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民间艺人群落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li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吹糖人、捏面人、做糖画,曾经都是流传几百年的街头民间工艺,但在现代文明的城市中已几近消逝。不过,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西安的一些星级酒店和高档卖场,却意外地发现了这些民间艺人的身影。
  
  吹糖人的马金乐
  
  农历正月十二的早上,60多岁的马金乐老人在接近9点钟的时候才起床。一番认真地梳洗后,他才穿戴整齐地去“上班”。做了快50年吹糖人生意的老马在2006年的春节期间才把糖人摊位摆到了世纪金花这种高档时尚商场的大堂——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警惕街头“城管”欺负了。
  马金乐的这个春节过得很高兴,从正月初一就被“世纪金花”聘请来搞促销(消费者在世纪金花消费够若干金额后,凭票领取糖人或者面人等民间工艺品一件),但是也比往日忙碌了许多。马金乐没有向记者透露这个正月的收入情况,只是表示“比往常要好一些”,令他骄傲的是“几十年的手艺终于登上大雅之堂了”。
  “糖人是易碎工艺品。轻轻一碰就会破碎,遇潮也会融化变形。” 马金乐说,“买糖人的人,更多的是为了欣赏吹糖人的过程。”说着话,马金乐向记者表演性地吹了一只小狗。眼看着电炉子烧软了麦芽糖,他用小木勺迅速挖出一块,在手心揉成一团。叼在嘴上的小吹管随即插在拇指按下的小涡里,糖团的一部分迅速膨胀成半透明的大泡泡,泡泡在手心中又变成小狗的肚子和头,小狗的耳朵、嘴巴是在指头间掐出来的。吹管在小狗肚子中不停地调整方向,小狗向前飞奔的四条腿也在指头间曲折而出。马金乐的下巴稍微向前一挺,吹管再次调整方向,狗尾巴出来了,并弯转成多半个圆形,似乎能摇来摇去。抽出吹管,插上一支木筷,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跃然而出,整个过程也就两三分钟。
  马金乐还有一件引以为豪的事,那就是曾经收过200多弟子。“这个手艺是不会失传了。” 马金乐对记者说,“这个手艺是祖传的,在我们家传了多少代,我是说不清楚的。据说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做了。”
  能有那么多人学,说明吹糖人已经不仅仅是民间艺人们糊口的工具。最近两年,马金乐日常在西安市大雁塔广场旁有一个固定的摊位,每月缴300元的摊位费用,不用像过去那样“打游击”,收入也相对稳定一些。遇到旅游黄金周等时段,西安大唐芙蓉园等旅游景点也会请他进去摆摊助兴,不但不用缴摊位费,每天还能得到一些补助,收入就可以翻几番。他的4个儿子现在分别在成都、重庆、昆明和兰州的旅游景点设有固定的摊位,日子过得都不错。
  
  面人刘的“家族生意”
  
  吹糖人的马金乐能在世纪金花登堂入厅地摆摊叫卖,离不开“面人刘”刘建委的引荐功劳。据介绍,“面人刘”在西安的星级酒店已经趟开了一条民间工艺品的经营路子。日常时间,面人刘和他的徒弟们就在金花豪生、香格里拉、喜来登等高档大酒店的大堂里招徕生意。遇到旅游黄金周这些时段,他们则被邀到一些高档卖场做促销。一些卖场在搞店庆的时候,也会请他们过去招徕人气。
  今年正月,“面人刘”带着弟子到上海的一家商场去做促销,他的其他弟子也分赴北京、天津、成都、重庆等地,西安这边留下他的爱人和妹夫李永峰。
  29岁的李永峰告诉记者,他从开始做面人生意就没有受过街头摆摊之苦,他走的是大舅子“面人刘”趟开的路。24岁的时候,“面人刘”叫他帮忙做面人卖,他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活,必须从头学起。5年中他已经学会了“面人刘”的所有工艺样品的制作,现在只是努力把技艺练得更精湛些,因为面人大多数都是卖给入住高级酒店的国内外贵宾,千万不能砸掉中国民间艺术的牌子。
  李永峰透露,在不是旺季的日子里,他们一般能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
  “面人刘”想把生意做得再大一些,常常从亲戚朋友中请人帮忙,所以他们这个组织很快庞大起来。这种亲戚帮带式的组织关系,类似于“家族生意”。
  据了解,“面人刘”走出这条民间工艺品的销售路子很偶然。1996年,喜来登大酒店的厨师长忽然来到他的面人摊前,请他给一些外宾表演做面人。惟妙惟肖的面人和“面人刘”的精湛技艺自然得到外宾的满堂喝彩。结束时,这位外籍厨师长想跟他学做面人,以满足随时到访的其他外宾的消费需要。这时,“面人刘”多了个心眼——这是民族工艺,不外传。喜来登便允许“面人刘”在喜来登制作、销售面人,地点一般在大堂,需要表演时另选地方。
  “面人刘”登上喜来登这种大雅之堂后,“名头”很快叫响,其它酒店也向他频频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去表演。“面人刘”在西安的酒店间跳来跳去,遇到两家同时需要的时候,分身无术,一些酒店就要他的弟子助阵,“面人刘”忽然觉得做面人已经不再是他个人养家糊口的工具了。好在这种家传的技艺兄弟姐妹们从小都受到耳濡目染,来西安后很快就能披挂上阵。为了拓宽门路和保障信誉,他必须腾出手来继续钻研技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制作质量。
  “面人刘”的爱人孙贤英告诉记者,他们不但把面人往精细的做,还学习一些其它的民间工艺技术。孙贤英现在已经学会了“米刻”的制作,这是一种粗糙的微雕艺术,就是在大米粒上雕刻字迹。刻好字的米粒装在比米粒略大一些的不同形状的有机玻璃壶里,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保护液和小花儿装在壶里,然后穿根漂亮的链子作成项链,既好看又耐久。
  孙贤英说,“米刻”并不赚钱,只是满足消费者对于民间工艺品的多样化需求而已。
  
