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一次美的巡礼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ei411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高窟:沙漠的艺术馆
  从敦煌向东南行驶,公路两旁是不见人烟的戈壁滩,约半小时至鸣沙山,只见山之东麓陡崖上,布满了层层密如蜂窝的洞窟。南北长一千七百米,高约四楼层,最高的自山脚到山顶达四十米,这是一座自然与人工结合构筑长之又长的石窟艺术馆,在平野辽阔的沙漠戈壁上,是一道过目难忘的风景线。这不是哪一个建筑师的杰作,是历代无数艺匠的集体创造。传说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僧人,从东方云游至鸣沙山下,打坐时,忽见对面的三危山上有万道霞光,状如千佛,因觉此为灵异之地,便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设坛礼佛。此后千年,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丝路上东西往来的商贾和地方世家纷纷捐资,修建佛窟祈福,据载最盛时数逾一千。此正可以推想当年丝路之旺,敦煌之大之盛也,而莫高窟也就成为中国三大石窟之首。中国的三大石窟,曰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纯以雕塑论,龙门、云冈皆为石刻,较之莫高之泥塑,更显雄伟。我在图书、光碟上看到的龙门之卢舍那佛坐像,不只宏大,而且秀美,面容之雍雅,身姿之美健,举世罕有其匹。莫高窟之彩塑,有大有小,小的迷你型大不及手掌,大的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像,占满了被视为是莫高窟标志的九十六窟的九层楼的巍巍高阁。据说龙门卢舍那佛和莫高窟的北大像都是武则天时所建。武后自比弥勒下生,她称帝,自然会说是应天承命了。妙的是据说卢舍那佛还有她的影子呢!更妙的是自武后起,观音菩萨的形象也由男变成了女。有唐一代,佛道的地位是高于讲男尊女卑的儒家的。
  留下吴道子画风的地方
  今日莫高窟七百个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宝库。彩塑是石窟的艺术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等大小二千四百一十五尊,这些彩塑,自魏晋经隋唐到宋元,各代有各代的风格,有佛家彩塑博物馆之称。至于壁画,面积有四点五万平方公尺,如果把这些画排成两米高的画式展出,有二十二公里半长,绝对是世界最长的古代画廊了。这些壁画时间跨度大,由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历十个朝代,不啻是一部从中古到近古的绘画史。我素喜雕塑与绘画,而这正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核心,所以最想有一日能亲眼目睹。唐代的艺术更是我爱中之爱,莫高窟恰恰又是唐窟最富,有二百三十二个之多。论唐代艺术之高卓百代者,莫若其诗、文、书、画。而集诗、文、书、画四美于一身,被林语堂赞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尝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杜诗、韩文、颜书都吟过、读过、临过,唯独吴画则从未看过,而敦煌壁画,却尽多唐人之作,虽然没有吴道子的亲笔,但“吴带当风”的韵致,在石窟中的人物画、观音像、舞人、飞天图中是可以意会的。我与敦煌唐画的照面是看了张大千的临摹之作。大千居士是当代享大名却又是多争议的大家,画界中很多人以他是“伪作大师”而贬之。大千居士确多仿摹之作,而最要命是应酬画太多,反不见他创作力度之高,不论如何,徐悲鸿以“五百年来第一人”誉之,岂是糊涂话?他是第一个去敦煌临画的人,一九四一年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千辛万苦,抵达敦煌,又穷两年时间,披风戴雪,在灰沙扑面,灯火荧荧,无比艰苦的状况下,临摹了逾百张壁画。因为他,敦煌壁画之宏大富美才彰显于世,并有了“敦煌画学”之说,其功岂小也哉?也是因为他的识见与游说,才促使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发起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信念。说真的,我之想亲临敦煌石窟,固然是最想一睹唐代人之原画,也很想看看大千居士临摹了哪些敦煌壁画。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也充分反映在莫高窟的佛教艺术的演变中。北凉、北魏时期的石窟彩塑与壁画,多具西域色彩与形式,是混合了希腊、印度的犍陀罗(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艺术的特征,而佛教初无偶像崇拜,一般以莲花、佛塔来象征佛,也是犍陀罗艺术中始有佛像的雕塑。日人宫治昭的《犍陀罗美术寻踪》(李萍译本)指出犍陀罗美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成为中国、韩国、日本佛教美术之源流,之后,佛教美术植根于亚洲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造型艺术。的确,莫高窟西魏的石窟艺术已经显现了中原文化的面貌。隋唐的石窟中,中国的艺术元素就更丰富了。吴道子、李思训、韩幹、周昉是隋唐中国画大家,他们在长安作画,相信未去过敦煌,但莫高窟中,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笔法、李思训的青绿山水、韩幹式的马、周昉式的人物,都依稀见之于石窟四壁,佛教艺术已人间化、生活化、中国化了。五代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壁画,长约十四米,高约三点五米,画中是山西太原方圆二百五十公里的山川城池,以及四十多座寺院、二十余座尼庵,识者如梁思成以为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就画而言,虽云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但已非纯宗教艺术,直是一幅大型画了。
  飞天与线之美
