,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敢于颠覆书本的厚重感与神秘感,但又能赢得读者的青睐,这是它超越于其他书本的地方。
4.2 绘本阅读能改变我们的一些阅读理念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有人对儿童图书市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同样价格的两本书,一本字多,一本画多,90%的中国家长会买字多的那本。家长们往往还会炫耀自己的孩子3岁就认识两千字等等。在他们看来,阅读就是多认字、巩固认字。
其实,识字只是会读字,读字不等于有阅读能力。阅读的本质不在于能读多少字,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人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没有想象能力,读再多的文字也只能停留在字面上,而不能让自己的思想飞起来。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绘本阅读,就能培养将图画故事中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能看得见的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想像力。比如:鼠小弟系列《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如果只讲文字,不看图,孩子可能不会想看第二遍。但是图画本身独特的叙事能力,传达出了很多文字没有的信息。孩子看到那么高的苹果树,那么小的小老鼠,想吃树上的红苹果,而苹果一个个被具有各种本领的动物拿走了,焦急得恨不得自己也像鸟一样会飞 ,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但是怎样努力够不着树上的苹果。阅读这样的图画,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去想象各种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情景,它所引发的那份焦急与期待,对心智的触动,靠一些文字,是做不到的,效果也是不能比拟的。
4.3 绘本阅读能借助于画面的思考,提升思维的品质:在绘本的图画中,通常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法来表达。一指称性表达,二是隐喻性表达。指称性表达的所指直截了当,着重在“这是什么”(思维的第一层次),含义一目了然;隐喻性表达就不一样,它是通过曲折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复杂的情况,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延续等,它的含义更具有“有什么,怎么样”(思维的第二层次)。儿童要“读懂”图画,要把一个个画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画面活起来,不仅要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还要有将这些能力所获得的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思维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画面的形象来完成。画面越有启发性,对思维品质的提升越有帮助。比如,当孩子阅读到《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中的这些片段:我的领带给受冻的长颈鹿做了围巾,我的衬衫给山羊的小船做了船帆,我的皮鞋给老鼠一家做了房子,我的袜子给狐狸做了睡袋,可是你们瞧瞧我——我还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他后来一只脚跳着走,还这样唱着。故事了,但画外之画,画外之思远远没有结束:这个人这么大方?为什么这么快乐?傻不傻?我有这么大方吗?还是小气?我有没有给过别人一些东西?别人的表情怎样?自己的感受又是怎样的?画里画外会不断地比较比较,不断地发生疑问。有疑问的地方就会有思想,思想不是靠灌输,而是靠自发的生长。绘本它不说要让你想,你却在想;它只在画面上洋溢着赞美,而你却在欣赏赞美的同时还会去作自我的检查。不管结果如何,有了这种可能,它就具备了艺术的魅力,能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考验。
有人曾经这样概括绘本阅读:“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原因就在于绘本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才能造就孩子。
在学习方面,智力方面给与孩子最好的礼物,给孩子最大的关心,最大的帮助,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绘本阅读对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会自然养成,阅读率也就不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的阅读决定儿童的未来,一个民族同样也是如此。
阅读不倒,民族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从“三怕周树人”说起: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郝铭鉴《解放日报》,2009.12.11
[2] 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 新华网,2008.4.24
[3] 《曾国藩教子书》.
[4] 王蔚.“学生年级越高,课外阅读越少”. 《新民晚报》,2010.4.19
[5] 曹文轩反对替儿童说话.推出原创系列图画书.《京华时报》,2010.2.26
【关键词】阅读率;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绘本阅读
1 全民阅读率下降的警示
近几年来,每到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各种媒体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全民阅读率方面的数据调查,用以提醒民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机构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全民阅读调查。该调查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已连续六次。从调查的数据来看,1999年的全面阅读率是60.4%,2001年是54.2%,2003年51.7%,2005年48.7%,2007年48.8%,2008年49.3%。2009年,又有媒体报道: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作家赵丽宏曾经表示:我们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在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有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请所有读书人对着镜子——微笑,赞叹:看,这是时代仅存的贵族!