  新民间艺人群像
  
  画“糖画”的老张春节期间也穿上了得体的“职业装”——一身枣红色的绸缎唐装。40多岁的他,颇显富贵相。他的“糖画”手艺也是祖传的。据说,老张最怕“城管”。因为做糖画用的糖并非吹糖人的那种麦芽糖,容易软化,糖画的工艺材料是糖稀,必须旺火来烧。走街穿巷时不可能带只大功率的电炉子,老张只好带两个笨重的蜂窝煤炉,城管来了,根本无法全身而退。所以,做糖画的老张经常狼狈不堪。
  老张特别珍惜每次商家邀请的促销活动,这时,他可以把每幅作品画到最完美的程度。
  所以,他不仅笑脸迎客,而且在埋头做画时也把笑容挂在嘴角。
  做剪纸的白雪梅轻易不露面,由于她剪纸技艺高超,名气较响亮,她只要把剪纸作品摆在商家大堂的桌上就可以招徕不少顾客。记者多次采访其他艺人时,都只看到她那喜庆的剪纸作品。听其他艺人说,她的国画作品也很值得欣赏,这次去参加一个更重要活动去了。
  刘永发是安徽毫州人,今年22岁,是比较年轻的民间艺人。他告诉记者,他最拿手的技术是“名字字画”,由于和“面人刘”搭伙,他还学会了做面人的手艺。“名字字画”是近百年形成的民间工艺,就是用花鸟虫草来做消费者名字的笔画,设计成一幅水彩画。从小喜欢美术的刘永发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学习“名字字画”,初中一毕业,他就怀揣“绝技”走上江湖。
  七、八年间,刘永发跑了不少城市,甚至三峡等地的游船上都有过他的身影。现在,他已经不再浪迹江湖,主要跟着“面人刘”在宾馆大堂求财。凭着年轻,刘永发操着一口不错的英语,给外宾们介绍“名字字画”工艺和面人花色品种,讨价还价也毫不含糊。
  刘永发告诉记者,跟着“面人刘”的这帮人英语口语都不错,因为他们90%的工艺品都卖给了外国人。
  
其他文献
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的结构形式,学者们从宪法文本中推论出我国是"单一制",我国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单一制,其中带有一些联邦制因素。单一制主要体现在中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制定政府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而对教育成本核算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均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拟就人员费用支出、招待
董事等公司高管与消费者、公司债权人等第三人之间的代理问题,日渐成为现代公司法的一类重要代理问题。利息率等市场化方法难以完全解决这类公司代理问题。让董事在特定条件
权利的不确定性,是司法裁判实践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它表现为两种形态:权利存在与否不确定、权利内容不确定。权利的不确定性源自三方面因素:法律语言具有不明确性,这导致对法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变压器数量激增,相关数据越来越庞大,借助智能技术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势在必行。本文对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该系统采用了专家系统,其主要
前段时间,“不折腾”的英译难倒国外记者并成了新闻。不过,“折腾”的技术含量更高,难度更大。尽管这样,能折腾出“绝活”的地方和官员照样层出不穷。口说无凭,看两个实例。  其一,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到2020年,珠三角都会区的GDP将超过2.6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纽约、东京、伦敦。至2038年,珠三角都会区GDP超过5.5万亿美元,大约分别为纽约、东京、伦敦都会区的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的熔胶熔点测定仪的软硬件设计。该测定仪硬件上采用了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传感器,利用过零比较电路实现了对加热的控制;软件设计上移植了μC/OS—II系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