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受难者黄藻如在台湾的创作

来源 :台湾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x8x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色恐怖受难者黄藻如在1949年5月13日被捕前的数月时间里,于台湾报刊发表了约180篇作品。他取法鲁迅,针砭时弊,对与民众利益相关的内战、贫富两极分化、金融动荡和物价飞涨等加以揭示和批评,并分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组成的共犯结构对中国人民的压迫,进一步探究当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一方的官僚统治的封建性及其历史根源,指出统治者的穷途末路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前景。对于台湾特殊性的观察和感知并产生对台湾人民的理解、同情和赞赏,是黄藻如创作的亮点。黄藻如的“左倾”并非个人原因,而是时代的要求,既
其他文献
1992年,台湾当局设立跨部会的“南海小组”,作为规划和实施南海政策的协调机构,这是台湾南海政策的重大调整。根据随后发布的“南海政策纲领”,“南海小组”积极推动维护南海
1938年,台湾泰雅族少女莎秧在送应征入伍日本教师的路上,不幸坠桥身亡。1941至1945年间,莎秧故事被台湾总督、台湾与日本文艺界渐进地附加了“理蕃政策”“志愿兵政策”“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