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2003年起,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在“两会”上已连续六次以提案的方式提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日,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 2010年2月25日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民阅读蓝皮书课题组发布《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发出了“国民阅读率下降 ,建议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吁。可以说,这些忧虑和建议代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共同心声。
阅读率的下降,已暴露出了阅读能力弱化的端倪。如今校园里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1]鲁迅的文章曾是多少年来的经典范本,如今的学生却已读不太懂,许多名篇被迫淡出教材。这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消化能力问题,还是文化素质匮乏的问题。
放眼当今的阅读领域,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步步后移。在“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时尚的引导下, 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读图代替读文,读屏代替读书,读博客代替读经典,读故事代替读思想已习以为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2]。
感受力是生命强弱的标志。文化感受力的衰退是极其可怕的,任其延续,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拯救阅读率的任务迫在眉睫,指望节日效应,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节日在当下又是何其的繁多,其内涵随着数量的增加而被逐步稀释。
2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阅读率的关键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个判断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刻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曾国藩的话于今仍有启发意义。如果要补充的话,那么,可以改为“唯读书成为习惯则可变化气质。”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习惯才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因为习惯是由你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行为压缩、固化后所养成的个人行为程序。是人在日常行为中所修成的第二天性。因此,它有一股后天战胜先天的力量,能改变人的一些天生气质。
但在当前的阅读行为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反而是在电视、网络、电脑游戏的影响面前倒有些招架不住的疲态。究其原因,恐怕与时下阅读中缺乏阅读习惯的支撑大有关系。在生活节奏越来快,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人们的心态浮躁不安。静下心来,细细的阅读,慢慢的品味,深入的思考经典的境界在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浅尝辄止或看过即仍的一次性阅读。浅阅读已成为阅读的时尚和标志。所以,阅读的形式还在,但意义却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与作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和交流,没有将阅读的内容消化到自己的思想之中、阅读的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样的阅读是培养不出真正的阅读习惯的。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现在只有5%。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能够自主阅读,能够自主选择名著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浅阅读的必然结果。
习惯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条件与要求。目前阅读习惯培养成中存在着两大缺陷:没有真正考虑到习惯培养中的兴趣因素和没有把握住习惯培养中的有效时机。因而造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上的扎根不深,根基不稳,没有形成自身的定力。因而,既經不起自身的消解,也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稍有懈怠,便溃不成军。
《学记》有言:“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就是教育中时机的重要。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自发地喜爱读书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如果在这个时间里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书的好奇和喜爱,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兴趣将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开始占据孩子的心思,家长便失去了引导孩子读书的好机会。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
想想我们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做什么呢?他们不正在被升学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吗?课程多、作业多、辅导多、考试多,就是读书不多。课内的都已经应付不了,哪还有时间去顾及课外阅读啊。一旦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就恨不得立即去电脑上玩轻松愉快的游戏来调节放松自己。据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学会2010年调查:“除了做作业,就想上网玩……本市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课外阅读越少”[4]。关键的时机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紧张的应试环境下疲于应付,习惯的培养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阅读时机的把握遭到了普遍的挤压,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也在被扭曲。目前的图书市场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儿童图书成人化,成人图书儿童化。这与教育中出现的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大学生、市民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现象一样,先是拔苗助长,后又回头补缺。为了分数,为了升学,阅读兴趣被弃之一旁。作家曹文轩指出:“图书从阅读角度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再看的。中国儿童的阅读现状是,打精神底子的书我们没有看,那些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书却被用来打底子,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在我看来,中国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环节,那就是他们在四五岁时少读了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叫图画书,也叫绘本。它就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这些书是大善、大美、大智的集合。”[5]
急于求成的愿望往往是事与愿违。本想一步到位,以虚化或省略兴趣的方式来为精神打底子,以便直接获取阅读的实效。可是,带来的副作用却是挫败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就如在消化能力没有完全健全之前就给幼儿强塞硬喂,结果患上了厌食症。不仅败坏了胃口,还伤害了心理。
阅读本来能够拓展人的想象空间,打通心灵世界渠道。但是,由于厌读,这条渠道给闭塞了。许多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本世界依然是目光游离,无动于衷,觉得无书可读。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有激情。虽然置身于书中,却依然是局外人。此时,你就是把经典名著送到他的手里,阅读率可能会一时上去,但时间一过,虚高的数据还是会下来。问题的解决不在于一些表面数据,而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根在,问题是消除不完的。
3 兴趣的培养要从“重看轻用”开始
