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因斯真是个神奇的人物。
20多年前,我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自从西方经济出现滞涨以后,凯因斯的理论就破产了。没想到,课堂上是这样,课堂外却是另外一回事。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开始正面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东西,所以,尽管凯因斯在西方是“破产”了,但是在国内凯因斯的理论绝对是炙手可热。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接触到的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多,凯因斯的影响开始相对减弱。但是,就在人们认为可以忘掉凯因斯的时候,凯因斯又回来了。这一回,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这样。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挽救危机中的经济,纷纷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这一回,凯因斯不是回到课堂上,而是回到了实践中来。尽管不断有学者反对实行凯因斯主义政策,但是,在各国政府眼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对策前,干预是政府最容易马上想到的办法。
现在,西方那些反对实行凯因斯主义政策的人可能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因为西方经济似乎已经在二次探底。这些人可能会说,我们早就说过了,甚至早在2008年就说过了,奥巴马的政策是危险的,很可能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而现在,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些警告。
但是,对西方政府而言,那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人可能不这么看。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凯因斯主义的政策有多少缺点,他们要做的事情是,能不能找到比凯因斯主义的政策更好的办法。
在国内,凯因斯也依然不能逃离人们的视线。就在前不久,还有学者为了强化自己观点,提出了一句要谁不要谁的“口号”,这个不要谁就是不要凯因斯。但是对国内那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实干家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同行是一样的,即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能否找到让他们可以接受的经济学理论。
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局面就出现了。一方面,某个理论已经在学术上被抛弃了,另一方面,这个理论还是实践中被人们广泛使用。
这种困境实际上给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学理论。这个理论应该得到实干家的认可,应该能够让实干家去乐意遵循,并再次让经济有一个长期的繁荣稳定的发展。
同时,这种困境也给实干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能不能找到新的办法,让经济运行平稳持续繁荣地发展。
无论是对学者而言,还是对实干家们而言,这项任务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因为学者全球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要远远大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学者和实干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实际上,凯因斯主义的出现,就是这种合作的典型例子。人们知道,当年罗斯福政府实行凯因斯主义的新政的时候是在1932年,但是实际上,凯因斯的《通论》是在1936年出版的。这就是说,在那场西方的经济危机中,实干家和学者在经济政策的取向上是一致的。
历史仿佛经历了一次轮回,我们又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实干家能不能找到比较好的经济政策解决当前的危机,对理论家而言,则是能不能提出新的理论,让今后的实干家们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遵循。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许就可以真的忘记凯因斯了。
20多年前,我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自从西方经济出现滞涨以后,凯因斯的理论就破产了。没想到,课堂上是这样,课堂外却是另外一回事。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开始正面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东西,所以,尽管凯因斯在西方是“破产”了,但是在国内凯因斯的理论绝对是炙手可热。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接触到的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多,凯因斯的影响开始相对减弱。但是,就在人们认为可以忘掉凯因斯的时候,凯因斯又回来了。这一回,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这样。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挽救危机中的经济,纷纷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这一回,凯因斯不是回到课堂上,而是回到了实践中来。尽管不断有学者反对实行凯因斯主义政策,但是,在各国政府眼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对策前,干预是政府最容易马上想到的办法。
现在,西方那些反对实行凯因斯主义政策的人可能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因为西方经济似乎已经在二次探底。这些人可能会说,我们早就说过了,甚至早在2008年就说过了,奥巴马的政策是危险的,很可能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而现在,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些警告。
但是,对西方政府而言,那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人可能不这么看。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凯因斯主义的政策有多少缺点,他们要做的事情是,能不能找到比凯因斯主义的政策更好的办法。
在国内,凯因斯也依然不能逃离人们的视线。就在前不久,还有学者为了强化自己观点,提出了一句要谁不要谁的“口号”,这个不要谁就是不要凯因斯。但是对国内那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实干家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同行是一样的,即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能否找到让他们可以接受的经济学理论。
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局面就出现了。一方面,某个理论已经在学术上被抛弃了,另一方面,这个理论还是实践中被人们广泛使用。
这种困境实际上给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学理论。这个理论应该得到实干家的认可,应该能够让实干家去乐意遵循,并再次让经济有一个长期的繁荣稳定的发展。
同时,这种困境也给实干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能不能找到新的办法,让经济运行平稳持续繁荣地发展。
无论是对学者而言,还是对实干家们而言,这项任务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因为学者全球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要远远大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学者和实干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实际上,凯因斯主义的出现,就是这种合作的典型例子。人们知道,当年罗斯福政府实行凯因斯主义的新政的时候是在1932年,但是实际上,凯因斯的《通论》是在1936年出版的。这就是说,在那场西方的经济危机中,实干家和学者在经济政策的取向上是一致的。
历史仿佛经历了一次轮回,我们又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实干家能不能找到比较好的经济政策解决当前的危机,对理论家而言,则是能不能提出新的理论,让今后的实干家们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遵循。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许就可以真的忘记凯因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