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方的“认识差异”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05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2003年到北京大学求学,至今已5年多。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5年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2008年毒饺子事件等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笔者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闪电式访华、2007年福田康夫首相对华访问并在北大演讲,以及日本政府向四川大地震派遣海外救援队等有利于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时,笔者也在现场目睹。2008年5月3日,胡锦涛主席看望北大师生,笔者作为日本留学生代表受主席接见,并蒙赐教。笔者衷心期望能为促进与改善中日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两国间的“负面印象”
  
  通过5年来的思考与观察,笔者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有两点看法——
  中日关系总体上朝积极方向发展。现代外交中,决定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双方相互依存的程度。目前,“多层、深入的相互依存”是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坚持不懈地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是大势所趋。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只要中日两国政治家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政府高层频繁并定期对话协商,民间展开多层次交流,中日关系必然朝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是困扰中日关系的最大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脆弱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举行的《2007中日共同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的日本老百姓占66.3%,而对日本抱有负面印象的中国老百姓占35.5%。笔者不赞同关于“台湾”或“历史”是中日间最大外交问题的说法,这关系到主权等原则问题,触及更深层的道义问题,几乎不存在在短期内由外交手段解决的可能性,两国没办法也不应当采取过于急切的态度加以处理。真正重要的,是两国国民互不信任、互不亲近的民间情感隔阂问题。这个问题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
  以2008年初发生的毒饺子事件为例,可作进一步剖析。
  
  “各说各”的困境
  
  2008年1月30日,日本NHK电视台报道,自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1月22日,日本共有10人在食用了中国河北省天洋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速冻水饺后,出现了中毒症状。这一事件随即成为日本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笔者看来,整个毒饺子事件有着鲜明的“东亚特色”。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国家,很难像在中日之间一样,引发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风波。这是一起投毒刑事犯罪事件,本来不应政治化,但双方某些部门和媒体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使事件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这使双方的对话与协商遭遇巨大困难,直接导致了双方的互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
  对中方来说,某些部门在事件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维护自身利益,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日本有关方面来说,基于“向选民负责”的立场,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只能采取强硬态度。
  两国媒体也有明显差异。中方媒体在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只跟随官方立场,不仅没有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也没有为恢复中国食品形象作足夠的努力。而对日本媒体来说,为迎合民众情绪而进行的“轰炸机”式的报道又带有“煽动性”色彩。
  两国相关部门和媒体都只站在截然不同的立场上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陷入“谁好谁坏,谁输谁赢”的零和博弈的困境。
  仔细观察此次中日之间的“游戏”,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虽然双方的体制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但在应对的过程中却犯了相似的错误——
  首先,在极为敏感的“民生问题”上一旦各自定论,就使今后转圜的余地大为缩小,并为案件的侦破增加了阻力。
  
  其次,两国媒体都只对对方进行指责,而没有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批评,更没有提出有长远眼光的要求与建议。
  另外,中日双方还陷入了“认识差异”的怪圈。笔者亲身感受过两国之间“认识差异”的影响。两国民众普遍对对方抱有不信任感或偏见,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普通老百姓,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员工对工厂不满的、说假话的、绝对不妥协的、讨厌日本的国家。而中国人则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讲道理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喜欢搞阴谋的、小题大做的、没有中国产品活不了的、转移责任的、不重感情的、拒绝道歉的、讨厌中国的国家。
  双方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加剧了事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如何应对“下一个”敏感议题
  