童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到:“小时候的孩子容易塑造,正如水是柔软的,可以轻易改变它的流向。童年就是水。教育的根部,就是在童年。”这个时期在当下的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紧迫。你想想,一家几代人的目光都盯在这颗独苗上,他们要背负多大的精神压力。家长要的是知识,恨不得他们一夜之间就长大,就什么都懂。而他们要的是快乐,他们最缺的就是快乐。他们的幸福指数是与他们心智成长差不多呈反比关系的。成长的烦恼越多,逆反的心理也越容易滋长。谁能给孩子以快乐,谁就能赢得孩子。所以,快乐阅读应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抓手。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重看轻用”的方式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基础。
所谓“重看轻用”,就是要淡化成人的实用性,提倡儿童的趣味性。儿童教育不能由儿童做,只能由成人来做,但成人总是摆脱不了自己的成人倾向,再难回到那个童真的世界。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绝大多数的成人已大多采取“中用不中看”的实用心理而舍弃“中看不中用”游戏心态。人类为了要摆脱这份平庸,才出现了艺术。但不能否认当下的儿童教育作品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不多。有的作品虽然尽量地想俯下身来说些平白易懂的小故事来感动孩子,但思维模式总离不开用“伟人做平凡小事”的格式套路,说教的痕迹远大于趣味的吸引。能否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一直儿童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儿童的认知水平、经验世界、价值尺度毕竟有限,他还无法丈量你所给的东西得长短,他现在只知道哪些是好看的,能带来快乐的就已经满足了。他不想有更多心理负担,更确切的说,他还没到要自寻烦恼的年龄。他的思维能力还处在“眼睛的阶段”, 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看”的阶段,对图形认知最敏感;他还没有完全到达“脑的阶段”(理性思维),即“用”的阶段。所以,我们要更多的从“眼睛”的需要的出发来关注他们的兴趣。什么东西具备可看性,什么东西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绘本,在這些方面有它的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好好地挖掘。
4 利用绘本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4.1 绘本阅读能带给儿童轻松愉快的心情: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它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绘本中的“图”,既不是插图,也不是配图,而是具有精致的情节,能够促进故事讲述的叙事之图。一本优秀的绘本,能让不认识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
图画与文字相比,对儿童来说,当然是图画优先。看图可以直截了当地与他所熟悉的参照物相比较,因而容易被接纳;而文字,则需要经过多重的转换才能与头脑中的某些表象相吻合,自然要劳累得多。看图不会有压力,那怕一时不明白,但总有一些能看得下去的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色彩、形状等,不象看文字,这个字不认识,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因为轻松、没有压力,看书就象在玩玩具一样的自由自在,还可以有所获得,所以,读书的快乐自然会油然而起。日本著名儿童书创作者松居直说:“绘本,对于孩子来说是幸福的种子。”此话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绘本基本上采取以图说话的方式来说事,类似于电影艺术,导演的水平至关重要。它特别讲究画面之间的蒙太奇式的精巧构思。凭着这份底气,它在取材上就特别的通俗易懂,敢于不怕“浅”,读者一看就懂,又有许多回味的余地。浅而有味,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敢于颠覆书本的厚重感与神秘感,但又能赢得读者的青睐,这是它超越于其他书本的地方。
4.2 绘本阅读能改变我们的一些阅读理念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有人对儿童图书市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同样价格的两本书,一本字多,一本画多,90%的中国家长会买字多的那本。家长们往往还会炫耀自己的孩子3岁就认识两千字等等。在他们看来,阅读就是多认字、巩固认字。
其实,识字只是会读字,读字不等于有阅读能力。阅读的本质不在于能读多少字,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人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没有想象能力,读再多的文字也只能停留在字面上,而不能让自己的思想飞起来。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绘本阅读,就能培养将图画故事中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能看得见的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想像力。比如:鼠小弟系列《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如果只讲文字,不看图,孩子可能不会想看第二遍。但是图画本身独特的叙事能力,传达出了很多文字没有的信息。孩子看到那么高的苹果树,那么小的小老鼠,想吃树上的红苹果,而苹果一个个被具有各种本领的动物拿走了,焦急得恨不得自己也像鸟一样会飞 ,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但是怎样努力够不着树上的苹果。阅读这样的图画,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去想象各种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情景,它所引发的那份焦急与期待,对心智的触动,靠一些文字,是做不到的,效果也是不能比拟的。
4.3 绘本阅读能借助于画面的思考,提升思维的品质:在绘本的图画中,通常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法来表达。一指称性表达,二是隐喻性表达。指称性表达的所指直截了当,着重在“这是什么”(思维的第一层次),含义一目了然;隐喻性表达就不一样,它是通过曲折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复杂的情况,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延续等,它的含义更具有“有什么,怎么样”(思维的第二层次)。儿童要“读懂”图画,要把一个个画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画面活起来,不仅要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还要有将这些能力所获得的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思维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画面的形象来完成。画面越有启发性,对思维品质的提升越有帮助。比如,当孩子阅读到《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中的这些片段:我的领带给受冻的长颈鹿做了围巾,我的衬衫给山羊的小船做了船帆,我的皮鞋给老鼠一家做了房子,我的袜子给狐狸做了睡袋,可是你们瞧瞧我——我还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他后来一只脚跳着走,还这样唱着。故事了,但画外之画,画外之思远远没有结束:这个人这么大方?为什么这么快乐?傻不傻?我有这么大方吗?还是小气?我有没有给过别人一些东西?别人的表情怎样?自己的感受又是怎样的?画里画外会不断地比较比较,不断地发生疑问。有疑问的地方就会有思想,思想不是靠灌输,而是靠自发的生长。绘本它不说要让你想,你却在想;它只在画面上洋溢着赞美,而你却在欣赏赞美的同时还会去作自我的检查。不管结果如何,有了这种可能,它就具备了艺术的魅力,能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考验。
有人曾经这样概括绘本阅读:“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原因就在于绘本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才能造就孩子。
在学习方面,智力方面给与孩子最好的礼物,给孩子最大的关心,最大的帮助,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绘本阅读对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会自然养成,阅读率也就不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的阅读决定儿童的未来,一个民族同样也是如此。
阅读不倒,民族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从“三怕周树人”说起: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郝铭鉴《解放日报》,2009.12.11
[2] 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 新华网,2008.4.24
[3] 《曾国藩教子书》.
[4] 王蔚.“学生年级越高,课外阅读越少”. 《新民晚报》,2010.4.19
[5] 曹文轩反对替儿童说话.推出原创系列图画书.《京华时报》,20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