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研究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兴学”与地方高校音乐文化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走特色化的道路,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独特性,同时也有利于地方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统。本文从“艺术兴学”的意义、“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开展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关键词:艺术兴学 地方民间音乐文化 本土特色 课程资源
  一、“艺术兴学”意义
  “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桂林师范专科学校的创建人唐现之先生提出来的,一直秉承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秉承“艺术兴学”办学理念目的是让艺术教育和人文精神走进大学校园,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使学校成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提升“艺术兴学”的新内涵?如何用“艺术兴学”的理念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中,以学校的文化制作与发展手段来提升地方艺术文化的知名度,构建地方艺术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办学体系,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音乐体系。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吸取民间音乐和舞蹈的营养,使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生命力。也发挥了高校艺术教育对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以“艺术兴学”的理念传承了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
  二、“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地方高校应该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乐课程资源,将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引进到高校音乐教学中。《纲要》的颁布对地方高校传统、弘扬和创新地方民族音乐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方音乐文化与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相结合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地方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将这种特色的音乐艺术资源引入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之中,是音乐艺术教育创新的一大举措,也体现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突出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也提升了音乐教育的水平。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有利于缩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全国艺术院校在音乐专业水平差距,也避免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和目标的雷同,有利于特色艺术人才的培养。
  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培育丰富音乐文化资源的土壤。中国地大物博,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十六个民族更是培育了内涵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文化,如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是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土地上滋养了许多历史名人,唐代诗人曹邺,宋代诗人欧阳辟,明代才子蒋冕,清代文人谢良琦以及以吕璜为首的“岭西五大家”、况周颐为首的“临桂词派”。桂林也是刘三姐的故乡和民歌的海洋,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印象刘三姐”的文化现象。彩调是由广西民间歌舞结合云南花灯戏和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的,是一种团体歌舞表演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丰富的地方艺术资源为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育的形成,坚定了理论和艺术基础。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点。
  地方高校在吸收西方先进音乐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将民族民间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构建起具有区域性和实践性的音乐教学内容,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和民间艺术团体,创建民间艺术传承与教育的平台,创新本土艺术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地方音乐文化进入音乐艺术体系提供广阔的空间。拥有资源不等于拥有特色。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将区域性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变成地方办学的特色,才有可能实践“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加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原有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正在剧烈的变迁着。地方高校应该采取抢救文化的措施,深入民间采风,走访民间艺人,挖掘民间遗留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对这些音乐资源进行整理并编制成教材。
  2.聘请民间艺人讲授民间民族音乐知识。高校聘请民间艺人用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艺术,让学生和老师了解民间艺术传承的过程和培养学生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选择在地方高校对民族民间音乐讲授,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文化、学习音乐文化,将艺术的学习与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情感和人类的文化结合起来。
  3.建立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纳入到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等课程体系中,聘请民间艺人开班授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组建地方音乐学习班,有计划的引进地方戏曲唱腔和原生态歌舞,如酒歌、采茶歌、情歌、侗族大歌、天琴民歌、黄泥鼓舞、壮族师公舞、稻草舞等,地方民间音乐登上大雅之堂,开辟一条新生代的音乐发展之路。
  (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创新与共享
  1.将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必修课程”。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但差参不齐。因此,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内容要筛选和提炼,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教学的素材,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使之成为地方高校音乐的精华所在。
  2.组建地方特色的演义团队。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与民间艺术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艺术演义公司或者团队,将一些优秀的剧目通过艺术演出,传播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创建艺术团队时,政府要给予资金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地方文艺团体是艺术表演的主力军,是民间音乐主要的传承人。地方高校是民间音乐的研究主题,将一些临危的音乐文化艺术通过挖掘、复原的方式再现艺术的辉煌,将一些抽象音乐艺术创造成简单的肢体语言。在高校、民间艺术社团和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演义团队对民间民族音乐舞蹈的演出更加具备实力。
  四、结语
  音乐人类学认为:于文化中理解音乐教育,于音乐教育中体察文化。当音乐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中时,音乐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音乐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渗透到音乐的每个音符之中,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价值观,这对于当前地方高校艺术审美教育和地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地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正确的对待了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变迁问题。对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味着传承、延续和更新,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当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和传授、树立起音乐文化多元性的理念时,必然会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并不断地丰富和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羽新.新时期桂林师专“艺术兴学”的路径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刘大巍.论多元文化架构下的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以苏南地方音乐教育渗透为例[J].大舞台,2012,(12).
  [3]姜涛.浅谈皖西地方音乐与皖西学院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3,(04).
  [4]蔡志华.如何让地方音乐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浅谈庐陵音乐文化与吉安的高中音乐教育[J].科技信息,2010,(22).
  [5]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01).
  [6]李俊.地方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以台州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11,(02).
其他文献
研究了用盐酸胍和Triton X-l∞处理ATCC Eschedrichia coli 11303细胞.使细胞内的L一天门冬酰胺酶(EC 3.5.1.1)释放到细胞外的方法,发现盐酸胍和Triton X.1∞结合使用的效果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思路,指出了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好处及双方的合作模式,以求形成高校图书馆与中
对402株不同种属的酵母菌株进行初筛、复筛,筛选到一株生物量较高的二倍体菌株ZY-46(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一株铁富集量较高的二倍体菌株ZY-173(Saccharomyces kluyve
摘要: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声乐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学习过程。我们学校地处海南南部,每年招收海南省的少数民族学生很多,而海南的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由于其语言的特点、说话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其对民族声乐学习的难度是很大的。依据海南少数民族学生的说话特点和普通话学习,给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课题。在这里,重点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声乐学习存在的语言问题,进行技术解构及做出训练对策。  关键词
本文以传统针灸的医疗事实为基础,遵循环“电通路段说”,着重从电的角度对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
金融结构变迁要求具有动态适应性的金融监管制度,在金融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动态的调整金融监管制度能控制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的资金配置效率并促进金融结构的变迁.目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