  假设中国和日本下一次遇到既涉及民生或民族情绪,也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或尊严的问题,该怎么应对?笔者有如下看法:
  首先,“体制的惯性”是相对长期的课题。体制不同是中日关系长期面临的挑战,处理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到如何克服各自不同的体制惯性带来的困难。
  其次,“认识差异”是相对中期的课题。“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国民性、价值观、文化因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等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一国国民对自己、对他者的认识。“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认识差异”也是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而缩小的,当然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
  再次,“危机管理的不足”是相对短期的课题,是能够及时改进的。此次毒饺子事件,双方的危机管理就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对今天的中日两国而言,合作是主流,对抗是逆流。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有赖于双方从政府到民间共同的积极努力。
  (作者系日本公派留学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者)
其他文献
文老是毛泽东的表弟,与毛泽覃一同报考黄埔军校。曾系国共两党跨党党员,随朱德参加过南昌起义,脱党后被戴笠看中,进入军统,官至中将。  淮海战役被俘后态度强硬,拒写悔过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文天祥的第23代孙,你们毛家还跟我家攀亲,娶了我家的文七妹呢!”    【文强慷慨话当年】  有天舒老来电话说:“文强①老先生想见你,他在抗战初期就认识令尊,想同你叙叙旧。”文强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字,我是早就知道
期刊
在中国,修寺建庙的地方不少,但如果听说当年被誉为社会主义建设“三面红旗”的昔阳县大寨村如今在虎头山上修起了一座庙,就不能不觉得是件新鲜事儿。  这座被称为“普乐寺”的庙经过一年的大干快上,于今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了开光仪式。据介绍,这虎头山上早年也曾有过一座小庙,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将小庙冲得无影无踪。40多年过去了,没人觉得失去了什么,也没人想起这座曾经的庙。但如今已成为亿元村的大寨人找回了过去
期刊
32岁的女子秋瑾于1907年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杀头,到今年正好100周年。西子湖边,孤山脚下,洁白的雕塑而今已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她成了中国的圣女贞德。    天生演说家    秋瑾好剑术,能喝酒,善骑马,豪迈不拘小节,认识她的鲁迅说她性格爽朗。她在日本留学时常常穿了学生装,骑马跑在街上。她还喜欢穿和服,买了一把锋利的倭刀,随身带着。那张永垂青史的照片上,手里就拿着那把刀。她又是一位诗人,11
期刊
对港人来说改天换地的回归,已经过去了10年。这10年,或许也是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激烈动荡、最徘徊不定、最不知所措的10年。每一年,电影工作者都认为是落到谷底的一年,但是下一年又跌到更低处,直到2006年,最低迷时期的年产量为51部,同年韩国电影的产量为118部。    认真回味,如今港片的面目和10年前已大不一样,其实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除去电影工业总体萎缩的因素,港片在质素的追求上实际是在不
期刊
港珠澳大桥,这座提出20余年而至今未能建成的工程,也许可以作为香港与内地合作的一个样本进行解剖,看一看两地的交流有什么经验可以吸取,有什么教训应该铭记。为此,本刊专访了著名港澳问题专家、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    港珠澳大桥何以迟迟未建    《同舟共进》:早在1983年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就提出修建的伶仃洋大桥,被认为是港珠澳大桥的前身。2003年他又说,“期望(这座桥)20
期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减轻了环境、资源对经济建设的压力,有利于今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个方针的核心内容“独生子女”政策经过多年实践,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一、从生命科学的层面上说,生物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的,以人为的办法强行使它从多到少就是反自然。  二、从伦理学的层面上说,兄弟姐妹一起玩乐,欢天喜地,这是自然。独生子女只能成天围着
期刊
岳经纶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公共政策分析年报执行主任。2004年离港,正式执教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现为中山大学副教授。他深谙两地异同,关于两地的比较视角颇为新颖,也值得深思。    两地师生大相径庭    《同舟共进》:2004年您正式离开香港城市大学,受聘于中山大学,媒体称之为“弃高薪北上”,请问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  岳经纶:不能说是“弃高薪”
期刊
最近,英国女王去美国访问,美国总统布什为表示欢迎的诚意,不仅临时突击学了不少英国王室的繁琐礼节,而且专门到街上租了一套燕尾服,以参加欢迎典礼。(《南方都市报》2007年5月9日)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由得发出疑问:堂堂美国总统、世界首富的一号头头,为什么是租衣服,而不是买衣服、做衣服?买一套名牌衣服或请高手量身定做一套衣服能花几个钱?何况还是正儿八经的“工作需要”,事关“国家形象”,居然可怜巴巴地
期刊
我知道“做客人要有礼貌”。我知道我“不是香港人,所以不懂香港”。我完全承认“你们台湾更糟糕”。所以,讲这个题目还真的“我有压力”,套一句“巴士阿叔”的真情告白。但是,我也相信香港人的开阔,容得了善意的直率。    添马舰有故事    “添马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什么?我问了10个香港人,发现10个香港人都不知道。  于是做了些研究。添马舰,HMS Tamar,是英国海军一艘军舰,建造在1863年——
期刊
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相比,中国网络的自由度不知要大多少倍。网络的宽松,固然会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但也正因为网络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怀疑、质疑、纠偏和挑战的权利,所以公众辨别真伪、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增强。    包袱沉重的传统媒体不断输给网络    传统纸媒行业有一句话:“因为我怀疑,所以我当编辑。”意思是,报刊上发表的任何信息,都先由编辑把关以确保真实可靠,对社会、对读者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