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宗教信仰,无论持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家庭教育都是每个家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家庭中,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家庭文化。
多元的美国家庭文化
美国是个非常独特的国家,从其国家的组建就能够看得出来。美国是先有地方政府,再有联邦政府的国家。民族也特别多,是个移民大国:有盎格鲁-撒克逊白人、黑人、犹太人、还有亚洲黄种人……各种各样的民族都把他们民俗、语言习惯、家庭文化等等都带到了美国这片土地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
美国梦的家庭文化:这些家庭大概占27%。一般都会是一些华人、非洲裔和西语裔的家庭。这些家长一般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相较低,但是他们愿意尽全力教育子女,而且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他们还投入大量的时间,以使孩子尽量免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塑造孩子的品德。他们常常希望和自己孩子成为朋友和知己。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是一个美籍华人,100年前他的祖父坐蒸汽船来到华盛顿州,在一个白人家庭里当佣人,他的父亲在西雅图经营小店铺,父亲对他的未来有很多希望,希望他成为有出息的人,骆家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里长大,他努力拼搏,考上耶鲁大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现任美国驻华大使。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评价道:“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主角。”“骆家辉懂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现任总统奥巴马这样说道。巧的是,奥巴马本身也是在这样的美国梦的家庭里长大的。
超脱型的家庭文化:使用这种家庭文化的家庭占19%,可以概括为让孩子们成为真正孩子,让他们随意而行。超脱型的家庭大多数是白人,做的工作是蓝领工作,没有大学学历,家庭收入低。对于孩子未来的机会是持悲观态度的,而且并没有与孩子特别亲近。他们每天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不定期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当他们一起吃晚饭时,经常开着电视机。
忠实型的家庭文化:持这种家庭文化的家庭大概占20%。这种家庭的家长们一般都会坚持一种神圣和永恒的道德。会通过一些宗教,比如犹太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传承下来。然后为孩子建立一种强烈的对错观念,这种家庭文化的父母会在教会团体的支持下捍卫与延续这种秩序。
进步型的家庭文化:这种家庭约占21%。个人自由和责任是这种家庭的道德中心。具有这种家庭文化的家长,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诚信,对宗教持有怀疑态度。他们偏向政治自由,也是所有类型的家庭中,较少有宗教信念的。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负责任的人,进步的战略教育方针,也鼓励子女在年轻的时候拥有自由。当子女14岁时,已知道有关控制生育的完整的信息。15岁已经可以不受监管下自由上网以及使用网上通讯工具,比如MSN、Facebook。当年满16岁,他们也可以观看R级电影。
注重知识与智慧的犹太家庭文化
在首届犹太人举办的北京夏令营上,犹太教授安瑞兹先生说,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就是: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求知欲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公共馆。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会背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性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所以他们会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而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父母的引导之下,犹太人的口才和在智力测试中所拿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把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低于其他民族。原因是她们要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特别是来自西西里或意大利其他贫瘠地区的人,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如在同一间学校,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的往往会是持这种不正确观点的西西里或意大利其他贫瘠地区的人的孩子。而犹太儿童参加完了成年礼暑假培训之后则因学习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欢。
择优而取的韩国家庭文化
韩国人在家庭教育方面与中国有不少共通之处,他们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这其中的礼节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韩国学校中的礼节教育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等。
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把教育子女的品德与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显眼处,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如果你有机会到韩国人家中做客的话,你就会发现不论多小的孩子,都懂得为客人和长辈双手捧着茶杯倒水,然后恭敬地奉上。有一次笔者的一位长辈因公到韩国出差,在韩国朋友家中吃饭,席中,主人上大学的儿子回来了,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见到家中有客,连忙十分恭敬地过来问候。我的长辈邀请那小伙子喝一杯酒,小伙子看到他父亲点头,才低眉顺眼地双手拿起杯。先是面对客人高高举起表示感谢,然后侧过身掩着杯喝了这杯酒。
韩国人周末爱举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这时候经常可以见到家长们身背几个月大的孩子,手拉着一个3岁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时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家长们也很少抱起他们,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好吗?韩国人却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们觉得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虽然路途中辛苦一点,但对孩子也是锻炼。韩国人认为从小就要锻炼。
