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明确将飞机制造产业纳入到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定位和国民经济战略地位。未来20年中国对新飞机的需求接近4000架,支线飞机+干线飞机+大型运输机的市场容量约7000亿元,巨大的市场让未来我国飞机制造业充满想象空间。
航空制造业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飞机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或100座位以上的民用客机。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在我国,一般把150座以上客机称为“大型客机”。
早在1970年,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大飞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能力,采用以我为主的合作模式,加上国家雄厚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大飞机项目势必取得成功。
2010年以中国商飞的大规模国际化招标为新起点,中国民机制造业进入以我为主的新时代。公司将按照“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重点加强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适航取证等能力。
同时,制造水平提升,十年打造航空制造业世界级供应商。这将提升航空制造业整体水平。在各项招标原则中,扶持国内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国内能够生产、制造的机体部件完全由国内厂商生产完成,航电、主飞控等核心航电技术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与外国供应商合资合作完成,并让国外供应商负责技术、适航取证和系统集成。APU、环控、照明等机电设备鼓励国内外企业进行系统级和设备级合作研发,材料和标准件生产鼓励国内具有基础和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事业单位参与竞争。
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航空工业也将经历同铁路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一样的飞跃。
对于大飞机的交付时间,ARJ-21支线飞机预计2011年末可以实现交付。C919干线飞机预计2014年可实现首飞,2016年可实现交付。大型运输机预计可在2012到2013年实现首飞,2014年可交付。
另外,航空产业对其他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势必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大发展,原材料、机械装备、电子及仪器仪表、金融服务、民用航空、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大飞机的研制计划和未来销售前景,估计大飞机将把100亿/年的研发投入转变为600亿/年的销售收入,从而带动机体制造、航电/机电设备、发动机、标准件、材料等各个产业的技术和销售收入提升,龙头企业将成为世界级供应商。
大飞机产业链,按通常的定义,飞机可分为飞机机体、发动机及机载设备三大部分。从原材料到结构件、航电系统、机电系统、机身零部件、飞机总装,整个产业链延伸范围较广。
机体部分 国内优势所在
目前,国内制造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来图来料加工——来图购料加工——同步参与客户新项目研制”三个主要阶段。
据悉,机体的主要部件都由国内厂商完成,和飞机的其他部分相比,机体部分是国内生产最具优势的部位,经过多年的外包加工,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都发展得较成熟。
机载系统 行业趋势催生资源整合
机载系统包括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目前,航电系统功能综合化与生产厂商分立相矛盾。
根据航电系统发展趋势,当前更加强调系统的集成管理和综合应用,从过去分布生产独立功能产品向集中生产综合功能产品转变,而当前国内相关生产厂商分立,还没有具有综合实力的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升级促使了中航工业必须将分立的航电系统资产整合为一个整体。
据了解,机电系统是国内民机生产的又一短板。中国从未生产过民用飞机,民机在整体结构与性能要求上与军机相差较多。因此当前选择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大部分都采用合资建厂的方式生产,双方各持50%的股份,用市场换技术。
发动机 军用整机+零部件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国产飞机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依赖俄罗斯进口发动机,而且以军用发动机为主。
据悉,近年来国内以仿制俄罗斯发动机而开发的太行、昆仑发动机也是为军机定制,对于民用大推力发动机一直是国内最薄弱的部位。现在大飞机采用GE或CFM的进口发动机实际是不得已之举。
从经济性角度看,购买国外的先进发动机对于减少油耗、提高飞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飞行成本的40%来自燃油消耗,减少油耗就是减少航空公司的成本,就更容易被航空公司接受。国产发动机应用于民用客机至少要15〜20年,在几年后技术突破后将最先应用于军机。另外,尽管国产发动机短期内在民机市场难以突破,但为发动机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飞机材料 复合材料成为焦点
复合材料是当前飞机制造业最受欢迎的材料,是将直径极小的高强度、高刚度的纤维增强体嵌入一种均质的基体内而成的材料。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用量和应用部位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复合材料研究机构主要有: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哈飛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技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较少;二是原料,碳纤维还依赖进口(主要是日本),而且国外对每年中国进口量还有种种限制。长期来看我国复合材料仍然需要自主研发,短期内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对于技术的引进;二是西飞收购FACC后打开技术和进口双重通道。
