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名角儿,“小”作派
方荣翔16岁拜裘盛戎为师,专工裘派花脸。对于裘门而言,是他撑起了裘派艺术的大旗,形成了空前的“十净九裘”的繁荣景象。在许多圈外人的记忆中,这位京剧名角梨园外的做派也足以构成一部方荣翔小传。
四十多年前,画家张鹤龄到省京剧团做一名舞台美术队队员不久。某日,工作完毕返回单位宿舍时,打开房门,她大吃了一惊:满地的《戏剧报》杂志!数了一下,竟有二三十本之多。这对刚接触戏剧舞美的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后来有位演员无意中道出了真相。那天恰巧路过张鹤龄的宿舍门口,他偶然发现方荣翔蹲在地上,正一本、一本的从门缝中往里塞杂志……
“君子待人,施不望报。我们交往这么多年,他从未提及此事。在他看来,只要他送到了,我受益了,这就足够了,他想的只是帮助一个刚刚加入舞台美术队的新手。”提起这桩旧事,79岁的张鹤龄至今难掩激动,多年后她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发给京剧团的邀请,收到的只有方荣翔的亲笔贺信一封。
但细究下来,方荣翔的君子豪侠,可说是他性格的底色。“让戏”便是另一段佳话。1981年1月份,天津举行裘派艺术专场演出,方荣翔被邀参加并有先机选择演出剧目。他准备演出辍演多年的《坐寨、盗御马》。这是一出唱做并重、铜锤和架子花脸“两门抱”的重头戏。谁知一上报演出剧目,上海京剧团王正屏准备的也是这出戏。方荣翔知道后毅然放弃了这出排练多时的剧目,“荣翔大师兄不抢戏”从此流传。
1984年,方荣翔正是如日中天,到北京京剧院与张君秋的女儿张学玲演出《赤桑镇》。剧团提出要响排一次,以保证演出质量。
圈内人都知道,当年裘盛戎除了在舞台上演出面对观众,私下里排戏都由徒弟代唱。就连拍电影也是由徒弟来站地方找镜头划线。不单单是裘先生,四大头牌的马先生谭先生张先生统统不参加响排——这么大的角儿到排戏现场撂地来唱?哪儿的事。
响排这天,前来练功的文戏武戏的演员们散落坐在排练场的地毯上,长锤打上,一人走到排演场中间开唱“恨包勉他初为官贪赃罔上——”,他张嘴一唱,全场竟然鸦雀无声,大家都愣住了:啊?这正是方荣翔!
“他是那么质朴,他的家庭也是那么质朴。”张鹤龄眼中,方夫人张玉荣也是一位典型的传统贤淑妇女。当年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宿舍大院里:“女儿的好多衣服上面,都缀满了方嫂的针针线线。”
而在夫人张玉荣眼中,方荣翔同样勤快、能吃苦,正是这种品格成就了这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少年时拜师学艺,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师傅家,给师傅打扫院子,“每天早上起床看见地上干干净净,就知道荣翔已经来了。”而当年裘盛戎的三大爱好烟茶酒中——但逢台上高兴,回到家,一定会拿出白玉小酒杯,用开水烫了安排停当。他喝什么?景芝白干。“这是荣翔托人捎来的。”
方荣翔的浩劫与“行头”
有人说,方荣翔的成功在于他破解了师父裘盛戎托起气来行腔吐字的规律——他整整练习了五年!至今,是学习裘派众多弟子中唯一掌握托起气运用的。即使在“文革”时期,“所有的剧团全部关闭,只留下样板戏。”裘盛戎被打成黑帮,传统戏被“斩尽杀绝”的逆境里,方荣翔仍然不忘初心。因此,裘盛戎在1971年含恨即将辞世时,亲自把于艰难中仅存的手表摘下来,连同陪伴了自己一生的“行头”传赠给方荣翔。
如果说时代变更给京剧刻下的是一道道看得见的岁月划痕,那么艺人为适应动荡的时代而不断改变艺术表达的做法,便是那一处处最终摧毁艺术的看不见的内伤。
但方荣翔不负师望,在“浩劫”过去之后不久,很快把裘派艺术成功地再现在舞台上,每次演出,剧场门前总是车水马龙。但写海报,他坚持不许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头衔,他说他喜欢“裘派传人”几个字。1985年方荣翔在朋友家做客时,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幽默的回答:“要架子干么?又不唱‘架子花’。是凭艺术纳人,不是架子纳人。”
1984年12月1日他心脏病严重复发。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立即成立“方荣翔手术小组”,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治疗。手术后不满10个月就投入了《雪花飘》的拍摄,他悄悄地对老伴说:“我刀口真疼啊!”可一演又是三天。1988年6月,方荣翔率团赴香港参加“京剧荟萃耀香江”演出,心脏病临场突发,他倒在了后台,却对同事们说:“不准回戏,继续演出”。观众震惊了,他们要求方荣翔赶快去医院。方荣翔谢绝一切劝阻,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
方荣翔被戏迷誉为“不倒的包龙图”。虽然也曾给孙子方凯题字“别学京剧,太苦……”但平时在家,方荣翔还是经常领着两个孙子走台步,教孩子们喊嗓子,给孩子们画脸谱,耳濡目染中,方荣翔的两个孙子方凯、方旭小小年纪就唱得有板有眼。1988年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上,方荣翔携全家上演了一出“方家戏曲秀”,他与长子方立笙合作演唱了《白良关》,8岁的方凯与5岁的方旭摇旗,让人看到京剧的后继有人。