多元的美国家庭文化
美国是个非常独特的国家,从其国家的组建就能够看得出来。美国是先有地方政府,再有联邦政府的国家。民族也特别多,是个移民大国:有盎格鲁-撒克逊白人、黑人、犹太人、还有亚洲黄种人……各种各样的民族都把他们民俗、语言习惯、家庭文化等等都带到了美国这片土地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
美国梦的家庭文化:这些家庭大概占27%。一般都会是一些华人、非洲裔和西语裔的家庭。这些家长一般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相较低,但是他们愿意尽全力教育子女,而且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他们还投入大量的时间,以使孩子尽量免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塑造孩子的品德。他们常常希望和自己孩子成为朋友和知己。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是一个美籍华人,100年前他的祖父坐蒸汽船来到华盛顿州,在一个白人家庭里当佣人,他的父亲在西雅图经营小店铺,父亲对他的未来有很多希望,希望他成为有出息的人,骆家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里长大,他努力拼搏,考上耶鲁大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现任美国驻华大使。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评价道:“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主角。”“骆家辉懂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现任总统奥巴马这样说道。巧的是,奥巴马本身也是在这样的美国梦的家庭里长大的。
超脱型的家庭文化:使用这种家庭文化的家庭占19%,可以概括为让孩子们成为真正孩子,让他们随意而行。超脱型的家庭大多数是白人,做的工作是蓝领工作,没有大学学历,家庭收入低。对于孩子未来的机会是持悲观态度的,而且并没有与孩子特别亲近。他们每天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不定期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当他们一起吃晚饭时,经常开着电视机。
忠实型的家庭文化:持这种家庭文化的家庭大概占20%。这种家庭的家长们一般都会坚持一种神圣和永恒的道德。会通过一些宗教,比如犹太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传承下来。然后为孩子建立一种强烈的对错观念,这种家庭文化的父母会在教会团体的支持下捍卫与延续这种秩序。
进步型的家庭文化:这种家庭约占21%。个人自由和责任是这种家庭的道德中心。具有这种家庭文化的家长,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诚信,对宗教持有怀疑态度。他们偏向政治自由,也是所有类型的家庭中,较少有宗教信念的。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负责任的人,进步的战略教育方针,也鼓励子女在年轻的时候拥有自由。当子女14岁时,已知道有关控制生育的完整的信息。15岁已经可以不受监管下自由上网以及使用网上通讯工具,比如MSN、Facebook。当年满16岁,他们也可以观看R级电影。
注重知识与智慧的犹太家庭文化
在首届犹太人举办的北京夏令营上,犹太教授安瑞兹先生说,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就是: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求知欲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公共馆。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会背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性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所以他们会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而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父母的引导之下,犹太人的口才和在智力测试中所拿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把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低于其他民族。原因是她们要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特别是来自西西里或意大利其他贫瘠地区的人,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如在同一间学校,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的往往会是持这种不正确观点的西西里或意大利其他贫瘠地区的人的孩子。而犹太儿童参加完了成年礼暑假培训之后则因学习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欢。
择优而取的韩国家庭文化
韩国人在家庭教育方面与中国有不少共通之处,他们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这其中的礼节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韩国学校中的礼节教育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等。
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把教育子女的品德与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显眼处,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如果你有机会到韩国人家中做客的话,你就会发现不论多小的孩子,都懂得为客人和长辈双手捧着茶杯倒水,然后恭敬地奉上。有一次笔者的一位长辈因公到韩国出差,在韩国朋友家中吃饭,席中,主人上大学的儿子回来了,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见到家中有客,连忙十分恭敬地过来问候。我的长辈邀请那小伙子喝一杯酒,小伙子看到他父亲点头,才低眉顺眼地双手拿起杯。先是面对客人高高举起表示感谢,然后侧过身掩着杯喝了这杯酒。
韩国人周末爱举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这时候经常可以见到家长们身背几个月大的孩子,手拉着一个3岁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时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家长们也很少抱起他们,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好吗?韩国人却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们觉得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虽然路途中辛苦一点,但对孩子也是锻炼。韩国人认为从小就要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