航空制造业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飞机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或100座位以上的民用客机。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在我国,一般把150座以上客机称为“大型客机”。
早在1970年,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大飞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能力,采用以我为主的合作模式,加上国家雄厚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大飞机项目势必取得成功。
2010年以中国商飞的大规模国际化招标为新起点,中国民机制造业进入以我为主的新时代。公司将按照“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重点加强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适航取证等能力。
同时,制造水平提升,十年打造航空制造业世界级供应商。这将提升航空制造业整体水平。在各项招标原则中,扶持国内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国内能够生产、制造的机体部件完全由国内厂商生产完成,航电、主飞控等核心航电技术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与外国供应商合资合作完成,并让国外供应商负责技术、适航取证和系统集成。APU、环控、照明等机电设备鼓励国内外企业进行系统级和设备级合作研发,材料和标准件生产鼓励国内具有基础和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事业单位参与竞争。
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航空工业也将经历同铁路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一样的飞跃。
对于大飞机的交付时间,ARJ-21支线飞机预计2011年末可以实现交付。C919干线飞机预计2014年可实现首飞,2016年可实现交付。大型运输机预计可在2012到2013年实现首飞,2014年可交付。
另外,航空产业对其他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势必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同步大发展,原材料、机械装备、电子及仪器仪表、金融服务、民用航空、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大飞机的研制计划和未来销售前景,估计大飞机将把100亿/年的研发投入转变为600亿/年的销售收入,从而带动机体制造、航电/机电设备、发动机、标准件、材料等各个产业的技术和销售收入提升,龙头企业将成为世界级供应商。
大飞机产业链,按通常的定义,飞机可分为飞机机体、发动机及机载设备三大部分。从原材料到结构件、航电系统、机电系统、机身零部件、飞机总装,整个产业链延伸范围较广。
机体部分 国内优势所在
目前,国内制造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来图来料加工——来图购料加工——同步参与客户新项目研制”三个主要阶段。
据悉,机体的主要部件都由国内厂商完成,和飞机的其他部分相比,机体部分是国内生产最具优势的部位,经过多年的外包加工,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都发展得较成熟。
机载系统 行业趋势催生资源整合
机载系统包括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目前,航电系统功能综合化与生产厂商分立相矛盾。
根据航电系统发展趋势,当前更加强调系统的集成管理和综合应用,从过去分布生产独立功能产品向集中生产综合功能产品转变,而当前国内相关生产厂商分立,还没有具有综合实力的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升级促使了中航工业必须将分立的航电系统资产整合为一个整体。
据了解,机电系统是国内民机生产的又一短板。中国从未生产过民用飞机,民机在整体结构与性能要求上与军机相差较多。因此当前选择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大部分都采用合资建厂的方式生产,双方各持50%的股份,用市场换技术。
发动机 军用整机+零部件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国产飞机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依赖俄罗斯进口发动机,而且以军用发动机为主。
据悉,近年来国内以仿制俄罗斯发动机而开发的太行、昆仑发动机也是为军机定制,对于民用大推力发动机一直是国内最薄弱的部位。现在大飞机采用GE或CFM的进口发动机实际是不得已之举。
从经济性角度看,购买国外的先进发动机对于减少油耗、提高飞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飞行成本的40%来自燃油消耗,减少油耗就是减少航空公司的成本,就更容易被航空公司接受。国产发动机应用于民用客机至少要15〜20年,在几年后技术突破后将最先应用于军机。另外,尽管国产发动机短期内在民机市场难以突破,但为发动机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飞机材料 复合材料成为焦点
复合材料是当前飞机制造业最受欢迎的材料,是将直径极小的高强度、高刚度的纤维增强体嵌入一种均质的基体内而成的材料。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用量和应用部位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复合材料研究机构主要有: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哈飛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技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较少;二是原料,碳纤维还依赖进口(主要是日本),而且国外对每年中国进口量还有种种限制。长期来看我国复合材料仍然需要自主研发,短期内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对于技术的引进;二是西飞收购FACC后打开技术和进口双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