方荣翔16岁拜裘盛戎为师,专工裘派花脸。对于裘门而言,是他撑起了裘派艺术的大旗,形成了空前的“十净九裘”的繁荣景象。在许多圈外人的记忆中,这位京剧名角梨园外的做派也足以构成一部方荣翔小传。
四十多年前,画家张鹤龄到省京剧团做一名舞台美术队队员不久。某日,工作完毕返回单位宿舍时,打开房门,她大吃了一惊:满地的《戏剧报》杂志!数了一下,竟有二三十本之多。这对刚接触戏剧舞美的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后来有位演员无意中道出了真相。那天恰巧路过张鹤龄的宿舍门口,他偶然发现方荣翔蹲在地上,正一本、一本的从门缝中往里塞杂志……
“君子待人,施不望报。我们交往这么多年,他从未提及此事。在他看来,只要他送到了,我受益了,这就足够了,他想的只是帮助一个刚刚加入舞台美术队的新手。”提起这桩旧事,79岁的张鹤龄至今难掩激动,多年后她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发给京剧团的邀请,收到的只有方荣翔的亲笔贺信一封。
但细究下来,方荣翔的君子豪侠,可说是他性格的底色。“让戏”便是另一段佳话。1981年1月份,天津举行裘派艺术专场演出,方荣翔被邀参加并有先机选择演出剧目。他准备演出辍演多年的《坐寨、盗御马》。这是一出唱做并重、铜锤和架子花脸“两门抱”的重头戏。谁知一上报演出剧目,上海京剧团王正屏准备的也是这出戏。方荣翔知道后毅然放弃了这出排练多时的剧目,“荣翔大师兄不抢戏”从此流传。
1984年,方荣翔正是如日中天,到北京京剧院与张君秋的女儿张学玲演出《赤桑镇》。剧团提出要响排一次,以保证演出质量。
圈内人都知道,当年裘盛戎除了在舞台上演出面对观众,私下里排戏都由徒弟代唱。就连拍电影也是由徒弟来站地方找镜头划线。不单单是裘先生,四大头牌的马先生谭先生张先生统统不参加响排——这么大的角儿到排戏现场撂地来唱?哪儿的事。
响排这天,前来练功的文戏武戏的演员们散落坐在排练场的地毯上,长锤打上,一人走到排演场中间开唱“恨包勉他初为官贪赃罔上——”,他张嘴一唱,全场竟然鸦雀无声,大家都愣住了:啊?这正是方荣翔!
“他是那么质朴,他的家庭也是那么质朴。”张鹤龄眼中,方夫人张玉荣也是一位典型的传统贤淑妇女。当年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宿舍大院里:“女儿的好多衣服上面,都缀满了方嫂的针针线线。”
而在夫人张玉荣眼中,方荣翔同样勤快、能吃苦,正是这种品格成就了这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少年时拜师学艺,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师傅家,给师傅打扫院子,“每天早上起床看见地上干干净净,就知道荣翔已经来了。”而当年裘盛戎的三大爱好烟茶酒中——但逢台上高兴,回到家,一定会拿出白玉小酒杯,用开水烫了安排停当。他喝什么?景芝白干。“这是荣翔托人捎来的。”
方荣翔的浩劫与“行头”
有人说,方荣翔的成功在于他破解了师父裘盛戎托起气来行腔吐字的规律——他整整练习了五年!至今,是学习裘派众多弟子中唯一掌握托起气运用的。即使在“文革”时期,“所有的剧团全部关闭,只留下样板戏。”裘盛戎被打成黑帮,传统戏被“斩尽杀绝”的逆境里,方荣翔仍然不忘初心。因此,裘盛戎在1971年含恨即将辞世时,亲自把于艰难中仅存的手表摘下来,连同陪伴了自己一生的“行头”传赠给方荣翔。
如果说时代变更给京剧刻下的是一道道看得见的岁月划痕,那么艺人为适应动荡的时代而不断改变艺术表达的做法,便是那一处处最终摧毁艺术的看不见的内伤。
但方荣翔不负师望,在“浩劫”过去之后不久,很快把裘派艺术成功地再现在舞台上,每次演出,剧场门前总是车水马龙。但写海报,他坚持不许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头衔,他说他喜欢“裘派传人”几个字。1985年方荣翔在朋友家做客时,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幽默的回答:“要架子干么?又不唱‘架子花’。是凭艺术纳人,不是架子纳人。”
1984年12月1日他心脏病严重复发。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立即成立“方荣翔手术小组”,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治疗。手术后不满10个月就投入了《雪花飘》的拍摄,他悄悄地对老伴说:“我刀口真疼啊!”可一演又是三天。1988年6月,方荣翔率团赴香港参加“京剧荟萃耀香江”演出,心脏病临场突发,他倒在了后台,却对同事们说:“不准回戏,继续演出”。观众震惊了,他们要求方荣翔赶快去医院。方荣翔谢绝一切劝阻,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
方荣翔被戏迷誉为“不倒的包龙图”。虽然也曾给孙子方凯题字“别学京剧,太苦……”但平时在家,方荣翔还是经常领着两个孙子走台步,教孩子们喊嗓子,给孩子们画脸谱,耳濡目染中,方荣翔的两个孙子方凯、方旭小小年纪就唱得有板有眼。1988年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上,方荣翔携全家上演了一出“方家戏曲秀”,他与长子方立笙合作演唱了《白良关》,8岁的方凯与5岁的方旭摇旗,让人看到京剧的后继有人。