  我相信参访莫高窟的人,没有不被飞天打动的。飞天在佛经中称香音神,是莲花的化身,她在天国晴空中往来飞翔,奏乐和散花,在中国佛教图中,表达的是极乐世界的和平、幸福景象。据统计,莫高窟二百七十个洞窟中皆有飞天,共四千五百余身。此次美的巡礼中,我虽未见到二九○窟中一五四身各种姿态的飞天,也没看到三二○、三二一两窟中被视为敦煌美中之美的飞天,但我毕竟欣赏到二八五窟西魏的十二身伎乐飞天,秀骨清像,体态婀娜,不可方物。我也难忘在盛唐贞观年间开凿的二二○窟中所见的飞天。在蓝天白云中,彩衣飞扬,满壁风动,如闻银铃般的笑语自天上泻落,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西方宗教画有仙女,都是长了翅膀的,中国飞天则只凭衣带飞舞,特别展现了中国“线”的艺术之美。
  (选自《敦煌语丝》,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近日,再读《忆往说趣》,捧起便放不下。这是王世襄先生的散文随笔,细读每一篇,都是全新的感觉,与读其他书不很一样。  王世襄先生是文博大家,不但在书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领域有丰富的著述,还深入发掘那些不被注意的物质文化。先生不但与前辈文化人渊源甚深,对于工艺精湛的匠师故友也满怀钦佩,撰有大量忆往散文,读来亲切、生动、有趣。书中《忆往》《游艺》异常精彩,但最喜欢的还是《饮食》。“许地山饼与常三小馆”“饭
期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奠定了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并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立体建设架构。  就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一切文明的发展都是空话。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此时,我们必
期刊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停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准备工作。此后,支持加入欧盟的乌克兰人开始在基辅和其他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他们围困总统府、政府大楼和议会大厦,并在基辅的独立广场安营扎寨,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随着抗议示威的持续发酵,乌克兰国内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因素”  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推迟与欧盟签
期刊
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  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洗儿戏作》是苏轼为儿子苏遁庆祝“洗儿礼”时的作品。洗儿礼是当时流传已久的一种习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时,宴请亲友,为婴儿洗浴以求吉祥的一种仪式。在诗中,苏轼以几近白描的语言表达了对儿子的祝福:别人养孩子都希望聪明伶俐,我却因为聪明坎坷一生。只希望孩子愚鲁一些,无灾无难平安一生。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诗人因“
期刊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期刊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态度越来越虚假”,“脾气越来越暴躁”,“热情越来越冷却”,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
期刊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三位领导者,分属三个不同的时期,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烧信”,并且都在此后不久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业。  第一把火 时间:公元24年 人物: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又是汉室的中兴之君,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荣膺“定鼎帝王”和“中兴之君”两顶桂冠的皇帝。《后汉书·光武帝纪》称赞他:“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
期刊
明清时代,北京会馆很多。会馆者,外省赶考举子的寓京招待所也。由举子的在京的家乡人中有头脸、有资财者所办,以接待滞留于京城的同乡。  宣武门外大街就有一处安徽歙县会馆,这个会馆里曾长期居住过一位被马克思赞誉过的清朝财政官员—王茂荫。  王茂荫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元老,但除了晚年在同治年受到过器重却未及发挥才能便谢世外,其余时间均受到压抑打击,郁郁不快。  王茂荫是位关心国民经济、潜心研究“古来圜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划龙舟  所谓龙舟,就是龙形的船,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其起源很早,在春秋时的铜钺上已有划龙舟的形象,在战国的铜鼓上也有龙舟竞渡的画面,说明划龙舟远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  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
期刊
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其本义往往会发生转义的变化,即所谓“引申”。引申,是将某字某词原本的意义扩展其范围,升华其内涵,最常见的是,原属名词的转为动词使用,原为动词的而用作名词,甚至转义成另一种比其原意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关”与“关键”,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与“关键”初时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只不过,“关”是简单的闩,“关键”是复合的闩,完全与当今所运用的意义不同。  先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