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关键时期,教师教学把握得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则大增,事半功倍,可为学生以后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教学把握得不好,学生则失去作文的兴趣,对作文望而生畏,无疑对于今后的作文教学带来麻烦。
怎样把握好三年级作文教学呢?
首先,我们必须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特点。三年级学生大多八九岁,掌握的字、词、句非常有限,他们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也同样非常有限。他们刚从二年级看图写话训练过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遣词造句能力还比较差,有些字还必须用拼音去代替。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作文措施,因材施教。
其次,确定可行的写作体裁和写作范围。我们在巩固看图写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日记,在教会写日记的格式后,要求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要求不要太高,有些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只要写了,就要给予肯定。
再次,及时进行作文讲课,树立学生作文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每一次作文过后,教师要尽快批改,批改的目的,除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以外,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如好的中心思想、好的句子、好的词,教师把这些闪光的地方都一一摘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表彰,好在什么地方要讲透。对待写得不好的日记,特别是思想有错的日记,教师要个别谈话,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待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当众指出他进步在什么地方。对待确实写得好的日记,教师除了宣读、张贴在“学习园地”以外,还要推荐给报纸杂志去发表。让学生及时获得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对待已发表作品的学生,要多方面给予表扬,让孩子们的家长与他们一起分享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参与作文的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所加强,这样,学生就可能进行小集体修改评价作文了。方法是:分四人一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读四人的作文,其他三人听、看,从字、词、句、篇章上,发现好的地方,闪光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大家通过共同修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学们通过共同修改,作文的兴趣也会明确提高。
总之,把握好三年级作文教学教师是关键,除了有好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多鼓励,多示范,多批改,多讲课。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习作,让学生多学习、多比较。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新的提高。◆(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东风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怎样把握好三年级作文教学呢?
首先,我们必须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特点。三年级学生大多八九岁,掌握的字、词、句非常有限,他们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也同样非常有限。他们刚从二年级看图写话训练过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遣词造句能力还比较差,有些字还必须用拼音去代替。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作文措施,因材施教。
其次,确定可行的写作体裁和写作范围。我们在巩固看图写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日记,在教会写日记的格式后,要求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要求不要太高,有些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只要写了,就要给予肯定。
再次,及时进行作文讲课,树立学生作文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每一次作文过后,教师要尽快批改,批改的目的,除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以外,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如好的中心思想、好的句子、好的词,教师把这些闪光的地方都一一摘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表彰,好在什么地方要讲透。对待写得不好的日记,特别是思想有错的日记,教师要个别谈话,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待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当众指出他进步在什么地方。对待确实写得好的日记,教师除了宣读、张贴在“学习园地”以外,还要推荐给报纸杂志去发表。让学生及时获得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对待已发表作品的学生,要多方面给予表扬,让孩子们的家长与他们一起分享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参与作文的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所加强,这样,学生就可能进行小集体修改评价作文了。方法是:分四人一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读四人的作文,其他三人听、看,从字、词、句、篇章上,发现好的地方,闪光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大家通过共同修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学们通过共同修改,作文的兴趣也会明确提高。
总之,把握好三年级作文教学教师是关键,除了有好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多鼓励,多示范,多批改,多讲课。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习作,让学生多学习、多比较。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新的提高。◆(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东风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